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登霞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chuàng)新教育;推進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110—01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跟緊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步伐,尋找最優(yōu)方法進行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以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進創(chuàng)新教育呢?
一、從改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過程
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的作用很大,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否良好等等問題,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方式新穎,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同樣,教師與學生關系良好,學生愿意聽教師講課,愿意去領悟其中的邏輯思維,就能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首先要改善師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小學生年齡較小,玩性比較大,教師要從一個“朋友”的角度出發(fā),逐漸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觀念。教師不能輕易地否定任何一個學生的思維方法,盡管他們的思維方向可能有錯誤,但還是要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并鼓勵學生繼續(xù)積極思考。
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學生,多提問并且鼓勵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當然,有的學生會害怕自己回答錯誤會被教師懲罰,這個時候,就需要充分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不平等”關系。教師需要在提問之前告知學生:“如果回答錯誤,也沒有關系,至少認真思考,并且很勇敢地說出來了,很棒?!痹趯W生回答之后,適當地進行鼓勵和贊賞,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二、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使數學教學更加貼近生活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搜集生活素材,并將之融入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學習了“圓面積的計算”后,聯(lián)系日常生活,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雨傘都是圓形的?為什么沒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雨傘呢?教師為學生提供如下素材:長是4,寬是2長方形;邊長是3的正方形;邊長是4的等邊三角形。要求學生分別求出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并從中探究出規(guī)律。學生經過一番計算后發(fā)現: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圓形雨傘可用最省的材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發(fā)展。
三、通過一題多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小學生好奇心強,教學時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各種各樣標新立異的問題,使學生從求異發(fā)散向創(chuàng)新推進,從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啟迪,從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開拓學生創(chuàng)新的精神。課堂上教師應常鼓勵學生:“誰想到了什么?”“誰靈感來了?”“誰的方法有新意?”“誰的解法最多?”“不用舉手就可以說說?!闭n堂上有時學生爭得面紅耳赤,教師反而會鼓勵學生:“就應該這樣,有多種看法,才會有相互啟發(fā)?!狈N種不同的看法,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也就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如,教學“兩步方程”時,有這樣一道題:坡上栽松樹和柏樹,一共栽了120棵,松樹棵數是柏樹的4倍。松樹和柏樹各栽了多少棵?解法一:根據“松樹棵數+柏樹棵數=120”列方程。從條件“松樹的棵數是柏樹的4倍”可設柏樹栽了x棵,那么松樹栽了4x棵,列式為:4x+x=120,從而解答出松樹和柏樹的棵數。解法二:根據“松樹的棵數是柏樹的4倍”得出松樹和柏樹棵數的總棵樹是4+1=5份。柏樹:(120/5)×1=24(棵),松樹:(120/5)×4=96(棵),從而解答出松樹和柏樹的棵數。這樣一題多解,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數量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在學生學會一種方法后,要適時鼓勵學生繼續(xù)探求多種解法。
總而言之,要想在教學的過程中促進小學數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就需要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與教師溝通、交流。同時,對于數學教學內容的改進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學習經驗之后,應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fā)現并解決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