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臣(?—1535),字舜卿,號東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活動于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他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畫法主宗南宋李唐、馬遠等院體畫風,并受文人畫的影響,功力深厚。同時,他也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職業(yè)畫家。為了適應人們的欣賞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職業(yè)畫家的局限,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一方面嘗試在技法上學習文人畫的筆墨情趣,使作品具有周密雄勁而又清曠秀美的格調,在畫壇上獨樹一幟。
明四家中的唐寅、仇英,皆為其門下高足。民間流傳著周臣用自己畫的螃蟹與唐寅抓的活螃蟹比試價值,來啟迪唐寅跟他學畫的故事。唐寅的畫有院派風骨,且青出于藍。學生名氣高過了老師,周臣并不介懷,在后來唐寅疲于應酬時,多請周臣代筆,兩人風格相似,真假難辨。周臣的另一個學生仇英,原本是個漆工,被文征明、唐寅發(fā)現(xiàn)后介紹到周臣處學習,周臣沒有嫌棄他是漆工,而是欣然收為弟子,并悉心教導。
周臣晚期的畫風,在中期風格的基礎上進一步變化,在構圖周密中透現(xiàn)清曠,用墨也趨于清秀?!短一ㄔ磮D》(又名《桃源問津圖》),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后來仇英所作的《桃源仙境圖》,雖也取材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卻是另樣的一幅金碧輝煌的人間仙境。
《桃花源圖》是周臣以《桃花源記》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描繪武陵漁夫因迷路而走進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遇先秦避亂之后人的情景。按畫中落款“嘉靖癸巳”來推算,此圖創(chuàng)作的時間應該是1533年,也就是周臣的晚年之作。唐寅于1523年53歲時去世,即使周臣與唐寅同歲,此時也應該是63歲高齡了,何況他是唐寅的老師,所以從邏輯上推算年齡應該更高。因此可以說,周臣在當時也是一位長壽的畫家了。
《桃花源圖》全圖構圖嚴謹,人物刻畫細致,表情入微,有宋代院體風格。作品采取俯視角度,表現(xiàn)了桃源境界的曠遠和幽深。山石用筆遒勁,大刀闊斧。從圖的右下角我們能看見一艘漁船停泊在岸邊,船棚上搭著蓑衣和斗笠,船繩系于岸邊的竹竿上,仿佛船夫臨時靠岸,人剛剛離去。順著岸邊,我們的視線穿過山洞,路過虬松偃柏、跨過溝壑,越過一個小山丘,視線豁然開朗。近處整齊寬敞的茅舍掩隱在桃花樹中,古樸寧靜,遠處田間有人正在耕地勞作,更遠處崇嶺峻峭,一派村僻云深、世外桃源美景。漁人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駐足村頭,直到村里來人詢問,漁人表達自己的贊許之情,村中人拱手相迎、奔走相告,鮮活地描繪出原文中“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的場景。此處也成為整幅圖的畫眼,讓我們好奇著漁人與村民們的對話,猜測他們接下來的故事,為觀者留下遐想的空間。漁人村民、桃花茅舍、農夫耕牛、蒼松遠山,一動一靜的呼應,使一幅桃源美景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在構圖上,該圖舍全局而突出表現(xiàn)局部,是“大中見小”;以局部反映全局,則是“小中見大”。畫面鋪陳運用傳統(tǒng)的技法,于平遠中見高峻。遠近層次和大小比例雖不盡合透視原理,但不悖情理,不失法度。同時,周臣作畫較重程式,一般都是常見的中堂構圖。
在技法上,《桃花源圖》中的山石皴法在刮鐵皴的基礎上,吸收了北宋郭熙一路山水畫的拖泥帶水皴;一部分山石的營構則借鑒了唐寅的畫法,讓基本造型元素傾斜扭曲,以加強整體結構的生動性。全畫以淺絳渲染,設色雅致,用筆有疏有密,有虛有實,疏密相生,虛實相映,從整體上含蓄地體現(xiàn)出圖外有圖、畫外有畫的意境。畫家在施展筆墨時,采用細密工雅的筆致。從畫面風格來看,周臣在作此畫時仍不出浙派的風范,但出于畫家的細心,對斧劈勾斫的筆觸亦作了某種修飾,他把飛白的筆觸縮小到最低限度。從此畫又可窺見,山石雖有斧劈之名而全無銳拔刻張的凌厲之勢,畫家卻用特有的溫潤將之消失殆盡。雖無馬、夏之貌卻有馬、夏之神,從此畫中可見其一斑。
此圖右下角以行書款署“嘉靖癸巳歲夏仲,姑蘇周臣寫”,款下鈐印“東村”朱文長方印、“墨鄉(xiāng)”白文長方印。此圖未見著錄,原為近代文學家周瘦鵑先生所藏,后由其贈給蘇州博物館?!短一ㄔ磮D》曾于2018年11月,在北京畫院聯(lián)合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及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辦的“我向毫端尋往跡——明清山水畫的古意今情”展覽中公開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