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
二語習得是指學習者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后再習得其他語言,相比于母語習得來說,這個過程紛繁復雜,其效果優(yōu)也劣不一。而漢語的語音、語法及語義等都極具特色,所以在眾多的外國人看來,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是他們無法攻克的難關。而漢語習得的年齡問題備受學姐的關注。韓國作為中國的毗鄰之國,與中國有諸多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兩國政府在漢語的傳播教育方面通力合作,促成如CPIK(Chinese Program in Korea),孔子學院等合作交流項目,這也促進了對韓的漢語習得關鍵期研究。
一、二語習得關鍵期研究現(xiàn)狀
“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假說是由倫尼伯格(E.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語言習得關鍵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歲左右)以前,由于大腦語言功能側化尚未完成,左腦和右腦都能參加語言習得的這段時期。此時大腦靈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較容易習得語言。這是習得母語的最佳時期。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始于美國,國外學者對此研究得比較深入,主要從生理學以及實證研究上論證了二語習得關鍵期的存在,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語音,語法和句法的關鍵期,第二語言的開始年齡和足夠達到的水平以及第二語言的大腦皮質(zhì)表征和加工的關系等問題上。但國外學者的研究都是基于英語為目的語的基礎上進行論述的,這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言派別,對于關鍵期假說的研究自然有所不同。對于這個假說,許多學者大多持反對的觀點,即“年齡因素對于二語習得有一定的影響,然而要避免過分夸大關鍵期對第二語言學習的作用”[1]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年齡因素雖然是二語習得中重要的一個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個體差異、態(tài)度、情感等都會影響二語習得的效果,并且在二語習得中的關鍵期是一個或是多個都還有待探究。但不可否認的是漢語二語習得年齡越晚習得效率越低,二語習得與電腦的可塑性程度有一定關系,與人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存在著聯(lián)系。
二、韓國中小學生漢語習得特點
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根同源,因而在語言上也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語音上韓語有很多漢語詞,發(fā)音與漢字極其相似,漢字的書寫習慣與韓語的書寫習慣相同等,這些都對學生漢語學習產(chǎn)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具體特點如下:
(一)語音模仿能力極強
神經(jīng)學上認為大腦兩半球功能存在差異,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覺、空間等跟形象思維有關的活動,善于感知音樂、圖像、整體性的印象和幾何空間;左半球則主管抽象思維,主要是語言、概念和計算能力,為語言、思維優(yōu)勢和認知優(yōu)勢,而在12歲以下的孩子的大腦功能發(fā)育還未完全,大腦功能的側化還沒結束,在這個期間大腦的可塑性比較強。[2]從實際教學來看,8歲的一年級學生在語音方面掌握的準確程度比12歲學生要高很多。在越接近大腦功能完全側化的年齡,學生的語音模仿能力越低。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教授最基本的語音發(fā)音只需要兩遍,然后學生就可以自行進行操練,而在六年級的班級上用同樣的方法教授同樣的內(nèi)容,學生的發(fā)音部位會有所偏差,掌握程度不如年紀更小的學生,但是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發(fā)音器官還處在發(fā)育的過程中,所以卻比成年人學習漢語的發(fā)音更準確。因而接受漢語的年齡越小,發(fā)音的優(yōu)勢就越大,他們聽覺靈敏,對語音、語調(diào)的模仿能力也更強,不過這部分的習得有時效性,習得速度和遺忘速度成正相關的關系。
(二)學習漢語興趣高昂
韓國中小學生在習得第二語言時所處的年紀是8到16歲,在這個時期的他們完全處于自我中心的地位,很少受到外界的各種因素的影響。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還未形成,加之以教師的積極引導,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學習漢語的信心和動機都十分強烈,一般來看他們都不介意外界的評判,積極表達并且不怕出錯。有教師提出:即使在出錯后,教師指出錯誤后學生不會出現(xiàn)尷尬難堪的情緒,甚至在課堂上會有集體糾錯的情況出現(xiàn),即一個人出錯后班上的其他學生集體會幫忙改正錯誤。[3]這就加強了學生對錯誤的認知,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記憶,很少見到有第二次犯同一個錯誤的情況。
韓國中小學生對來自中國的漢語老師充滿興趣,加之以韓國處于儒教文化圈,等級觀念一直存在,學生和老師都很注重禮節(jié),在這種社會大氛圍下的韓國中小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極其遵循教師的指導。由這種學習的外在動機的牽引以及社會規(guī)范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約,學生在漢語學習的課堂上十分活躍,學習態(tài)度非常認真。
(三)勝負欲極強,重視教師的評價
由于中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續(xù)的特點,在漢語教授課堂上往往會運用到游戲法的教學方法,所謂游戲自有輸贏。所有的韓國中小學生都極其熱愛游戲一環(huán)節(jié),在游戲過程中積極響應,熱情參與,但是對于游戲的輸贏結果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時常在游戲結束后會有學生因為輸了游戲而沮喪甚至哭泣的情況發(fā)生。盡管教師多次強調(diào)這只是一個游戲而已,強調(diào)的是大家在玩耍中學到知識的重要性,但是學生也會為了那極小的勝負欲而拼盡全力,甚至有時候不惜和好朋友反目成仇。年齡小一點的如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會在課堂上因為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及準確度爭相攀比。
韓國中小學生不僅在游戲上有極強的好勝心,也極其重視教師對他們的評價。韓國在教育上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因而大多對學生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在漢語課堂上,漢語教師會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現(xiàn)場評價,評價的內(nèi)容都是正面向上的,不過正面評價的程度會事先給學生說明,比如,“棒”分為以下幾個等級:第一級“非常棒”,第二級“很棒”,第三級“棒”。所以當學生聽到老師對他的評價是“棒”的時候往往會向老師再次確認自己是否只是“一般水平”,而如果他們得到了“非常棒”,那么接下來的課堂顯而易見地十分活躍,學習情緒繼續(xù)高漲。因而老師的評價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刺激學習的外在動機。
三、關鍵期假說對韓國小學生漢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分析韓國中小學生漢語學習過程中的特點,結合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的理論,為以后的對韓中小學生漢語習得提供參考性意見。
韓國中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在8到16歲之間,正是出于大腦功能側化還未完成階段,學生有習得語言的先天優(yōu)勢,加之這個階段的模仿能力強,聽覺意識敏感,所以在這個階段主要采取聽說為主,讀寫為輔的教學模式,給韓國學生提供大量的有效的聽力內(nèi)容,課后課間播放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以及視頻,課后漢語教師跟學生進行有效地漢語交流,繪聲繪色地講漢語童話故事[4],這樣多方向地通過聽力輸入漢語。在課堂上教師盡量都使用漢語表達,在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漢語的學習環(huán)境的同時,盡最大可能給他們輸入漢語。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可以積累一定的聽力詞匯和語感,這樣通過大量的聽力刺激的累積和足夠有效的輸入后,才會有漢語的輸出。因為韓國中小學生喜歡受表揚,自尊心強,這些特點也可以利用到漢語課堂上,對學生采取以鼓勵嘉獎為主的策略,設計各種運用漢語進行表演的活動,讓他們在輸入了漢語知識的同時敢于交流溝通,有效輸出漢語。同時在教學法上也可以采用活動中心教學法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這也是當前韓國中小學很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在課堂上不僅使用游戲,而且還利用小競賽和歌曲等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在這個歌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調(diào)動他們的智力潛能,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掌握語言的規(guī)則,讓他們在玩中學,自然而然地習得漢語知識。
雖然中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聽覺靈敏,在漢語語音的把握能力上要比成年后的學生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完全做好,畢竟韓國學生的母語是韓語,與漢語的發(fā)音方法和發(fā)音部位有細微差異,所以他們在語音的學習上也是有難點的,比如卷舌音他們往往就不會發(fā),或者是發(fā)音部位太偏后,由于韓語本來就沒有聲調(diào),所以韓國小學生在漢語的四聲學習中就很難區(qū)分準確的各個聲調(diào),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在教授的時候?qū)τ谡Z音方面仍然不可掉以輕心。
四、結語
近幾年來,“漢語熱”席卷全球,韓國的漢語學習更是低齡化傾向,而根據(jù)二語習得中的關鍵期假說及韓國小學生的特點和優(yōu)勢分析,可以看出韓國中小學生在漢語學習方面越早學習越好,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的教學原則,積極引導韓國小學生進行漢語習得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陳寶國,彭聃齡.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及對教育的啟示[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1):54-55.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105.
[3]陳辰.面向零基礎韓國小學生的漢語教學策略研究——以仁川化田初等學校為例[D].遼寧大學,2014.
[4]胡藺,羅勝杰.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及最佳年齡研究[J].海外英語,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