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人云:“教不嚴,師之惰?!爆F(xiàn)在,未成年人的權利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家長和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舉報教師“體罰”學生,教師在管教學生上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然而,隨著日益紛繁的教育難題的出現(xiàn),不少人又重新關注懲戒教育的價值。不久前,某地出臺的《中小學校管理辦法》中首次規(guī)定“中小學校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學生,應當進行批評教育或者適當懲戒”,人民網(wǎng)也發(fā)聲應當把“合理懲戒權”還給教師。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教師究竟應不應該懲戒學生?教師又該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戒尺?本專題的文章從多角度、多層面對懲戒教育展開了討論,希望讀者開卷有益。
名家筆下的“嚴師”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里去了!”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