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仇麗鴻,詹福良,薛 明,呂 游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2)
課間實習對于醫(yī)學生來說是實現(xiàn)由理論向實踐邁進的過程,要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就要做好基礎理論向臨床實踐轉變。在教師引導的過程中,方法很重要,正確選擇和合理應用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的轉變,傳統(tǒng)醫(yī)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很難滿足現(xiàn)代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要求。應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整合課程,精選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方法、多種形式,學校應對核心課程的內容統(tǒng)一要求以確保和提高教學質量[1]。因此,要以傳統(tǒng)的LBL教學為基礎,引入MOOC、PBL、CBL等教學模式,結合學科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牙體牙髓病學是口腔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之一,具有操作性、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課間實習就顯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將CBL教學法和研討會形式的教學法(Seminar)應用于課間實習,并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
中國醫(yī)科大學98期口腔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本科生,共93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7人,對照組46人。
實驗組采用CBL結合Seminar,將47人隨機分為6個小組,每組7~8人,設立組長、記錄員,教學流程如下:
(1)選擇典型病例。提前一周確定下次課學習內容,通過典型病例引出討論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如動畫、舞臺劇、PPT等),包括疾病的典型臨床特點、診斷要點、治療計劃以及鑒別診斷等。要求選擇的病例有學科代表性,癥狀及體征有啟發(fā)性、特征性,最好有完整的輔助檢查結果,如X線片、曲面平展片、CT、視頻資料等,學生對上述內容進行預習。(2)問題討論、總結。教師對病例內容及問題進行回顧,要求學生在課后查閱疾病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帶教教師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最后點評總結。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方式授課(LBL),授課內容和進度以教學大綱為準。
指導教師共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講師8人。實驗組每個小組至少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和一名講師作為指導教師。
課間實習前進行牙體牙髓病學相關知識考試,比較兩組成績是否存在差異。課間實習后,根據(jù)授課內容命題,包括相關內容的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試題類型包括選擇題、病例分析題、問答題,按照“統(tǒng)一出題、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一閱卷”的原則,授課教師不參與出題,做到考教分離。
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兩組學生滿意度及學習興趣等,發(fā)放問卷93份。
考試成績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進行t檢驗,滿意度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課間實習前,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課間實習后,實驗組理論考試和綜合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實踐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除“對課程模式滿意”一項外,其他各項實驗組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3。
表1 課間實習前兩組成績比較(±s,分)
表1 課間實習前兩組成績比較(±s,分)
組別n實驗組對照組47 46成績81.34±6.10 80.60±6.70
表2 課間實習后兩組成績比較(±s,分)
表2 課間實習后兩組成績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5
組別n實驗組對照組47 46理論考試83.94±8.78*73.04±7.91實踐考試83.91±8.31#81.76±7.49綜合成績83.93±7.66*77.40±5.99
表3 兩組課程滿意度比較(%)
牙體牙髓病學是操作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五年制口腔專業(yè)學生經過3年臨床基礎知識學習和一年口腔專業(yè)基礎理論學習后,進入為期一年的課間實習,課間實習科室包括牙體牙髓病科、牙周病科、黏膜病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口腔修復科及兒童牙科等。如何提高學生課間實習效率、獲得更大收益,值得思考,而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
LBL屬于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法,目的明確,內容系統(tǒng),符合“一師授課,多人受益”的需要,一般進行大班講授,能夠節(jié)省教學人力資源,符合我國目前仍存在的師資力量短缺的國情。但是,LBL以教師為主體,在灌輸知識的過程中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情緒,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會抑制對學生興趣愛好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教學效果,尤其是對于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和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對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本研究采用CBL和Seminar相結合教學模式,兩者均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形式[2]。PBL與CBL均屬于解決問題式的教學方法,本研究之所以選擇CBL,是因為雖然PBL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很大優(yōu)勢,但是它要求學生針對具體問題查找資料,學習內容較分散、缺乏系統(tǒng)性,更傾向于對理論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長遠記憶,知識的擴展性不夠[3],而CBL的核心是“病例為先導,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小組討論式教學[4],即以典型病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分析具體病案的過程中做出判斷、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提升教學質量[5]。也就是說,CBL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基礎理論的基礎上,面對臨床問題,并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因此更適合應用于臨床實踐。本研究中,將CBL應用于教學,有助于學生將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在學習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讓學生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消化和記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為今后從事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Seminar是歐美大學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教師要求學生在討論前一周寫好論文,大家圍繞論文進行討論[6],圍繞論文討論的過程是課程交流的主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對課程內容進行學習,成為某一主題的主講人,并與老師和同學討論[7]。Seminar以課本知識為基礎,學生如果想對案例進行精彩的評述,就需要利用各種資源了解更多的相關背景知識,這也會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學生求知欲[8]。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以及相關文獻更能激發(fā)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同時,小組內分工合作,并對最后的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增強了學習主動性,提高了交流能力,培養(yǎng)了團隊協(xié)作意識,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能。在本研究中,教師參與學生討論,通過這種互相影響和啟發(fā)的交互式學習,實現(xiàn)了師生、生生思想的交流、觀念的融合、思維的碰撞和知識的整合,這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中,課間實習前兩組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差異無顯著性,經過3個月的課間實習,兩組理論及實踐成績差異明顯,說明CBL結合Seminar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今后本教研室還將在更廣的范圍內應用此教學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CBL和Seminar相結合,應用于牙體牙髓病學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知行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更好地開展臨床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總結和討論過程中,提高學生交流、表達能力,為今后醫(yī)患溝通奠定基礎[9]。但是,對于已經適應傳統(tǒng)方式教學的學生來說,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習也是一種挑戰(zhàn),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這就對教師知識面和教案編寫能力、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