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文,鄭 欣,鄭曉萍
(福州市中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是以動脈血壓升高為基礎,常呈家族聚集,可由周遭環(huán)境或無序生活習慣引發(fā),現(xiàn)臨床已定義為心血管綜合征[1-2]。高血壓病的治療方案根據(jù)國內外的最新科學研究進展而不斷更新,由于高血壓病易受其他疾病或個人情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可以根治的方法,同時由于高血壓病的治療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都存在依從性差的問題,且大多數(shù)患者因為長期服用藥物和控制飲食而苦惱。針刺治療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在高血壓的降壓效果上有著安全、無不良反應的獨特優(yōu)點。筆者根據(jù)近3年在心血管科和針灸科所收集到的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相關總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3]中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1.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高血壓病中醫(yī)辨證標準,證型涵蓋肝陽上亢證、陰虛陽亢證、痰瘀互結證、陰陽兩虛證4種。
1.3 納入標準 ① 符合診斷及辨證標準者;② 年齡18~80歲;③ 未曾使用降壓藥治療者;④ 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 繼發(fā)于腎性或腎動脈狹窄等高血壓者;② 妊娠婦女;③ 合并有嚴重心、腦、腎功能障礙者;④ 超體質量者;⑤ 惡性腫瘤者;⑥ 精神異常者;⑦暈針或不能接受針刺治療者。
1.5 剔除標準 ① 未按研究規(guī)定用藥者;② 治療中出現(xiàn)超預期或意外、配合欠理想的患者;③ 研究過程中癥狀加重者。
1.6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心內科和針灸科門診及住院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針刺組、西藥組和湯藥組,每組各30例。3組基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x±s)
2.1 治療方法
2.1.1 西藥組 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3]進行規(guī)范降壓,口服絡活喜(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每次5 mg,每日1次,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給予單味降壓藥后若降壓效果不佳或2周未達標,則換用或加用第2種降壓藥物繼續(xù)治療,藥物參照如下:β受體阻滯劑選用比索洛爾,利尿劑選用呋塞米、氫氯噻嗪等,ACEI類可選用貝那普利,ARB類可選用纈沙坦、厄貝沙坦等。
2.1.2 湯藥組 根據(jù)中醫(yī)臨證思路,證屬肝陽上亢證用自擬高血壓1號方(天麻、鉤藤、龍骨、牡蠣、牛膝、炒梔子、枯黃芩、菟絲子、酸棗仁、桑寄生、甘草);陰虛陽亢證用自擬高血壓6號方(淮山藥、山茱萸、熟地黃、茯苓、牡丹皮、天麻、枸杞子、龜板膠、貢菊花、龍骨、牡蠣、天麻);痰瘀互結證用自擬高血壓3號方(法半夏、天麻、白術、茯苓、陳皮、石菖蒲、黨參、生姜、大棗等);陰陽兩虛證用自擬高血壓2號方(野菊花、黑枸杞、炮附片、肉桂粉、熟地黃、鹿角膠、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以上四方為我院心血管病科高血壓病的治療經驗方,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質等個體差異增減或調整藥物的劑量,每日1劑,早晚分次溫服,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1.3 針刺組 主穴選用雙側風池、血海、曲池、合谷、太沖。肝陽上亢證選取行間;陰虛陽亢證選取雙側肝俞、腎俞;痰瘀互結證選取雙側豐隆、陰陵泉;陰陽兩虛證選取關元、雙側足三里。治療中施針隨個體差異調整針刺刺激強度,根據(jù)補虛瀉實的臨床治療原則,讓患者處于理想配合體位,規(guī)范消毒。使用0.30 mm×40 mm佳健牌無菌不銹鋼毫針進行針刺,針刺的部位需讓患者產生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留針30 min,每隔10 min間歇行針。每日行針1次,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2.2.1 血壓監(jiān)測 使用符合計量標準的魚躍牌(器號為16976285)水銀柱式血壓計,測量前患者需安靜休息5~10 min,排除各種因素影響。測量時患者坐靠在椅背裸露上臂,首診患者應測量左右兩邊上臂的血壓值,復診病患測量較高值一側上臂的血壓。上臂測量部位與心臟處同一水平,袖帶下緣束于肘彎上2.5 cm處,以能伸進一個指頭寬度為宜,將聽診器體件置于肘窩的動脈處,快速充氣,并同步聽取動脈搏動至其消失后再注壓氣囊,使之上升20~30 mmHg,后放松氣囊,徐徐放氣使其下降的速度為2~6 mmHg/s,直至取得舒張壓讀數(shù)后快速放氣歸零。每位患者取2次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的均值作為該患者的血壓值。
2.2.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擬定。① 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量化評分減少70%以上,舒張壓下降≥10 mmHg,達至正常或未完全控制,但下降≥20%;② 有效:癥狀和體征好轉,量化評分減少30%以上;③ 無效:有關癥狀和體征均無明顯改善,量化評分減少低于30%。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選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擬采用(x±s)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t檢驗處理;計數(shù)資料擬采用χ2檢驗。
3.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3組臨床療效比較
3.2 3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比較 見表3。
表3 3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比較(x±s)mmHg
高血壓病歸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范疇,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斷術語·疾病部分》將高血壓病稱為“風眩”?。?-6]。 中醫(yī)大多從肝論治,分為肝陽上亢型、陰虛陽亢型、痰瘀互結型、陰陽兩虛型,故中醫(yī)論治多從虛、痰、瘀、風、火論治,方劑多從肝論治選方,常用的包括天麻鉤藤飲、左歸丸、半夏白術天麻湯、歸脾湯、通竅活血湯等[7]。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從中醫(yī)的發(fā)病病機為切入點進行分析,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陰虛陽亢及痰濕壅盛這四類多見,根據(jù)中醫(yī)“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陽上亢、陰虛陽亢的臨床治療大多從肝論治,應平肝潛陽、滋陰平肝;痰瘀互阻型需健脾化痰、活血化瘀;陰陽兩虛型則應滋陰補陽、調和臟腑。在中醫(yī)針灸治療的選穴處方上,風池、血海正是根據(jù)“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來取穴;而風池為膽經之穴,內含肝經,其位于頭后枕部,根據(jù)近位取穴原則,亦可在高血壓病治療中起到暢達經絡氣機之作用;陽明經多氣血,合谷、曲池平沖降逆,瀉人體多余氣血,平衡血壓;大腸經合谷穴和肝經太沖穴為四關總穴,兩者相配,不僅能調和陰陽,溝通上下,暢達氣血,還可交聯(lián)臟腑而達到平衡人體臟腑氣血陰陽之功效,且太沖穴亦為沖脈之支別處,與沖脈、腎脈兩脈脈氣相和,故針刺太沖亦有調理沖、腎脈之功;肝經為風木所寄,滎穴行間清泄肝郁、平抑肝陽;膀胱經之肝、腎俞滋補肝腎、養(yǎng)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脾經合穴陰陵泉配合胃經絡穴豐隆,可化痰除濕;關元為人體強壯之穴,屬任脈而交匯于足三陰經,培本固元,聯(lián)用足三里補益氣血。目前國內在針刺降壓的機理研究已經涉及血管內皮功能、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自主神經的敏感性等多方面,均可達到治療目的[8-10]。 蔣璘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可通過信號轉導通路的調控來達到血管重塑的效果,從而降壓。現(xiàn)代研究認為,針刺既可降壓,又可改善相關的臨床癥狀,對靶器官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其研究方向和趨勢受到高度關注[12]。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作為一種世界范圍內的多發(fā)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研究的深度和范圍一直是一個長期持久的工程。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組在對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降壓效果和改善臨床癥狀的總有效率方面優(yōu)于西藥組和湯藥組,西藥雖然服用較湯藥簡單,但不良反應時有發(fā)生,而湯藥的口感和依從性方面卻不及西藥,針刺作為一種安全綠色的替代療法,在副作用的減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靶器官的保護方面都有明顯的優(yōu)勢[13],但針刺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持續(xù)降壓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