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于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構建

2019-06-22 01:01白利友
理論探索 2019年3期
關鍵詞:立足點話語體系著力點

白利友

〔摘要〕 當今中國正在經(jīng)歷新的政治實踐,需要構建政治學話語來總結新經(jīng)驗、供給新知識、產(chǎn)生新理論、推動新實踐。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方政治學在帶來新概念、新話語、新方法、新理論和新知識的同時,也給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提出了仍需反思和解決的本土化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說,構建話語體系是推動中國政治學本土化和科學化的需要。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構建,并不意味著拒斥西方政治學話語,而是要立足中國的治國理政、改革開放、民族國家建構和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等政治實踐,著力增強中國政治學自身的概念傳播力、知識創(chuàng)造力、理論創(chuàng)新力和話語影響力。

〔關鍵詞〕 中國政治,話語體系,立足點,著力點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19)03-0055-06

近些年來,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話語體系構建倍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發(fā)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fā)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1 〕中國政治學同樣面臨著構建話語體系的問題。事實上,自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以來,話語體系的構建一直都是學界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xiàn)在也需要趕快補課?!?〔2 〕180-181中國政治學恢復之初,“國內學者首先研究和介紹了國外有關闡明政治學的對象、范圍、任務、理論、方法等政治學原理的論述,曾先后將美、蘇、日、德等七個國家有關論著介紹給國內讀者。這對我國開展政治學研究工作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3 〕。在恢復、重建、發(fā)展的40多年歷程中,中國政治學者的學術自覺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政治發(fā)展走上了一條極不相同的道路,即使是那些已經(jīng)風靡于世的國外政治學理論,往往也很難解釋和預測中國的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發(fā)展。許多中國政治學者很快就認識到,原封不動地照搬國外的政治理論,不僅無助于解釋中國特色的政治現(xiàn)實,而且也會阻礙中國政治學的進步與發(fā)展” 〔4 〕。40多年來,中國政治學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方面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上仍有諸多亟待探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需要中國政治學適時作出科學闡釋

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政治學是與人類社會的政治實踐聯(lián)系最緊密、最直接的學科。人類社會的生動政治實踐,為政治學自身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爱敶袊?jīng)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 〔1 〕。這些變革和實踐,一方面給政治學的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國政治學適時作出新的更科學的闡釋。

當今世界政治學的主流話語,多植根于西方社會的政治實踐,根源于西方社會的實踐經(jīng)驗,關照的多是西方的社會現(xiàn)實和政治運行邏輯。因此其中的許多概念和話語,要么存在對中國發(fā)展的闡釋力不足問題,要么存在語境適用偏差等問題,若沿用或套用此類話語來闡釋中國的政治實踐,就難免生搬硬套或削足適履。以“治理”話語為例,西方的治理概念和理論,在治理的主體上,“存在著一個由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層級的公私行為體(如個人、組織,公私機構,次國家、國家、超國家,權力機關、非權力機構,社會、市場、國家等)”。在治理基礎上,則是主張“超越國家權力中心論” 〔5 〕??偟膩碚f,西方的治理話語,有著鮮明的多元共治、合作治理等特征或隱喻。然而,中國的治理實踐和中國政治的治理語境與西方的治理話語明顯有別。相反,當今中國的治理話語,既有國家治理的內涵,也有全球治理的指向。單就國家治理而言,正所謂“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6 〕20。因此,治理主要指的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即在黨的領導下,由政府作為重要的治理主體來整合和動員治理資源而進行的全方位治理。若用西方的治理話語,顯然不足以闡釋中國的治理實踐。

西方的許多政治學話語,由于受政治話語的決定或影響,多帶有價值預設或意識形態(tài)偏見。如“民主”概念和理論,不論是西方的政治學話語還是政治話語,在看待和認知此類問題上,事實上都是將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的實踐當作了人類民主的范式和樣本,將他們的民主價值理念視為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并用既定的價值預設來衡量、評判世界其他國家的民主政治實踐,甚至話語先行向外輸出所謂的政治價值和民主模式。事實證明,這種“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價值或模式輸出,大多引發(fā)了相應國家的政治動蕩。當今世界,不論是民主的價值理念還是政治實踐,都是具體的、歷史的,人類社會實現(xiàn)民主的形式和途徑也是豐富多樣的,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中國的民主政治實踐,與西方國家的民主有著不同的進路,但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上,若用西方政治學的民主話語體系,顯然無法闡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民主政治的話語缺失,有時則會讓我們陷于西方話語霸權的滋擾與束縛中。如2016年1月,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旗下的信息情報社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就公布了2015年度全球民主指數(shù)(democracy index)評估報告。在該報告納入統(tǒng)計范圍的167個國家和地區(qū)中,中國就以3.14分(總分為10)位列第136的排名繼續(xù)被貼上了所謂“專制獨裁”的標簽 〔7 〕。

西方國家的一些政治學話語,還暗含著必須加以警惕或規(guī)避的“話語陷阱”。話語陷阱是“一個國家在一定的國際輿論結構之下經(jīng)常面臨的問題……具有嚴重的負面性影響,或導致國家利益受損,政治合法性削弱,或帶來思想混亂和社會動蕩,甚或造成政息人亡” 〔8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國家發(fā)展進程的加快,話語權的爭奪實際上已經(jīng)成了國家軟實力較量的新領域。一些西方國家在話語競爭或國家間博弈中蓄意創(chuàng)設“話語陷阱”。如西方所謂“憲政”主張的三權分立、多黨制,以及“一人一票”式的自由民主選舉等,都與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和人民民主有著本質區(qū)別 〔9 〕。又如美國前國防部長特別顧問、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為給21世紀的中美關系定性,就大肆宣揚“修昔底德陷阱”,其弦外之音是“中國挑戰(zhàn)了美國,兩國就必有一戰(zhàn),因此美國要做好應付中國的準備,要準備打仗” 〔10 〕。對這些陷阱,我們除需保持警惕,還需增強理論自信,避免人云亦云而落入西方的話語陷阱。

中國的政治實踐有著自身的政治運行邏輯和特性,這一邏輯和特性同西方國家有著顯著差異,需要且僅有中國自己的政治學方能作出科學恰當?shù)年U釋。不論是盲目借用還是套用西方的政治學話語,都不足以闡釋中國的政治實踐。然而,“我國的政治學界目前尚缺乏一個系統(tǒng)化的政治學話語體系” 〔11 〕。有學者甚至不無擔憂地指出,“西方政治學的盛行與盲目崇拜引起了本土政治和學術話語權的喪失”,若“盲目崇拜西方政治學,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在分析中國政治問題時,刻意迎合西方政治學理論,再不自覺地運用到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上,就有可能偏離或扭曲中國的實際情況” 〔12 〕18。而這種偏離或扭曲,都有可能導致在研究中有意無意用西方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價值標尺來衡量或評判中國的政治實踐,最終得出的片面認識和錯誤理論,都將不利于推動中國的政治發(fā)展。從這一意義上說,構建政治學的話語體系,實為闡釋中國政治實踐的客觀需要。當今中國正在經(jīng)歷新的政治實踐,更需要借助政治學話語的構建來總結新經(jīng)驗、供給新知識、產(chǎn)生新理論、推動新實踐。

二、構建話語體系是中國政治學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不可否認,“我們所用的概念、基本假設、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大都來自于西方,甚至我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也往往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西方主流政治學則不屑討論我們提出的問題,更不會運用我們發(fā)展的概念、基本假設、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13 〕3話語體系構建的遲滯和話語權的缺失,不僅使得我國的許多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實踐得不到適時、科學的闡釋,而且也制約了中國政治學自身的健康發(fā)展。以至于“長期以來,在研究政治時,我們中國學者已習慣于扮演概念、理論、方法的消費者和進口者這種角色” 〔13 〕18。必須看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方政治學在帶來新概念、新話語、新方法、新理論和新知識的同時,也給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需要。

構建話語體系是推動中國政治學本土化的需要。本土化問題本身是學術自覺的結果,并不是和國際化對立。關于中國政治學的本土化,有學者就不無擔憂地指出:“學術界大量吸收西方政治文明成果,雖然豐富了政治學研究,但也帶來了嚴峻的本土化問題。” 〔12 〕事實上,在那些起源于西方的社會科學領域,只要話語權仍被西方學術界所主導,本土化將一直是無法繞開的問題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政治學者就開始了本土化的自覺 〔14 〕。本土化的實質,是在辯證借鑒吸收西方政治學的概念、知識、理論、方法的同時“批判地吸收,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 〔13 〕18,立足但不局限于中國的政治實踐和中國政治學自身發(fā)展的實際,來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這種構建,關鍵還需要中國的政治學研究者來自覺推動和完成,不僅要創(chuàng)造和形成我們自己的概念、知識和理論來科學闡釋中國自身的政治實踐,還要使在這些概念、知識和理論基礎上所構建的話語體系成為我們與國際學術界交流對話的工具。

構建話語體系也是推動中國政治學科學化的需要。有學者認為,中國政治學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真正面臨的議題是科學化,“即如何將政治學發(fā)展成一門社會科學” 〔15 〕。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學曾一度被當作“偽科學”。盡管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政治學歷經(jīng)了近40年的長足發(fā)展,但科學化水平還有待提升。在作為“科學”的理論闡釋力上,不僅需立足并著眼于中國的政治實踐,增強對中國政治現(xiàn)象的理論闡釋力,還需放眼世界其他國家的政治變遷和政治發(fā)展實際來提高中國政治學的理論闡釋力。在作為“科學”的學科支撐力上,與經(jīng)濟學等學科相比,目前中國的政治學及其研究,在研究議題、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概念知識等方面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其他學科的支撐力仍相對有限。所以作為“科學”的政治學,科學化對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內在要求,就是話語本身的科學性,即政治學話語應厘清學術與政治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自覺實現(xiàn)政治話語向學術話語的轉換,真正用學術話語來分析和闡釋中國的政治實踐。

構建話語體系還是凸顯中國政治學的“中國特色”需要。立足中國實踐來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并不意味著在話語體系上與西方拒斥、割裂而自言自語。相反,應通過話語體系的構建來彌補話語的缺失,提升中國政治學話語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能力,立足中國政治實踐來凸顯“中國特色”。在話語上,政治學的“中國特色”首先源于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v觀世界,不論是社會主義的新實踐還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中國無疑都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國家。這些新實踐和新發(fā)展,為中國的政治學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實踐經(jīng)驗。其次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實踐。這種長期執(zhí)政的實踐,不論在研究議程的設置還是在政治學話語的創(chuàng)制上,都給中國政治學提供了獨具特色的、可長時段跟蹤研究的生動樣本。

構建話語體系更是推動中國政治學形成“中國氣派”的需要。政治學的“中國氣派”,本質上是中國政治學應有理論自信的體現(xiàn)。人類的知識和文明本身并無國界,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人類知識譜系和文明版圖中是否能建構起特定的學科話語體系,以及在既定研究領域是否掌握話語權,對形成社會科學的國家氣派和理論自信至關重要。與西方知識界的政治學相比,中國政治學之所以遲遲未能形成自己的“中國氣派”的原因之一,就是話語體系的遲滯甚或缺失。作為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之一,政治學擔負著闡釋政治現(xiàn)象、探索人類政治社會政治生活基本規(guī)律的理論重任。當今中國的政治學,不僅需闡釋好中國的政治實踐,還需在與西方政治學界交流對話過程中面向世界來構建自身的話語體系,提高對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政治現(xiàn)象、政治行為的闡釋力,尤其是在一些亟待回答的重大問題上形成有闡釋力和影響力的理論。

中國的政治學和其他學科一樣面臨著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學科的問題。中國的政治學學科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學科的一個基本標志,就是要看能否建構起一個可以和國際學術界交流對話的話語體系。很顯然在這一點上,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構建任重而道遠。

三、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實踐立足點

實踐是理論的源泉,也是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立足點。政治話語來自政治實踐或政治生活實際 〔16 〕。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構建,須立足于中國的政治實踐。這些實踐主要有:

一是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不久,就逐漸引起海外關注 〔17 〕。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的提升,以及中國國家發(fā)展進程的加快,中國共產(chǎn)黨的治國理政越來越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當今中國的政治學研究,首先應立足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來構建話語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立足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我革命和從嚴管黨治黨的政治實踐,構建有利于塑造提升中國共產(chǎn)黨自身形象的政治傳播話語體系;立足中國共產(chǎn)黨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的政治實踐,圍繞鞏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構建執(zhí)政話語體系;立足中國共產(chǎn)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政治實踐,構建堅持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的領導話語體系;立足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建設需要,構建有利于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國共產(chǎn)黨認同的認同話語體系。

二是中國改革發(fā)展的政治實踐。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飛躍?!?〔18 〕40多年改革發(fā)展的實踐,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探索,開創(chuàng)、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政治實踐。在4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發(fā)展實踐中,整個中國社會不論是思想、文化、理論、制度,還是實踐等領域都經(jīng)歷了深刻變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jīng)驗。這些變革、成就和經(jīng)驗,都有待從學理上進行深入總結和闡釋。改革開放的40多年,也是中國不斷發(fā)展的40多年。40多年改革發(fā)展的政治實踐,使得中國共產(chǎn)黨自身的執(zhí)政地位更加穩(wěn)固,國家更加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更加雄厚,中國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然而,“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19 〕。在新時代,要繼續(xù)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繼續(xù)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提供成功經(jīng)驗,必須繼續(xù)立足中國改革發(fā)展的政治實踐來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

三是中國民族國家構建和建設的政治實踐。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不論是在國家構建的歷史邏輯、發(fā)展道路的選擇、制度創(chuàng)新與建設方面,還是在國家建設面臨的歷史任務和國家治理面對的具體現(xiàn)實問題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國情實際。如果一味借用西方的政治學話語,不僅不能準確闡釋中國民族國家的構建和建設實踐,相反會對當今中國的國家建設產(chǎn)生誤識,甚至還會得出中國不是民族國家的偏見。當今中國的國家建設,亟需中國政治學在話語體系上作出回應。這種回應,一方面應闡釋好同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之間的歷史邏輯,另一方面則應著眼于中國民族國家建設面臨的歷史任務和國家治理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如在國家認同建設、國家統(tǒng)一、國家長治久安、國家能力建設、國家主權和利益維護、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等方面,都應當發(fā)揮好政治學話語體系的應有作用。

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實踐。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復興開始逐漸由社會思潮轉為政治實踐。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后,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6 〕15。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實踐,為當今中國的政治學研究提供了生動而鮮活的現(xiàn)實素材。然而,“中華民族”的研究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術議題。與民族學等學科相比,目前政治學的中華民族(復興)話語顯得相對缺失。其直接后果,就是長期以來在“多元”與“一體”的關系上歧見叢生,“一體”甚至被“多元”遮蔽、淡化而虛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xiàn)實需要來看,當今中國的政治學話語體系構建,除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基礎上闡釋好中華民族理論外,還需適應中國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建設需要,建構起中華民族—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民族國家之間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五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政治實踐。當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仍在持續(xù)推進。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推進,中國參與全球化程度將更加深入,將繼續(xù)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和建設。這就意味著中國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的同時,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xiàn)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1 〕。這就需要在話語體系上闡釋好這些理念、主張、方案,向世界闡釋好中國將始終作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不搞唯我獨尊、強買強賣。

四、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路徑

中國自身的政治實踐,構成了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立足點。然而,立足這些政治實踐還不夠,還需處理好學術邏輯與政治邏輯,以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之間的關系,從概念、知識、理論等方面著力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

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應注重增強中國政治學概念的傳播力。概念是構建并形成話語體系的基礎性要素??茖W準確的概念,不僅能成為科學研究有力的認識和分析工具,還能廣為傳播援用成為話語體系中的經(jīng)典概念。這類概念,往往因極富傳播力和穿透力而有助于提升話語權。相反,生澀失當?shù)母拍?,則常常會在話語上陷入語焉不詳、自說自話的窘境。對任何一門科學的話語體系建構來說,通常缺少的并非通識性概念,而是那些富有原創(chuàng)性、標識性的概念。原創(chuàng)性概念是構建話語體系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價值在于為認識新現(xiàn)象、分析新問題提供了新的概念工具。標識性概念是形成話語權的基本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1 〕盡管近年來,中國政治學研究中的原創(chuàng)性概念日益增多,這些概念,有的源自于對中國社會、政治實踐的深刻洞見,但更多則源自于學術自覺驅動下的概念移植與調適。一些原本發(fā)韌于西方的概念,在移植后重新獲得了新的內涵。相比之下,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中的標識性概念則顯得相對缺乏。正是這種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政治學概念的傳播力。

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應注重提升中國政治學知識的創(chuàng)造力。在人類的社會科學知識譜系中,知識的創(chuàng)造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知識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基本動力。能否利用既有知識觀察認識人類社會紛繁復雜的政治現(xiàn)象,并創(chuàng)造性地解釋其間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知識和話語能力。“政治學本質上是一套關于政治的知識體系” 〔20 〕 。中國的政治學在恢復重建后雖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但由于受西方政治學的影響,“從總體上看,既有的政治學知識體系,既無法圓滿地解釋中國成功的經(jīng)驗,也無法解釋中國存在的問題,當然也無法為中國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的方案,面對各種凸顯的問題而顯得力不從心,最終陷入整體性的知識供給不足的窘境,呈現(xiàn)出一種整體性的知識短缺” 〔21 〕。因此有學者就提出要“加強本土性知識的生產(chǎn),實現(xiàn)有效的知識供給” 〔21 〕。誠然,不論是本土性知識的生產(chǎn)還是有效的知識供給,歸根結底取決于知識的創(chuàng)造力,即在現(xiàn)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概念、提出新理論、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學術能力。這種創(chuàng)造,“并不是要將既有的政治學知識體系推倒重來,更不意味著要拋開既有的政治學體系而另搞一套” 〔21 〕,而是在立足中國政治實踐基礎上,以更加寬廣的世界眼光和充分的學術自信,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闡釋好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實踐,產(chǎn)出對世界有影響力的政治知識。

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應注重加強中國政治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力。不論是對政治學研究還是政治學學科發(fā)展來說,理論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常創(chuàng)常新?!笆澜缑繒r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guī)律,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 〔6? 〕26。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論才具有強大的解釋力。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應不斷變化的政治實踐而提高理論本身的闡釋力和科學預見性??v觀40年來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我們雖然在總體上解決了理論匱乏的困擾,但在理論創(chuàng)新上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在基礎理論上,由于研究的薄弱使得一些基礎理論在理論更新、理論重構上相對遲滯,導致一些基礎理論略顯陳舊甚至跟不上時代;在重大理論上,一些有利于中國國家建設和國家發(fā)展的重大理論,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論誤區(qū)盲區(qū);在前沿理論上,一方面仍面臨著在推介借鑒西方政治學理論時的理論調適問題,另一方面則存在前沿理論創(chuàng)新不足等問題。這類問題,都反復表明“中國需要理論創(chuàng)新以提升政治學的競爭力與影響” 〔22 〕。

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應注重擴大中國政治學話語的影響力。政治學話語的影響力,是概念、知識、理論等因素實際作用的結果,是概念傳播力、知識創(chuàng)造力和理論創(chuàng)新力等多個方面的合力,集中表現(xiàn)為政治學研究中概念創(chuàng)制、知識供給、理論闡釋、議程設置、助推實踐等方面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說到底還是要著眼于擴大話語體系的影響力,這將直接關系到中國政治學本身的學術自信。但與目前西方政治學界的話語影響力相比,中國政治學話語的世界影響力明顯不及。這或是中國政治學在打造“中國學派”和形成“中國氣派”上需重點著力的地方之一。為此有學者就指出,中國政治學界努力建構學科話語體系欲達致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通過對中國政治現(xiàn)象的認知和對中國政治發(fā)展經(jīng)驗的凝練,打造出具有一般意義的概念、判斷和理論,走向國際學術舞臺和同行交流,在平等的對話中顯示自己話語體系的解釋力和影響力,從而逐漸掌握話語的主動權,趨近國際學術交流舞臺的核心” 〔23 〕。

總而言之,我們強調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不是要消除世界話語體系多樣化,也無意追求世界話語霸權,而是要從本民族出發(fā),建立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學術自信,逐步建立、完善立于世界文化、學術之林的,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24 〕。中國的政治學話語構建,應立足中國自己的政治實踐。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對西方政治學話語的拒斥,相反是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由學術自覺到學術自信的學術行為。這不論是對中國政治學的學科建設還是對繁榮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7(02).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劉慶民.五年來我國對國外政治學的譯介和研究〔J〕.政治學研究,1986(04):79-80.

〔4〕俞可平.中國政治學的主要趨勢(1978—2018)〔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5):9-19.

〔5〕吳志成.西方治理理論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4(06):60-65.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趙衛(wèi)濤.“民主指數(shù)”背后的傲慢與偏見〔J〕.紅旗文稿,2016(19):9-11.

〔8〕張志洲.警惕話語陷阱 走好中國道路〔J〕.紅旗文稿,2013(21):4-8.

〔9〕宋 誠.我國依憲治國與西方憲政的本質區(qū)別〔J〕.紅旗文稿,2018(04):39.

〔10〕錢乘旦.“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真相是什么?〔N〕.北京日報,2016-09-05(14).

〔11〕鄭 慧.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J〕.政治學研究,2014(06):12-19.

〔12〕婁成武,蔣龍祥.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J〕.政治學研究,2010(06):17-21.

〔13〕王紹光.祛魅與超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4〕王紹光.中國政治學三十年:從取經(jīng)到本土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0(06):15-23.

〔15〕鐘 揚,韓舒立.當代中國政治學學科發(fā)展狀況評估〔J〕.政治學研究,2017(02):77-95.

〔16〕商紅日.綱領政治: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實踐與話語生產(chǎn)〔J〕.河南社會科學,2018(05):21-26.

〔17〕路克利.海外中共學成為國際顯學〔N〕.人民日報,2015-05-04(16).

〔18〕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2).

〔19〕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1-13(02).

〔20〕周 平.概念供給:中國政治學構建的關鍵〔J〕.江漢論壇,2017(11):5-11.

〔21〕周 平.政治學構建須以知識供給為取向〔J〕.政治學研究,2017(05):2-8.

〔22〕桑玉成,周光俊.從政治學博士論文看我國政治學研究之取向〔J〕.政治學研究,2016(04):2-13.

〔23〕張桂林.邏輯要義、歷史努力與認知前提:建構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J〕.政治學研究,2017(05):9-15.

〔24〕《江蘇社會科學》編輯部.發(fā)揮學術期刊重要功能 推動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學術期刊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構”研討會綜述〔J〕.江蘇社會科學,2018(06):8-18.

責任編輯 呂曉斌

猜你喜歡
立足點話語體系著力點
數(shù)學問題解決教學的四個“著力點”
“研教”轉向“研幼”的三個著力點——以基于本土資源的幼兒美育課程構建為例
肖亞慶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點”
站穩(wěn)立足點,促進學生發(fā)展
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
在修辭與實踐之間:環(huán)境權概念的貧困及其義務轉向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chuàng)新
高效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品質的研究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多元視角,準確把握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著力點”
盐池县| 四子王旗| 大冶市| 蓝山县| 镇江市| 达日县| 泰来县| 巫溪县| 海伦市| 普宁市| 阿尔山市| 望奎县| 临朐县| 双峰县| 新余市| 平利县| 镇雄县| 华宁县| 富顺县| 登封市| 芦溪县| 张家港市| 东乌| 蒙山县| 镶黄旗| 房产| 文山县| 扎兰屯市| 定日县| 公主岭市| 成都市| 正蓝旗| 河池市| 红桥区| 郴州市| 疏附县| 颍上县| 宜黄县| 新昌县| 象山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