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秉文,李曉宇,謝立科
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目前全世界第二大致盲性視網(wǎng)膜血管疾病,其臨床特征為眼底靜脈屈曲擴張,視網(wǎng)膜沿靜脈分布區(qū)域有出血、水腫和滲出[1]。黃斑水腫(macular edema,ME)是影響患者視力的主要并發(fā)癥,往往造成RVO患者嚴重的視力障礙[2]。RVO繼發(fā)ME的發(fā)病機制復雜,現(xiàn)認為其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3]:其一為血管閉塞后壓力升高導致液體穿過血管壁滲出至相鄰的視網(wǎng)膜組織中;其二為受損靜脈的內(nèi)皮細胞可能誘發(fā)視網(wǎng)膜微血管系統(tǒng)的慢性炎癥、增加炎性介質使得血-視網(wǎng)膜屏障障礙,最終導致ME。而長期ME可導致視網(wǎng)膜組織的纖維化以及視神經(jīng)細胞的凋亡,而導致中心視力不可逆性地受損[4]。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RVO繼發(fā)ME和視網(wǎng)膜缺血的嚴重程度與黃斑區(qū)微血管損傷密切相關,靜脈阻塞后組織的缺血、缺氧使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微血管損傷因子及核轉錄因子(NF-κB)等免疫炎性因子釋放增加,均參與了黃斑區(qū)水腫的發(fā)生發(fā)展[5]。
目前臨床上針對RVO繼發(fā)ME的治療,除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以外,主要為抗VEGF治療、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激光治療、手術治療等,但存在僅短期療效顯著、易復發(fā)、并發(fā)癥多、手術風險大等缺點[6]。
RVO在中醫(yī)學可歸于“暴盲”“視瞻昏渺”“視直如曲”等范疇,它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xiàn)[7]。其病因主要是情志和臟腑功能失調,肝氣郁結,氣滯血瘀,阻于脈絡以致血溢脈外;肝腎陰虛難以制約肝陽以致肝陽上亢,氣血逆亂而外溢;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聚濕生痰,痰凝氣滯,痰瘀互結,脈絡瘀阻,血不循經(jīng)而外溢[8]。其病機的關鍵是各種原因導致眼底脈道瘀阻損傷而血溢脈外。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未明確提出“黃斑水腫”的病名。但明代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七竅門》中“目內(nèi)外別無證候,但自視昏渺,蒙昧不清”“謂視直如曲,弓弦界尺之類,視之皆如鉤”的描述符合黃斑水腫的癥狀。中醫(yī)藥治療RVO繼發(fā)ME被眾多臨床實踐證實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低毒、減少并發(fā)癥、降低不良反應、方便、價廉等優(yōu)點[9]。目前對于RVO繼發(fā)ME的中醫(yī)治療,多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治療思路辨證用藥[9]。謝立科教授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概括RVO病機為“絡損積阻”,治療上主張“祛積通絡”(涵蓋理氣化痰祛瘀活血通絡),而RVO繼發(fā)ME的主要病機是正虛邪留,正虛者陰虛為主,邪為水濕,治療上主張“扶正祛邪”[16]?;谝陨系恼撌鑫覀冋J為,從中醫(yī)的角度青蒿類藥物具有滋陰補虛,清熱祛濕的作用,可通過“扶正祛邪法”治療RVO繼發(fā)ME的發(fā)生及反復發(fā)作,旨在為中醫(yī)藥防治RVO繼發(fā)ME提供新的思路。
青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omisia annul L)的干燥地上部分,性苦、辛、寒,歸肝、膽經(jīng)、三焦、腎經(jīng)[10]。青蒿作為藥材治病最早見于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有“煮青蒿”治療疾病的記載?!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中將其列為下品,謂其主“瘙癤痂癢,惡瘡,殺蚤,留熱在骨節(jié)間,明目”。其主要功效為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主要用于暑邪發(fā)熱,陰虛發(fā)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首次記錄了中藥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隨后《圣濟總錄》《丹溪心法》《普濟方》《本草綱目》等多本醫(yī)籍也提到用青蒿治療瘧疾的案例。臨床上常用的中藥制劑蒿芩清膽湯、青蒿鱉甲湯、清骨散都是以青蒿為主藥而制成的。青蒿素(Artiminisin)是一種具有過氧橋結構的倍半萜內(nèi)酯類化合物(圖1),它是我國科研工作者于1971年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的一種抗瘧藥[11]。屠呦呦因在抗瘧上的突出貢獻而榮獲201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使青蒿素再次成為研究焦點[12]。隨著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瘧機制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青蒿素類藥物也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寄生蟲活性、抗真菌等多種藥理作用[13]。當前對青蒿素類藥物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青蒿素類藥物可下調VEGF等微血管損傷相關細胞因子,并可下調NF-κB等免疫炎癥相關因子的表達,具有抑制血管新生、抑制免疫炎癥反應等作用[14-15]。
本文將從中醫(yī)基礎理論出發(fā),從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wèi)氣營血三個方面進行論述青蒿類藥物“扶正祛邪法”治療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繼發(fā)黃斑水腫的中醫(yī)理論。
圖1 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左)和三維分子結構(右)圖
導致RVO繼發(fā)ME的病因多端,病機復雜,其發(fā)病并非單一病理因素所致,而是多種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依據(jù)中醫(yī)理論,RVO繼發(fā)ME亦可歸屬于“水腫”“虛勞”的范疇。多數(shù)臨床醫(yī)師認為其常見病因是“血瘀”“血虛”“痰瘀”“痰濕”等[17]。RVO繼發(fā)ME的病機是正虛邪留,以虛熱為本,以瘀濕為標,二者互為因果。正虛者陰虛為主,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勞役過度使得元陰虧損,邪熱乘虛而入,伏于陰分,煎熬陰精,最終導致陰損及陽,五臟皆損;標實因熱、濕、瘀等邪氣在正虛之際侵襲人體,邪毒內(nèi)蘊,邪為水濕。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因此,八綱辨證,RVO繼發(fā)ME的基本病機為“正虛邪留”。
《本草新編》曰:“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泄火熱而不耗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無不宜也”?!兜崮媳静荨分幸噍d有“青蒿味苦,性寒,去濕熱,消痰。治痰火嘈雜眩暈。利小便,涼血,止大腸風熱下血,退五種勞熱,發(fā)燒怕冷”?!端幮再x歌括白話解》云:“青蒿可治溫病后期夜熱早涼,熱退無汗之癥,或陰虛發(fā)熱,如骨蒸潮熱,日哺潮熱,或原因不明的持續(xù)低熱,配合辨證用藥,常收意外之效”。《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其所謂的“以苦燥之”是指苦溫燥濕,祛中焦之濕。而青蒿性苦、辛、寒,可很好地清熱、祛濕。可見,青蒿善清熱化濕,清透與清泄并用,退虛熱效果顯著,且經(jīng)臨床應用,其解濕熱、退虛熱療效確切。
由此,我們認為,RVO繼發(fā)的ME,特別是ME的反復發(fā)作,與其素體正氣虧虛及濕、熱、瘀邪致病,是決定發(fā)病的內(nèi)在因素和先決條件。陰虛而生內(nèi)熱,病久陰損及陽,且邪毒伏于營陰,留滯于經(jīng)絡,虛實夾雜以致病情反復發(fā)作。對此,我們選用青蒿滋陰補虛、清熱祛濕的功效,即“扶正祛邪法”治療,可能會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歷代醫(yī)家認為RVO的發(fā)生和臟腑功能失調關系密切,特別是肝脾腎。明末傅青主認為 “肝腎無邪則目不決不病”“肝氣郁滯可使脈道塞而水不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jīng)絡通利;肝郁則氣機不暢,疏泄不利;腎為水臟,其精氣充盛,氣化有權,可使體內(nèi)津液的輸布與排泄正常;腎虛則水濕泛濫、納運失常;黃斑區(qū)位于視網(wǎng)膜中央,《素問·金匱真言論》云:“中央黃色入通于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中央生濕,濕生甘,甘生脾,其在天為濕,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目得血而能視,全賴脾之精氣的供養(yǎng)才能實現(xiàn)。故RVO繼發(fā)ME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多是由于三臟功能失調,氣機不暢,血行緩慢,津液不行所導致。RVO繼發(fā)ME的病機多為肝腎陰虛;陰陽失調、臟腑虛損,虛實夾雜,以致疾病惡性循環(huán),致使?jié)裥皽簟?/p>
青蒿的病機主要涉及邪伏少陽,三焦氣化不利,濕熱彌漫。青蒿走三焦,可起舒展氣機、宣暢三焦之功,可清熱化濕,清透與清泄并用,對少陽膽熱,兼濕熱彌漫者為宜。清代名醫(yī)俞根初根據(jù)嶺南氣候潮濕的特點創(chuàng)制了蒿芩清膽湯,其病機為濕熱或暑濕之邪郁結于膽,少陽樞機不利,濕熱痰濁中阻。該方以清透少陽膽熱為中心,兼化中焦痰濁,清利三焦?jié)駸?,即透邪于外,清熱于?nèi),化濁于中,利濕于下,所謂“分消走泄法”[18]。由此,我們認為,用于RVO繼發(fā)ME,特別是ME反復發(fā)作的治療,青蒿可“宣上”“暢中”“滲下”,使?jié)裥皬娜狗窒?,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RVO繼發(fā)ME在病程演變中,邪毒直中血分為病機關鍵。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指出:“病水者,未嘗不病血也”。濕熱潛伏,若熱熏于濕,熱盛動血,迫血妄行,使血溢脈外,形成瘀血。朱丹溪曰:“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濕熱之邪黏滯、重著易阻礙氣機,使血行澀滯,從而加重瘀血的形成。所謂“血瘀必兼氣滯”,瘀血同樣加重氣機郁滯,濕熱更加難以祛除,使?jié)駸崤c瘀血互結,形成惡性循環(huán)。濕熱彌漫,瘀血阻絡,氣機升降失司,血液運行不暢,導致病情更加纏綿難愈。
我們認為,RVO在正氣虛損時病邪已入營血分,治療后一旦正氣虧虛或受六淫誘發(fā),易使ME復發(fā)。青蒿專走肝、腎、三焦、血分,善清氣、血分熱,類似于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治療思想。
“濕熱伏絡”是RVO繼發(fā)ME反復發(fā)作的重要的病因。濕熱伏于機體,形成本病的“夙根”。同時濕熱易與瘀血、痰濕等夾雜,加之濕熱困阻日久,損及氣陰,虛實夾雜,以致本病的反復與纏綿。濕性黏滯為陰邪,與陽熱之邪相搏,如油入面,攻之不可,散之不去。正如《濕熱病篇》所云:“熱得濕而熱愈熾,濕得熱則濕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熱交合,其病重而速”。濕熱之邪侵犯人體往往出現(xiàn)病癥膠著難愈,變證叢生的情形,所以本病以“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為特點。青蒿類藥物治療RVO繼發(fā)ME可以在補虛、滋陰、清熱的同時祛除三焦?jié)駸嵝皻?,有效減少復發(fā)。
清代劉吉人對伏邪的認知最為詳盡,在 《伏邪新書》中說:“感六淫而即發(fā)病者,輕者謂之傷,重者謂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fā)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nèi)傷,邪氣內(nèi)陷,暫時假愈,后仍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nèi)伏,后又復發(fā),亦謂之曰伏邪”,指出了伏邪的4種發(fā)病形式?,F(xiàn)代醫(yī)家認為伏邪所致疾病已不再是狹義的溫病伏邪,其致病特點主要包括起病多隱匿潛伏,遇感而作或因加而發(fā),病程纏綿,病邪遺伏,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19]。在RVO病程發(fā)展中,當濕熱邪氣侵犯人體后,由于人體正氣不足難以立即將其清除,正邪對峙,濕熱尚難損傷正氣,二者相安共處,暫無ME的發(fā)生,濕熱邪氣暫伏于內(nèi),形成伏邪,蒙繞三焦,一旦正氣虧虛或受外界淫邪誘發(fā),ME便發(fā)生或反復。這類似于哮喘的夙根為“濁痰”,痰邪伏肺,感寒或遇勞即發(fā)[20];而“濕熱”作為RVO的夙根,同樣影響著其繼發(fā)的ME的發(fā)生和反復發(fā)作。濕熱伏邪的祛除應采用三焦分治的方法,從根本上祛除潛伏的濕熱邪氣。
綜上所述,在RVO繼發(fā)ME的整個病理過程中,“正虛邪留”是其主要病機,正虛者陰虛為主,邪為水濕。青蒿類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清熱利濕、滋陰補虛,使?jié)駸嶂皬娜狗窒?,通過“扶正祛邪法”可有效防治ME的發(fā)生及反復發(fā)作(圖2),有望作為一種新的抑制RVO繼發(fā)ME的發(fā)生及反復發(fā)作的藥物,為臨床應用及科研開發(fā)提供新的思路。
圖2 青蒿類藥物作用機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