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華
青玉案
無名氏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o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此詞作者,歷來有爭議。《陽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編》《全宋詞》等皆題為“無名氏”作,唯《歷代詩余》《詞林萬選》題為宋代黃公紹作。作者到底為何人,以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來看,似乎很難確定。唐圭璋先生認為此乃失考所致,當是。
從意蘊上看,這首詞似乎并無特異之處。游子、思婦因著春愁所生發(fā)的一絲絲幽怨和思戀,只不過是傳統(tǒng)文人寫熟了、用慣了的舊題目。若說這首詞有動人之處,則在于它充滿了令人心酸的對照。惟其有了這些對照,詞人的精神體驗才顯得有棱有角,醒目可感起來。
首先是今與昔的對照。在時間的對比中,詞人感到了孤獨對生命的侵犯。上闋是詞人對遠在家鄉(xiāng)的戀人的想象之詞?!澳昴晟缛胀a樉€”,社日是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與秋社。宋朝陳元靚《歲時廣記·二社日》:“《統(tǒng)天萬年歷》曰:立春后五戊為春社,立秋后五戊為秋社?!边@里指的是春社。每逢社日,婦女有停針線的習(xí)慣。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云:“唐宋婦人社日不用針線,謂之忌作?!泵磕甑搅舜荷邕@一天,她都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和他一起到郊外踏青,去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去響應(yīng)春天特有的多彩爛漫。而如今,她卻只能孤身獨游,“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形單影只地立在溪橋邊上,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被無邊無際的寂寞吞噬。心緒的煩亂,使她覺得連春山都是亂山。與愛人的離別,使她變成這爛漫春天里的局外人,仿佛春天的一切笑語歡聲都與她不再相干。她被囚禁在了孤獨的陰影中,任憑年華被寂寞凄涼一口一口蛀空。而下闋是詞人當下生活的自我寫照?!搬樉€”,這個日常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字眼在羈旅漂泊的游子心目中是那么地親切誘人。它滿溢著繚繞的人間煙火氣,是世間最樸實的溫情的見證。多少敏感的心靈都曾經(jīng)傾情于此,柳永《定風(fēng)波》:“早知恁么?;诋敵?、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zhèn)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绷拦P下的女子因丈夫外出宦游久久不歸,負氣說當初真不應(yīng)該放他遠游,而是應(yīng)該時時相守在一起。丈夫讀書教課,妻子閑坐一旁做針線活,這樣的生活才不負時光。賀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fù)挑燈夜補衣?!边@是寫給亡妻趙氏的悼亡詞。賀鑄和趙氏情誼深厚,二人曾閑居于蘇州三年。后妻子亡故于此。此次賀鑄故地重游,難免會想起亡妻?!翱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fù)挑燈夜補衣”,獨臥南窗聽雨,斯人已逝,還有誰能為我挑燈補衣呢?詞人在追憶故人的時候,沒有描寫她昔日的音容笑貌,而是抓取了“挑燈夜補衣”這一細節(jié)來表達懷戀?!都t樓夢》第五十二回“病晴雯勇補雀金裘”,病重的晴雯替寶玉挑燈補衣,也曾令寶玉大為感動?!把a衣”是古代社會女子的標志性行為,它只發(fā)生在具有親密關(guān)系的男子與女子之間,因此,這一動作往往也凝聚著無限的溫情。詞人對此也有同樣的情結(jié)。“春衫著破誰針線?”這是個令人心顫的自問。春衫已破,誰為補綴?他一定想起了那些在家的日子里她為他挑燈夜補衣的情景。每想到此,不禁淚濕沾襟。而如今,“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當紅日西沉,解鞍歸來,雖有心采摘鮮花,卻無人佩戴;即便有意舉杯痛飲,卻無人把盞;待到沉醉之時更是無人照管。這是多么凄楚的境地!溫情的缺席,使他的意念一步步癱軟下去。至此,詞人的情感恣肆了,筆調(diào)放縱了,但這無關(guān)輕薄,正如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所說:“不是風(fēng)流放蕩,只是一腔血淚耳?!币痪湓捴邢s聯(lián)三個“無人”,漫山遍野都回蕩起寂寞的氣息,是詞人對當下的孤寂處境最痛快淋漓的抗拒。這不難讓人聯(lián)想到,曾幾何時,那些和她在一起的歲月里,“花有人戴,酒有人勸,醉也有人管”——曾經(jīng)攜手同游,手采鮮花數(shù)朵替她插戴滿頭;曾經(jīng)“彩袖殷勤捧玉鐘”,把酒言歡,歌舞相佐,沉醉之后她又忙前忙后悉心照料……而如今勞燕分飛,遠在家鄉(xiāng)的生命孤寂如斯,飄于異鄉(xiāng)的生命清虛若此,在絢爛而浩蕩的春光里,他們不得不各自領(lǐng)受著屬于自己的那份不合時宜的孤獨,卻又不能阻止記憶回溯到往昔的美好歲月之中。這種今昔對照之下冷與暖的不協(xié)調(diào),是多情的他們所不堪承受的吧。
如果說今與昔縱向的對照使詞人在不可感的時間中隱隱約約意識到自己的孤獨的話,那么自我與他人他物的橫向?qū)φ?,則使其在具體可感的空間里完全確認了這份孤獨。對一個備受孤獨煎熬的人來說,似乎任何成“雙”入“對”的事物都能對他的心靈構(gòu)成一種刺激。杜甫《新婚別》:“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标淌狻兜麘倩ā罚骸皺懢粘顭熖m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标處椎馈杜R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彼麄冊陔p飛的燕子身上反觀到了自己的孤獨。本詞中的女主人公對此有著同樣的感受,而且她的情緒更加激烈飽滿:“怎忍見、雙飛燕?”飛燕絕非可厭之物,甚至在人們心中還是一種祥瑞之物,何以用“怎忍見”三字?只是因為燕的“雙飛”給了她刺激,令她難堪。孤獨、敏感又脆弱的人,是見不得這個“雙”字的。那些雙宿雙飛的春燕,那些成雙入對、言笑晏晏的人們,他們才是這春日畫卷上的主人公。他們的笑語歡聲,猶如一面面無處不在的鏡子,時時處處提醒著她的孤獨與凄傷。此時,春天于她變得無情,她于春天顯得多余。濃春一如節(jié)日,本是人們共在的時間,但對孤獨而又敏感的人來說,卻是特別不幸的時間。由于天性中的敏感,他們比常人更易感受到孤獨,而綿綿無盡的孤獨反過來又將他們的心性錘煉得更加敏感,這或許就是一個無法逃脫的魔咒。別離,使他們疏離于這個絢爛的春天,而春天抑或說是命運,又不能輕易饒恕這些孤獨的人。
縱然有著許多令人心酸的對照,這首詞的底色依然是暖的。從上闋中詞人的遙想來看,他所思戀的女子恰也是位懂得思戀的女子。其心思綿密如織,她會因自身的孤獨而恐懼春天的絢麗,不忍見雙飛的燕子,認春山是亂山。她那綿密的心性,使得詞人對她的一往情深不會是無謂的付出,他將被理解、被接納,并將得到回應(yīng)。她為詞人提供了一份可供心馳神往的想念,隔著萬水千山遙相呼喚。有了這份想念,孤寂的生命不再悲哀,它因沉重而更加富于質(zhì)感。從這個意義上說,離情不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轉(zhuǎn)而變?yōu)閬砣諟厍榈那白啵寒斚戮脛e的離情有多慘烈,來日再聚首時的歡喜就有多熱烈!如果說離別是一種逃脫不掉的宿命,那就讓他們在彼此的相思中熔化這種宿命吧。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關(guān)于本詞的抒情主體,在以上的分析中,我們是設(shè)定為游子,即以游子為中心抒情達意:上闕是在外的游子對閨中思婦的虛意想象,下闕是實寫游子當下的處境。其實,我們?nèi)羰菍⑹闱橹黧w設(shè)定為閨中思婦也是完全可以講得通的:上闕是實寫閨中思婦的孤獨處境?!澳昴晟缛胀a樉€。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贝荷邕@天她停下針線活,不忍心望見天空中的雙飛燕。春色已濃,卻只身棲居于山中溪水小橋邊,孤單寂寞。下闕是閨中思婦對遠方游子的想象之詞,想象他漂游在外,春衫破了是否有人縫補,醉了是否有人照看。有趣的是,我們將抒情主體進行置換,也完全不影響對詞的情感內(nèi)蘊的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這也正是這首詞的又一奇妙之處。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