陳麗琴
摘 要:培智學校生活適應課程是一門幫助培智學生學會生活、融入社會的一般性課程。課程應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生活自理、從事簡單家務勞動、自我保護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生活化 體驗化 社區(qū)化 個別化
由于智障兒童大腦受損,使得他們認知、情感、溝通能力以及自我服務、社會適應能力低下,阻礙了其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為了讓智障學生今后能夠適應社會,立足于社會,我校組根據《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關于校本課程設置的說明與要求,充分挖掘學校與地方課程資源,合理利用家庭與社區(qū)資源,充分開發(fā)與利用社會資源,從智障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開發(fā)了一套適合智障學生發(fā)展特點與需要的生活適應教材,幫助智障兒童掌握生活自理、簡單家務,學會自我保護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參與校本課程研究與開發(fā)的過程中,我真切地體會到特殊教育學校在生活適應校本教材的開發(fā)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
一、教材內容生活化
1.采用圖片生活化
生活適應校本教材是我校根據智障學生的需求開發(fā)的,為了使我們編寫的生活適應教材更加貼近生活主題,符合智障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編寫校本教材的時候,我們盡量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并摻入一些鄉(xiāng)土內容,如在編寫“《廚房用品》”這一主題時,我們沒有在網上找精美的圖片,而是用照相機到學生實習的廚房操作間實地拍攝下來,拍下的內容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而且有的學生在實習操作中還經常用到。又如在編寫“我的學?!边@一主題時,選擇的圖片像寢室、教學樓、辦公樓、實訓樓、操場、食堂、廁所等一系列的圖片,都是本校的原始圖片,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
2.教學內容生活化
知識源于生活,編寫生活適應校本教材時要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在充分體現出來。我校在編寫教材時,設計了一系列有關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勞動衛(wèi)生、學校生活以及社區(qū)生活的教學內容。如:洗衣服、疊被子、洗菜、打掃教室,過馬路、買東西等吸引智障生在生活化的環(huán)境中學習并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公民。
二、教學情景體驗化
關注智殘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實施生活適應性校本課程的一個重要支點,我校生活適應性校本課程開發(fā)采用了體驗式模式,突出了活動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 ,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
1.模擬生活做生活的主角。
智障生理解能力差,來自生活直接感知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的內容,模擬生活內容,讓智障生走進生活,不僅可以促進其對生活技能學習和掌握,而且還可以使他們獲得適當的生活經驗,學會融入社會。
模擬生活場景對智障學生來說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法。如在學習家庭生活這一主題 《奶奶的生日 》一文,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爸爸、媽媽和“我”去給奶奶過生日的情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生日意義的理解,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生活中尊敬老人,愛護家人的情感。
2.體驗生活做生活的強者。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樱瑢ι钸m應課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去感悟。如在 學習“蔬菜水果”這一主題《蘿卜 青菜》一課,可以把學生帶到菜園中去,讓學生自己動手拔蘿卜、摘青菜。讓他們說說蘿卜形狀,青菜的顏色,并讓學生洗好蘿卜嘗一嘗味道,再告訴學生蘿卜可以生吃,但是青菜不可以生吃,同時讓學生去認一認其它蔬菜。通過這樣的活動,增加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并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真正做到自立自強。[2]
三、教材開發(fā)社區(qū)化
社區(qū)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資源。我學校為讓每個智力障礙的孩子享受高質量的社區(qū)生活,讓他們適應正常化的社區(qū)環(huán)境,并能獨立生活,學校創(chuàng)設了生活適應校本課程的社區(qū)化模式。學校開展的參觀訪問、重陽節(jié)赴敬老院獻愛心、春游、逛超市、看店名以及校外教育基地等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基礎好的同學也可以寫一寫。這類活動把生活適應置身于社會生活中,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扇了解社會的窗戶,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設社區(qū)化的模式十分有意義,不僅體現學校生活適應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理念與特色,而且真正地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四、課程實施個別化
由于智力殘疾孩子個體存在較大的差異和不同的缺陷。我校為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適應校本課程的學習中都有進步,在實施生活適應校本課程前,通過評估,全面了解了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與現狀,確定教學目標,學校為每一個學生制定了個別教學計劃,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個別教學計劃的實施,開展針對性教學。在集體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析將學生個體教學內容統整到集體教育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個別支持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表現,分組分層落實學習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從根本上滿足了學生適應校本課程教學的目標的實現,而且培養(yǎng)和提高了智力障礙兒童生活適應的個性化能力。
生活適應課僅僅是我校校本課程的一個視角,它雖然能夠指導學生進一步適應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但要達到課程標準總目標的要求,還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不斷探索開發(fā)出更多、更適合于我校智障學生發(fā)展的生活適應校本課程內容,為他們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蘆燕云.《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課程標準》解讀[J].現代特殊教育,2017(5):13-16.
[2]吳春艷.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現狀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