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貝力
【摘要】皮考克的理論反映了經驗與第一人稱表征所需要的特殊內容,是以填充知覺者周圍空間的方式,為認知方式提供新思路。他的理論非??粗乜臻g經驗,并以視覺經驗作為討論的重點,但是缺失對于時間維度的思考。文章從時間維度的發(fā)展歷史論證時間維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完善皮考克理論中缺失的時間維度。
【關鍵詞】認知;皮考克;時間知覺
一、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同政治家Gerrit· Krol所說,不管你如何改變,你所說的每個句子都體驗著覺察不到但普遍存在的標準時間力,每個句子都會自動地采納一個按時間順序擴展的故事的方向。時間知覺包括時距知覺(duration perception)和時序知覺(temporal order perception)。時序知覺是在幾十毫秒到幾百毫秒之內,對事件的同時性、相繼性和順序性的知覺[1]。時序知覺和其他知覺一樣不是客觀的,而是受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時序知覺有兩種心理加工方式: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是在出現(xiàn)兩個及兩個以上事件的外部刺激之后開始的加工,這是被動型;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是知識經驗對時序知覺的影響,這是主動型。這里可以回應皮考克所舉的三個生物例子:綠雀、蜜蜂和螢火蟲對于時間的感受可以不僅僅在空間表征的內生循環(huán)中,它們對于時序性的感知是具有指令或內容的。
二、分析哲學中的時間知覺
我們都知道,時間在觀察者所體會到的信息并不相同,人類也沒有特定的器官測量時間的流動,要想知道已經過去多少時間,就有必要引用像位置移動的距離等物理量進行測量。這樣看來,似乎時間不應該存在于分析哲學的討論范圍當中,可實際并非如此,時間觀的研究幾乎貫穿了分析哲學的每一次論戰(zhàn)之中。
第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分析哲學的心理主義和反心理主義的論戰(zhàn),圍繞著“邏輯是不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問題進行。弗雷格和胡塞爾堅持邏輯和心理學是截然不同的,邏輯是客觀、精確的,心理學是主觀、模糊的,邏輯應該建立在心理學之上且摒棄所有的心理因素。隨著認知科學和認知邏輯的興起,人們開始對弗雷格的反心理主義論證及其立場做批評性反思。心理學中的情感、潛意識、記憶等和時間標記、時間序列有關的概念重新成為研究者的關注對象,記憶的自我和經驗的自我也加入到了對自我意識的認知中。時間也進入了命題邏輯的思考范圍,時態(tài)也成為與專名、指示詞、謂詞同等重要的命題構成部分,一起構成了命題信息的推理機制,更加精細地表達我們的思想。
第二,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這場論戰(zhàn)持續(xù)至今。實在論的學者認為:這個世界是按照它本來的樣子而存在,獨立于我們關于它如何存在的信念;這個世界的事物及其屬性和關系與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是如何的能力無關;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信念客觀地為真,與任何人認為它們?yōu)檎婊驗榧俚男拍顭o關。而反實在論不承認二值原則和排中律,不接受經典邏輯和超越證據(jù)的“真”概念,認為“真”概念是與證據(jù)、證實、人的認知能力等等相關的。
就時間來說,時間在日出日落、季節(jié)、出生、成長和死亡中都是顯而易見的。在判定時間是否存在之前,需要一個定義,這就是問題的開始。時間定義為:持續(xù)時間;擁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過去或將來的每一刻;已知宇宙存在的整個時期;測量持續(xù)時間的系統(tǒng);一個精確的瞬間;還有一個測量的間隔……由于有這么多不同的定義,討論時間的存在很困難,有些哲學家就聲稱時間不存在。所以存在與時間之間沒有聯(lián)合,因為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深度、特征或普遍性。
第三,內在論和外在論的論戰(zhàn)。我們可以把內在論表述為如下觀點:除客觀存在之外,所有決定證成的要素都是內在的。外在論強調一個信念和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依賴關系對于證成的重要性。從時間的角度看問題,有助于對認識論問題進行分析。認識論被認為是我們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20世紀初以來,自然科學顯著發(fā)展,許多傳統(tǒng)的哲學概念——因果關系、決定論、時空和時間——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物理學的新語境中。認識論中的時間是現(xiàn)代認識論的一個典型問題,它揭示了哲學與科學關系的不同方法和可能的劃界。
第四,邏輯一元論和多元論之間的爭論。時間邏輯是研究與時間相關的命題真值和邏輯推演的一個現(xiàn)代邏輯分支。人們語言表達的時態(tài),都是當時語境產生的結果,表征中滲透了對時空、真值、意識的整合。對于時間我們無法接觸或觀察,但我們圍繞時間組織我們的整個生活,我們實際體驗時間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要高于我們的語言。在瑞典語和英語中,通常用物理距離標記事件持續(xù)的時間,如“短暫休息”“長時聚會”,將未來可視化為我們當下的前方。而在希臘語和西班牙語中,用物理量標記事件,如“小休一會兒”“大型派對”,將時間視為占據(jù)空間的體積。在漢語中,我們常說“下周”“下一次”,“下”這個方位詞就是我們用來談論未來時間的。
三、皮考克的時間知覺
皮考克有一個極端的經驗主義理論,不認為時間概念同經驗知覺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而認為它是“從經驗本身中提取出來的”[2]。他在論文Temporal Perception, Magnitudes, and Phenomenal Externalism中詳細論述了他對時間知覺的態(tài)度。對于時間概念,皮考克沿用了西方傳統(tǒng)哲學對時間問題的追問方式,以物理學的角度定義時間。首先,他建議應將時間視為與其他物理量相當,從而提出了兩個問題:時間的大小是什么?如何感知時間?現(xiàn)代技術使得時間成為等量可分的量級,但是這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約定結果,而時間的可約性并不等同于其他物理量的可定量性。對比空間可感的真實性在于如何被填充,時間的可感性的實際量值確實不確定的。即使我們對于時間具有敏感性,也不能說明時間具有同空間一樣的表征性。因為空間屬性具有相同的客觀表征狀態(tài),可以被解釋、轉換為眼睛與肢體的運動,以確定一個外部空間相對于我們身體的位置或某個外部空間的結構。他舉時間心理學中的卡帕效應為例——事件間的感知持續(xù)時間會隨客觀距離增加而延長。說明時間體驗只能是運動帶來的差異,它不是時鐘標志出來的形式,也不是可以用事實填充的,也不是獨立于運動的材料,是不受任何感性認識影響的純概念[3]。顏色的概念也是人們約定而成,但是皮考克認為就連色譜反轉(inverted spectrum)思想實驗【色彩反轉思想實驗,它產生的目的就是構建兩個在任何對于顏色的測試中都表現(xiàn)相同的人,然后告訴我們雖然他們有著完全相同的“運作方式”(把同樣的顏色稱為白色,同樣的顏色稱為綠色,同樣的顏色稱為藍色……),但是他們卻有著對于顏色不同的感覺】,也因為其可以從內部想象人們對于色彩體驗是相同的,而具有恒定性的特征。但皮考克認為這樣的特征不適用于時間,也沒有這種可想象的現(xiàn)象。
如果存在“時間居先”的概念,那么主體就應先理性判斷這一概念,主體需要擁有對于時間概念的使用權[4]。我們可以將皮考克的這一觀點理解為,他反對在非概念性表征中有時間的作用,是因為這部分已經被概念化的經驗不能對當下得到的非概念性表征做出影響。比他更徹底的非表征主義者會認為,意識直接運用近似拓撲同構的表征直接保留了物體的空間結構信息,而非轉化為語言存儲成為一維的點、線結構,再在輸出時進行拼接和整合。這里他們會遇到一個問題——空間信息如何被存儲于非空間性的意識中?這里只能用意識具有時間性來解答,在時間維度中包含著大量的信息,“印著”過去事件的痕跡。我們能夠由現(xiàn)在推測一個人的過去,正是因為人以一種時間結構中全息性的分型狀態(tài)保留了以往經歷的歷時全息情境。更科學的解釋是,時間作為第四維度是可以全面而整體地保存三維的立體空間信息。
對于時間問題的研究,現(xiàn)象學是哲學當中研究最深入的,它們提倡一種視域的擴展觀念——空間上的視域相當于客觀世界中的視角,在每一個經驗的前端視域的界限處,有一種時間維度。胡塞爾著名的時間觀認為,時間是一種綿延,在任何一點上都有過去經驗的滯留,也有對未來經驗的前攝,時間是三個維度的交錯綜合體[5]。例如我們在觀察一個立方體的時候,在當下只能觀察到立方體的一面或幾面,不可能是全面的。那么在當下的認知過程中,需要擴展我們的視域邊界,也就是增加作為背景存在著的東西,它們就是具有時間性的延展。
四、結語
本文認為,皮考克在綜合分析哲學和現(xiàn)象學兩種流派的過程中,之所以其概念理論存有被質疑和挑戰(zhàn)的地方,是因為對現(xiàn)象學理論的借鑒不夠充分,表現(xiàn)在其對于時間維度的忽視,使得非概念性表征理論在整合的時候面臨不可闡明的部分。
【參考文獻】
[1]潘莉,黃希庭.時序知覺影響因素與思考[J].心理科學進展,2018(04):614-624.
[2]Christopher Peacocke.Thoughts: An Essay on Content[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68.
[3](法)西爾維婭·阿加辛斯基.時間的擺渡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3.
[4]張鈺.走向心靈深處——克里斯托弗·皮科克心靈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31.
[5]余慧元.“Horizon”的擴展:西方現(xiàn)象學進展的一種維度[J].學術月刊,2005(1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