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低能量電子轟擊電離源質譜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測試

2019-06-13 00:46劉廣才龔曉云江游樸怡情方向黃澤建田地
分析化學 2019年5期

劉廣才 龔曉云 江游 樸怡情 方向 黃澤建 田地

摘?要?發(fā)酵工業(yè)中尾氣O2與尾氣CO2的濃度變化反映了發(fā)酵過程中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謝特征參數(shù),發(fā)酵尾氣的監(jiān)測對發(fā)酵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傳統(tǒng)監(jiān)測手段速度慢、精度低、通用性差,無法對發(fā)酵尾氣進行實時準確監(jiān)測。在過程質譜方面,傳統(tǒng)70 eV的電子轟擊電離源會產(chǎn)生大量碎片離子,不同物質的碎片離子有可能存在重疊,增加了定性分析的難度,并造成監(jiān)測結果不準確。為實現(xiàn)發(fā)酵尾氣的實時在線準確監(jiān)測,研制了一臺用于在線分析的基于電子轟擊電離的四極桿過程質譜儀,通過研究低電離能量下燈絲發(fā)射電流與電子接收極之間的相互關系,提高了電子轟擊電離源在低電離能模式下的電離效率,并對CO2、O2和N2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在電子能量22 eV、電子接收極電壓22 V、燈絲發(fā)射電流為20~25 mA的條件下,對體積分數(shù)高于0.023%的CO2與體積分數(shù)高于0.021%的O2定量檢測相對誤差均小于1%。本儀器與方法在工業(yè)過程快速實時在線監(jiān)測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發(fā)酵尾氣監(jiān)測; 電子轟擊電離; 電子能量; 燈絲發(fā)射電流; 四極桿質譜

1?引 言

在工業(yè)發(fā)酵過程中,尾氣作為一項關鍵因素,已引起了科研者廣泛關注。尾氣中O2與CO2的測定包含了非常有價值的過程反應信息,對了解發(fā)酵過程的宏觀生理代謝具有重要作用[1]。通過對尾氣中O2與CO2的在線分析監(jiān)測,可在線計算出CO2釋放率(Carbon-dioxide escape rate,CER)、攝氧率(Oxygen uptake rate,OUR)、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等[2~4],這些參數(shù)是衡量發(fā)酵水平的重要指標,對于營養(yǎng)狀況監(jiān)測、優(yōu)化供氧控制、發(fā)酵水平提升、雜菌污染識別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5~7]。

隨著發(fā)酵工業(yè)的不斷革新,發(fā)酵工藝過程監(jiān)控對在線監(jiān)測儀器的要求越來越高,實時、快速、準確地獲取尾氣特征參數(shù)成為對發(fā)酵工藝控制和優(yōu)化的關鍵[3,8]。目前,發(fā)酵尾氣的監(jiān)測方法主要有紅外分析、色譜在線分析和過程質譜分析技術[8~10]。這些分析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發(fā)酵尾氣的監(jiān)測需求,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其中, 紅外尾氣分析儀只能監(jiān)測O2和CO2的含量,而且氣體濕度、氣體流量等因素都會影響設備在監(jiān)測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再者,尾氣分析儀采樣密度不能太大,一臺尾氣分析儀能同時監(jiān)測的氣路很少,使其難以滿足大型發(fā)酵工廠大面積監(jiān)測的需求[8]。色譜在線分析技術雖能滿足工藝控制的部分需求,但也存在明顯不足[11]: 分析速度慢;對載氣的需求量較大;通用性較差,分析不同性質的物質需更換色譜柱;無法進行十幾個流路同時測量等。相較于前兩種分析方法,過程質譜監(jiān)測技術分析速度快、靈敏度高,保證了在線監(jiān)測的連續(xù)性;不但可以分析O2和CO2,還可對各種揮發(fā)性氣體進行高精度定量分析,從而提供更多關于發(fā)酵的在線特征參數(shù);既具有通用性,又具有選擇性,幾乎所有可以被電離的氣體分子都能被檢測到;能同時檢測十幾個乃至幾十個流路,可進行大面積覆蓋,從而降低檢測成本[8,11]。

目前使用的在線過程質譜儀也存在一些問題。在線過程質譜儀廣泛采用電子轟擊電離源(Electron impact, EI)[12],并使用70 eV的電離能,遠大于大多數(shù)有機化合物的電離電位(7~15 eV),會使相當多的分子離子進一步裂解,形成廣義的碎片離子[13]。不同物質的分子離子和碎片離子可能存在重疊現(xiàn)象,如N2的分子離子N+2,CO2的CO+,O2的O+、H2O的O+,CO2的O+,使用70 eV電離能時完全重疊,這不僅導致譜圖難以解析、譜峰識別困難[14],而且還會造成監(jiān)測結果不準確,影響分析結果。針對此問題, 普遍的解決方案是用軟電離源代替電子轟擊電離源[13,15], 如化學電離(Chemical ionization,CI)、單光子電離(Single photon ionization,SPI)等。由于軟電離源具有更低的電離能,通常只產(chǎn)生分子離子峰,因而具有譜圖簡單、重疊峰少等特點。化學電離源要求待測物分子與試劑離子發(fā)生反應,而一些待測物分子由于其化學性質而不能發(fā)生反應[16~18],從而使得化學電離源具有一定的應用局限。單光子電離是目前應用較廣的一種軟電離方式[19~22],采用真空紫外燈作為光子源,電離能根據(jù)紫外燈的類型而不同,如10.6 eV的真空紫外燈[15,23]。但單光子電離能較低,在發(fā)酵尾氣中,有相當一部分物質無法使用單光子電離源進行電離,如N2(電離能為15.58 eV)、O2(電離能為12.06 eV)、CO2(電離能為13.77 eV)等物質均不能被電離[13,23,24]。針對電子轟擊電離源譜峰重疊問題的另一種解決方案是降低EI源電離能,從而減少碎片離子,只產(chǎn)生分子離子[25],這使得譜圖得以簡化,譜圖識別難度降低[26]。在20世紀末,Ehrhardt[27]和Straub[28,29]等針對電子能量與不同氣體分子的碰撞截面做了相關實驗,結果表明,當電子能量降低時,電子與氣體分子的有效碰撞截面會減小,這使得氣體分子被電離的概率減小,電離效率大大降低[30]。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組研制了一臺在線過程質譜儀,并對EI源低電離能模式下的工作開展了研究。本研究制備的質譜儀通過優(yōu)化電離室電子入射孔的結構,提高電子的入射量,從而提高了電離效率,降低靈敏度損失。研究結果表明,電子能量、燈絲發(fā)射電流以及電子接收極與柵網(wǎng)之間電壓三者相互關聯(lián),通過優(yōu)化,可將低電離能下的靈敏度衰減, 由原來的兩個數(shù)量級以上減小到小于一個數(shù)量級。在此基礎上,利用EI 源低電離能模式,對不同濃度的CO2、O2、N2混合氣進行了相關測試,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2?實驗部分

2.1?儀器結構

圖1是自行研制的四極桿過程質譜儀的結構示意圖,它由5個部分組成: 真空系統(tǒng)、進樣系統(tǒng)、離子源及離子傳輸系統(tǒng)、質量分析器系統(tǒng)和離子檢測器系統(tǒng)。在真空系統(tǒng)中,采用DUO3(德國Pfeiffer,0.8 L/s)作為前級泵,Hipace 80(德國Pfeiffer,氮氣抽速67L/s)作為高真空泵,配備354高真空電離規(guī)(美國Kurt J. Lesker)。進樣系統(tǒng)采用毛細管直接進樣方式,毛細管采樣端為一級緩沖穩(wěn)壓腔,保證采樣穩(wěn)定。此穩(wěn)壓腔安裝有真空采樣泵、薄膜電阻規(guī)、針閥、真空截止閥和毛細管采樣接口。針閥用于調(diào)節(jié)樣品進入緩沖穩(wěn)壓腔的流速,真空截止閥安裝在真空采樣泵和緩沖穩(wěn)壓腔之間,用于實現(xiàn)本底真空的獲得和維持。

針閥與進樣毛細管相互配合保持緩沖穩(wěn)壓腔體內(nèi)壓力恒定,從而保證儀器定量分析的穩(wěn)定性,壓力值由薄膜電阻測出。

設計的電子轟擊電離源主要包括7個部分: 電離室、推斥極、透鏡組、燈絲、磁鐵、加熱片和溫度傳感器。其中, 電離室為一端敞開式結構,敞開端供離子逐出。推斥極用于將電離后的離子從電離室敞開端推入透鏡組,推斥極電壓一般控制在0~+30 V。透鏡組由拉出電極、聚焦電極和逐出電極組成,3片電極安裝時保持同軸心, 其中拉出電極電壓控制在5~20 V,聚焦電極電壓控制在150~200 V,逐出電極電壓控制在10~30 V。離子源采用雙燈絲結構,燈絲安裝在電離室兩側,可以切換使用。燈絲產(chǎn)生的電子通過電離室兩側的柵網(wǎng)進入電離室,相對傳統(tǒng)的狹縫式電子入射孔結構,柵網(wǎng)式結構的電子透過率更大,并且不會改變電離室內(nèi)部的電場分布。電子發(fā)射燈絲對地電壓為10~100 V可調(diào),燈絲發(fā)射電流控制在0~500 μA,當電子發(fā)射燈絲工作時,電子接收燈絲接入0~70 V可調(diào)直流電壓。在兩側燈絲與柵網(wǎng)的共同作用下,電子在電離室內(nèi)的電場中做往返運動,增加與氣體分子的碰撞幾率,從而提高電離效率。在緊靠燈絲的外側,分別放置一個圓柱形磁鐵,使電子在磁場中作回旋運動,以提高電離效率。加熱片緊貼電離室外壁,用于為電離室加熱,溫度調(diào)節(jié)范圍為室溫~250 ℃。溫度傳感器緊貼電離室壁,用于測量電離室溫度。

所采用的四極桿質量分析器,直徑為6 mm,場半徑2.66 mm,射頻電源頻率設定值2 MHz,質量范圍設定為1~300 amu[31]。此儀器的離子檢測器分為兩部分; 法拉第杯和電子倍增器,兩部分可切換使用。

2.2?試劑與樣品

實驗所用高純CO2、高純O2、高純N2和按一定比例配制的5瓶混合氣體(見表1,平衡氣體為N2)均由北京華宇辰氣體公司制備,不同濃度的CO2和O2的混合氣體由高純N2稀釋制得。配制氣體時將CO2、O2和N2純氣氣罐各連接一個標定過的質量流量控制器,再將各質量流量控制器與一個氣袋相連接。各質量流量控制器分別控制高純CO2、高純O2和高純N2流入氣袋的流量,通過調(diào)節(jié)各種氣體的流量獲得目標濃度的混合氣體。

2.3?實驗方法

圖2為進樣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首先開啟出氣口真空截止閥與真空采樣泵,將緩沖穩(wěn)壓腔內(nèi)的氣體排出,直至薄膜電阻規(guī)示數(shù)為零,關閉真空截止閥與真空采樣泵。通過質量流量控制器控制將氣袋充滿目標濃度的混合氣體,通過針閥將少量混合氣體充入緩沖穩(wěn)壓腔,再次利用真空采樣泵與真空截止閥將緩沖穩(wěn)壓腔內(nèi)的氣體排出,此操作將氣袋與緩沖穩(wěn)壓腔連接處非目標氣體排凈。開啟針閥,將緩沖穩(wěn)壓腔體的壓力升至0.1 MPa,調(diào)節(jié)針閥控制樣品氣體流速,使經(jīng)過進樣毛細管的流速與經(jīng)過針閥的流速達到平衡,從而使氣壓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此時開啟質譜進行信號掃描,即可對樣品氣體進行檢測。

3?結果與討論

3.1?電子能量

離子源中的電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電子的轟擊下,氣體樣品的分子可能通過不同形式的電離形成不同的離子; 樣品分子被打掉一個電子形成分子離子;分子離子進一步裂解形成碎片離子;分子離子反應形成加合離子;樣品分子被打掉多個電子形成多電荷離子[27,32]。每種物質分子都有一個電離能閾值,若電子能量太低,分子不會被電離[30];若電子能量太高,分子會被電離出大量碎片離子。若要使樣品分子僅失去一個電子,從而形成分子離子,則必須控電離能量。對于EI,即應控制燈絲的電子能量。圖3為EI源結構圖,調(diào)節(jié)燈絲與柵網(wǎng)的電壓差,可影響電子進入電離室時的速度即電子能量。

將高純CO2通入進樣系統(tǒng),檢測CO2的質譜信號。調(diào)節(jié)離子源電子能量,從40 eV降到10 eV,每降低1 eV采集一次質譜圖信號,記錄實驗結果(圖4A)。實驗結果表明,當電子能量降低到23 eV時,CO2分子僅被電離為分子離子,碎片離子峰幾乎消失,故選擇23 eV作為CO2的分析電離能。同樣,將高純O2、高純N2分別通入進樣系統(tǒng),進行同樣的實驗操作,分別記錄兩者的質譜圖信號,記錄實驗結果(圖4B和4C)。結果表明,當電子能量降低到22 eV時, O2的碎片離子峰幾乎消失;當電子能量降低到29 eV時,N2的碎片離子峰幾乎消失,所以分別選擇22 和29 eV的電子能量作為O2與N2的分析電離能。因為實驗所用氣體為CO2、O2與N2的混合氣體,故所選的儀器電子能量能夠實現(xiàn)所有氣體的軟電離,應選用3種氣體的分析電離能中最低的一個,所以選擇22 eV作為混合氣體的分析電離能。將CO2、O2和N2混合后通入進樣系統(tǒng),設置質譜的電子能量為70 eV,記錄掃描信號(圖5A);設置質譜的電子能量為22 eV,記錄掃描信號(圖5B)。對比兩次掃描信號可知,低能量EI源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氣體分子軟電離,消除碎片離子峰重疊產(chǎn)生的干擾。

3.2?燈絲發(fā)射電流

對氣體分子的電離效率是評價EI源的重要指標,這與質譜儀器的分析靈敏度有關。其中,提高電離效率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大EI源的燈絲電流,從而產(chǎn)生更多的電子進入到電離室中。然而,隨著EI源燈絲電流的增大,進入電離室的電子便越多,當電離室內(nèi)電子的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其產(chǎn)生的空間電荷效應便不能被忽視。

2011年,黃超等[33]基于泊松分布與拉普拉斯分布計算得到EI源內(nèi)電子流所引起的空間電荷會在電離室形成一個環(huán)形電場,當增大燈絲發(fā)射電流或加入磁鐵使電子做螺旋運動時,EI源內(nèi)電子空間電荷效應會隨之增強,空間電荷產(chǎn)生的環(huán)形電場強度也會增加。本實驗采用SIMION 8.0對環(huán)形電場與離子在環(huán)形電場中的運動軌跡進行了模擬。模擬推斥極板電壓為20 V,環(huán)形電場內(nèi)外電勢差為20 V,離子的質荷比m/z 40~60,其中環(huán)形電場內(nèi)部為低電勢,外部為高電勢,模擬情況見圖6,當環(huán)形電場較強時,會使電離后的離子在環(huán)形電場中做環(huán)繞運動,離子無法快速引出電離室,因而很容易在電離室內(nèi)與電子重新結合成為中性粒子,從而降低了電離源的電離效率與儀器靈敏度。當EI源燈絲電流較小時,空間電荷效應可以忽略,此時儀器信號強度隨燈絲電流增大而增大;當EI源燈絲電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空間電荷效應影響較大,此時儀器信號強度隨電流增大而減小,所以存在一個燈絲電流的最佳值,使得儀器信號強度達到最大。

本研究使用的離子源采用雙燈絲結構,一側燈絲作電子發(fā)射極,另一側燈絲作電子接收極。實驗表明,當改變電子接收極電壓時,儀器的信號強度也會隨之改變。為驗證燈絲發(fā)射電流與儀器信號強度的關系,固定離子源電離能為混合氣體分析電離能22 eV,在不同的電子接收極電壓下,改變燈絲發(fā)射電流,觀察儀器信號強度。由圖7A可見,在不同電子接收極電壓下,均有一個燈絲發(fā)射電流的最佳值使得質譜信號強度達到最大。對比質譜信號強度最大值所對應的電子接收極電壓可知,當電子接收極電壓數(shù)值接近離子源電離能時,信號強度達到最大。在不同的電離能下,觀察電子接收極電壓與獲得最強質譜信號強度的燈絲發(fā)射電流的關系,結果見圖7B,當電離能固定時,獲得最強質譜信號強度的燈絲發(fā)射電流隨著電子接收極電壓的增大而減小。當電子接收極電壓絕對值增大到與電離能數(shù)值相近時,獲得最強質譜信號強度的燈絲發(fā)射電流降到最低,并在電子接收極電壓繼續(xù)增大時保持不變。在同一電子接收極電壓下,離子源電離能越低,獲得最強質譜信號強度的燈絲發(fā)射電流越小。綜合圖7A和7B結果可知,選擇電子接收極電壓為22 V,燈絲發(fā)射電流為20~25 μA,可獲取最大的信號強度。

利用上述優(yōu)化方法,對3.1節(jié)實驗進行優(yōu)化,在每個不同的電離能下,選取使儀器信號達到最大的電子接收極電壓與燈絲發(fā)射電流進行實驗(圖8)。對比圖6與圖8可知,在20~35 eV下,優(yōu)化前電離能每降低1 eV,儀器信號強度降低為原來的0.6~0.7倍;優(yōu)化后電離能每降低1 eV,儀器信號強度降低為原來的0.85~0.95倍,優(yōu)化后儀器信號強度有明顯提高。

3.3?氣體檢測實驗結果

為了進一步驗證EI源低能量技術的特性,利用本技術對發(fā)酵工業(yè)中常需要分析的CO2和O2的濃度進行檢測。本研究通過配制不同濃度配比的混合氣體模擬其在發(fā)酵工業(yè)中的應用。

將表1所示的不同濃度的混合氣體分別通入穩(wěn)壓腔體,將離子源電離能設置為22 eV,選擇電子接收極電壓為22 V,選擇燈絲發(fā)射電流為20~25 mA,采用在線質譜儀對不同濃度的混合氣體分別測定2~5 min,在不同的時段分別測5組。將測得的CO2和O2分子離子峰信號強度求平均值,以混合氣體中CO2和O2的體積分數(shù)作為橫坐標,以質譜測得的信號強度作為縱坐標做標準曲線(圖9)。由圖9可知,在EI源的低能量模式下,CO2的體積分數(shù)在0.03%~8%范圍內(nèi)線性度良好,相關系數(shù)為0.99986; O2的體積分數(shù)在12%~22%范圍內(nèi)線性度良好,相關系數(shù)為0.99987。低能量EI源在線質譜的檢出限根據(jù)信噪比S/N=3計算,CO2和O2的檢出限分別為0.023%和0.021%。根據(jù)上述在不同時間段所做的5組實驗,分別計算不同濃度的混合氣體中CO2和O2信號的重復性,得出CO2信號的RSD<5%,O2信號的RSD<6%。在70 eV的電離能下,按照上述實驗方法進行實驗,結果表明,CO2的體積分數(shù)在0.03%~8%范圍內(nèi)相關系數(shù)為0.99948,檢出限為0.012%;O2的體積分數(shù)在12%~22%范圍內(nèi)相關系數(shù)為0.99562,檢出限為0.007%。22 eV模式與70 eV模式相比,靈敏度有所下降,但是線性度有所提高。

對表1中2、3、4號氣體進行定量檢測,將2、3、4號氣體通入穩(wěn)壓裝置,取測得CO2和O2的信號的平均值,計算出各組分的濃度測量值,計算與實際濃度的標準偏差,數(shù)據(jù)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低能量EI源質譜對CO2和O2的定量檢測相對誤差<1%,在發(fā)酵工業(yè)中工藝控制的允許誤差范圍之內(nèi),能滿足發(fā)酵工業(yè)中的精度要求。其多流路、響應速度快、減少碎片離子干擾等優(yōu)點也彌補了其它種類分析儀器的不足。

4?結 論

對EI源的低能量模式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離子源結構方面,將電離室電子入射孔改為柵網(wǎng)結構,可以在不影響電離室內(nèi)部電場的作用下,提高電子入射量,從而可提高電離效率,降低靈敏度損失。此外,當電子能量降低時,調(diào)整電子接收極與柵網(wǎng)之間電壓,使其與電子發(fā)射極電壓相同,燈絲發(fā)射電流存在一個最優(yōu)值,可將低電離能下的靈敏度衰減由原來的高于兩個數(shù)量級降低到小于一個數(shù)量級。此外,不同濃度下CO2、O2、N2混合氣的有關實驗結果表明,采用本研究優(yōu)化的條件,可大大提高低能量模式下的靈敏度,雖然總體上比70 eV仍有所降低,但是線性度更好。因此,EI源的低能量工作模式,在相對不復雜的環(huán)境體系,如發(fā)酵工業(yè)尾氣檢測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References

1?LIU Zhong-Hui, SHI Jian-Guo, ZHU Si-Rong, YANG Yan, GAO Guang-Heng, LI Xue-Mei.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1(4): 32-35

劉仲匯, 史建國, 朱思榮, 揚 艷, 高廣恒, 李雪梅. 發(fā)酵科技通訊, 2012, 41(4): 32-35

2?Xiao J, Shi Z, Gao P, Feng H, Duan Z, Mao Z. Bioprocess. Biosyst. Eng., 2006, 29(2): 109-117

3?LI liang, ZHANG Si-Liang, ZHUANG Ying-Ping, CHU Ju. Analytical Instrumentation, 2012, (4): 103-105

黎 亮, 張嗣良, 莊英萍, 儲 炬. 分析儀器, 2012, (4): 103-105

4?Xu J, Liu N, Qiao K, Vogg S, Stephanopoulos 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7, 114(27): E5308-E5316

5?Nevares I, Martínezmartínez V, Martínezgil A, Martín R, Laurie V F, Del M. Food Chem., 2017, 229(15): 588-596

6?Marrufo-Curtido A, Carrascón V, Bueno M, Ferreira V, Escudero A. Food Chem., 2018, 248: 37-45

7?Heinzle E, Oeggerli A, Dettwiler B. Anal. Chim. Acta, 1990, 238(1): 101-115

8?CHEN Jie, CHU Ju, ZHUANG Ying-Ping, ZHANG Si-Liang, LUO Jia-Li, BAI Hua. 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2004, 29(1): 4-7

諶 頡, 儲 炬, 莊英萍, 張嗣良, 羅家立, 白 驊. 中國抗生素雜志, 2004, 29(1): 4-7

9?Beuermann T, Egly D, Geoerg D, Klug K I, Storhas W, Methner F J. J. Biosci. Bioeng., 2012, 113(3): 399-405

10?Georgia Ch L, George K. J. Chromatogr. Sci., 2013, 51(8): 764-779

11?ZHANG Jin-Wei, ZHANG Fei, GU Hai-Tao. Journal of Chinese Mass Spectrometry Society, 2012, 33(5): 315-320

張進偉, 張 飛, 顧海濤. 質譜學報, 2012, 33(5): 315-320

12?YANG Jin-Cheng, ZHANG Jin-Wei. Autom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2015, 51(6): 1-5

楊金城, 張進偉. 石油化工自動化, 2015, 51(6): 1-5

13?Fischer M, Wohlfahrt S, Varga J, Saraji-Bozorgzad M, Matuschek G, Denner T, Zimmermann R. J. Therm. Anal. Calorim., 2014, 116(3): 1461-1469

14?Adam T, Zimmermann R. Anal. Bioanal. Chem., 2007, 389(6): 1941-1951

15?WU Qing-Hao, HUA Lei, HOU Ke-Yong, CUI Hua-Peng, CHEN Ping, ZHAO Wu-Duo, WANG Wei-Guo, LI Jing-Hua, LI Hai-Ya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1, 39(10): 1465-1469

吳慶浩, 花 磊, 侯可勇, 崔華鵬, 陳 平, 趙無垛, 王衛(wèi)國, 李京華, 李海洋. 分析化學, 2011, ?39(10): 1465-1469

16?Kang M, Zou X, Lu Y, Wang H, Shen C, Jiang H, Chu Y. Chem. Res. Chin. Univ., 2016, 32(4): 565-569

17?Sémon E, Arvisenet G, Guichard E. J. Mass Spectrom., 2018, ?53(1): 65-77

18?LI Zi-Xiao, ZHAO Xue-Hong, LI Wei-Kang, SUN Yun, DU Kang, WANG Yan, HU Xiao-Guang, JIANG Xue-Hui. Journal of Chinese Mass Spectrometry Society, 2016, 37(4): 351-358

李子曉, 趙學玒, 李維康, 孫 運, 杜 康, 汪 曣, 胡曉光, 蔣學慧. 質譜學報, 2016, 37(4): 351-358

19?Xie Y, Ping C, Lei H, Hou K, Wang Y, Wang H, Li H. J. Am. Soc. Mass Spectrom., 2016, 27(1): 144-152

20?Huang Y, Li J, Tang B, Zhu L, Hou K, Li H. Int. J. Anal. Chem., 2015, 2015(1): 1-7

21?Xu J, Yang P, Qiang Y, Zhu Y, Zhuo J. Energy Fuels, 2017, 31(1): 730-737

22?LI Qing-Yun, HUA Lei, JIANG Ji-Chun, HOU Ke-Yong, QI Ya-Chen, TIAN Di, WANG Hai-Yan, LI Hai-Ya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10): 1531-1537

李慶運, 花 磊, 蔣吉春, 侯可勇, 齊雅晨, 田 地, 王海燕, 李海洋. 分析化學, 2015, 43(10): 1531-1537

23?XIE Yuan-Yuan, HUA Lei, HOU Ke-Yong, CHEN Ping, CUI Hua-Peng, ZHAO Wu-Duo, CHEN Wen-Dong, LI Jing-Hua, LI Hai-Ya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2, 40(12): 1883-1889

謝園園, 花 磊, 侯可勇, 陳 平, 崔華鵬, 趙無垛, 陳文東, 李京華, 李海洋. 分析化學, 2012, 40(12): 1883-1889

24?Sun W Q, Shu J N, Zhang P, Li Z, Li N N, Liang M, Yang B. Atmos. Meas. Tech., 2015, 8(8): 5877-5894

25?Betancourt A M, Coutinho L H, Bernini R B, De Moura C E, Rocha A B, De Souza G G. J. Chem. Phys., 2016, 144(11): 114305

26?Wang J, Yang B, Li Y, Tian Z, Zhang T, Qi F, Nakajima K. Int. J. Mass Spectrom., 2007, 263(1): 30-37

27?Ehrhardt H, Jung K, Knoth G, Schlemmer P.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D Atoms Molecules & Clusters, 1986, 1(1): 3-32

28?Straub H C, Renault P, Lindsay B G, Smith K A, Stebbings R F. J. Geophys. Res. Planet., 1998, 108(1): 109-116

29?Straub H C, Renault P, Lindsay B G, Smith K A, Stebbings R F. Phys. Rev. A, 1995, 52(2): 1115-1124

30?Davies S, Rees J A, Seymour D L. Vacuum, 2014, 101(3): 416-422

31?HUANG Ze-Jian, JIANG You, YUE Jun-Rong, GONG Xiao-Yun, LIU Mei-Ying, FANG Xiang. Journal of Chinese Mass Spectrometry Society, 2018, 39(4): 399-406

黃澤建, 江 游, 岳君容, 龔曉云, 劉梅英, 方 向. 質譜學報, 2018, 39(4): 399-406

32?Beckeyand H D, Comes F J , OU Xia-Min. Analytical Instrumentation, 1975, (1): 53-61

Beckeyand H D, Comes F J, 歐夏民. 分析儀器, 1975, (1): 53-61

33?HUANG Chao, ZHAO Xue-Hong, ZHANG Jian-Chao, WANG Yan. Journal of Chinese Mass Spectrometry Society, 2011, 32(2): 71-76

黃 超, 趙學玒, 張建超, 汪 曣. 質譜學報, 2011, 32(2): 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