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軍 張博[聊城大學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秋夜》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的開篇之作,寫于1924年9月15日。通過深沉細致的景物描寫、瑰麗的想象、蕭瑟幽遠的氛圍,“棗樹”“天空”“小粉紅花”“小飛蟲”這些平凡的景物都被賦予深刻的象征寓意,折射出魯迅先生在特定時代復雜糾結的精神世界。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學作品就將秋季和“肅殺”“悲涼”這樣的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這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比绾卧诤诎档纳鐣h(huán)境中生存下去,是抗爭抑或是妥協(xié),這正是魯迅先生在《秋夜》中所思考的問題。
從全文結構上看,若以“哇的一聲,夜游的惡鳥飛過了”為界,將文章分為上下兩部分來探討,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的前半部分為沉默無聲的抗爭,字里行間充斥著憤慨、不滿和倔強;后半部分則是有聲的自我追尋,體現(xiàn)出作者“反抗絕望”的精神氣質和對生與死、個體存在價值的深刻思索。
1923年7月19日,魯迅與周作人徹底決裂,搬離八道灣,在磚塔胡同61號居住了一段時間。1924年5月25日,魯迅遷入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21號,四合院的三間北房后面的斗室“老虎尾巴”是他工作和待客之所,書屋后墻上部全是玻璃窗,可以看到大片天空。窗外是一個小小的院落,種著兩株棗樹及一些花木。因寫了大量痛斥反動軍閥及其走狗的文章,魯迅被攻擊為“學匪”,于是魯迅干脆把這間小書房戲稱為“綠林書屋”,以示反擊?!肚镆埂匪鑼懙木褪恰熬G林書屋”室內外的景物。
“棗樹”是文章的前半部分最為突出的形象,文中的第一段便是對“棗樹”的描寫:“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边@個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開篇句式長期以來一直備受讀者和魯迅研究者的爭議,褒貶參半。有學者認為,這里的重復手法是為了更有力地突出棗樹堅忍不拔與卓然獨立的性格特點?!皟芍陾棙洌侄灾?,就畫面言,不是摩肩接踵、并排而立的兩株,而是毫無瓜葛、獨立支撐的棗樹;就形象言,不是聯(lián)合成陣、并肩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而是各自為戰(zhàn)的一二游勇。這不僅表現(xiàn)了棗樹的倔強、堅貞,而且顯示了它的孤獨、寂寞?!痹谒囆g特色層面,這樣的寫法更加凸顯出“棗樹”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從而引申出作者望向后園時被感染到的寂寞、沉重的心情。
結合創(chuàng)作該文的時代背景看,“一方面是辛亥和‘五四’所留下的一些朝氣,已經滅絕殆盡,一方面是新的革命正在醞釀,是這兩個時代之交的一個最苦悶時期,也是民族危機最深刻的一個時期。魯迅先生在當時無疑是直接遭受迫害的一個。一九二四到五卅以后是他和那些所謂正人君子搏斗最劇烈的時期。迫害不是他所畏懼的,使他深感痛苦的,卻是殘酷下社會可怕的麻痹——戰(zhàn)友的退卻,青年的消沉,偽善者的擠眉弄眼,變節(jié)者的卑躬無恥;茫茫北京城中,他感到竟是像沙漠般的荒涼和寂寞”。除卻來自外部各種敵對勢力的迫害之外,在個人家庭生活方面,兄弟失和給魯迅帶來的打擊和痛苦也是難以言說的,他曾因心情憤懣一度病倒近四十天。但魯迅并未被擊倒,猶如“綠林書屋”外的“棗樹”一樣,雖遭星星的冷眼凝視,但仍倔強地挺立在冷傲的天空下,頑強地與“無物之陣”戰(zhàn)斗著。
在魯迅先生的眼中,秋夜的天空是“奇怪而高”的,星星閃爍著冷眼,似乎成為天空的幫兇?!八目诮巧犀F(xiàn)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边@里的天空不同于白日的明朗開闊,它是傲慢自大的,同時又帶著陰沉的冷氣,令人感到無比壓抑,象征著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和左右國人思想幾千年的封建禮教文化。冷漠的星星也正如《示眾》《藥》中的看客,對待殺戮和他人的痛苦,或麻木不仁,或以此為消遣談資,成為黑暗勢力的幫兇。
直到“小粉紅花”出現(xiàn),文中的景象才有了一抹明快的色彩。“小粉紅花”是單純、弱小且善良的,“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或許“小粉紅花”象征的是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單純、不諳世事的青年們,讓人忍不住產生保護它們的沖動?!靶》奂t花”在夢境的虛幻和現(xiàn)實的黑暗中小心翼翼地生存著。在秋夜刺骨的寒風中,“她于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這句話似乎帶來了希望與溫暖,天氣雖然極冷,夢境雖為虛妄,可美好的夢境便是善意的期望,總好過現(xiàn)實中無情的冷氣;雖僅剩一絲希望,但也是支撐生活下去的動力,在夜色中等待春的到來?!靶》奂t花”雖美好,卻缺乏實現(xiàn)理想的行動力。魯迅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做了一場著名演講《娜拉走后怎樣》,談到人生尋“路”和“夢想”的關系問題:“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要將來的夢,只要目前的夢?!?/p>
“棗樹”隱喻著黑暗社會的抗爭者。他看盡了人性的冷漠,被無情的現(xiàn)實生活壓榨得一無所有,“連葉子也落盡了”。他明白僅存的希望終歸都是虛妄的,“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但“棗樹”并沒有向殘酷的現(xiàn)實屈服,反而“欠伸得很舒服”,似乎已將一切身外之物皆置之度外,平淡地觀望生死。他明白一切黑暗痛苦的根源是“天空”,于是他選擇抗爭,毫無懼色,“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眼”。他同時刺向了“天空”的幫兇“月亮”,“使月亮窘得發(fā)白”?!皸棙洹辈⒎菗碛袕姶蟮膶嵙?,卻敢于對抗貌似強大的“天空”,誓要將“天空”戳透,將其四分五裂,這是何其悲壯!棗樹正如不屈的革命斗士,在黑暗陰冷的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著戰(zhàn)斗的姿態(tài),讓人不由得產生了敬意。在筆者看來,這兩株棗樹與魯迅創(chuàng)作于三個月后的散文詩《復仇》中的持刀對立曠野中的“他們倆”極其相似,為了讓從四面奔來準備鑒賞他們“擁抱”或“殺戮”場景的路人們無戲可看,“他們倆”寧愿犧牲自己,“圓活的身體,已將干枯,然而毫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永久地對立于廣漠的曠野之上。
“天空”終究退縮了,它雖強大,卻不是不可擊敗的。在“棗樹”頑強的挑戰(zhàn)之下,它“不安了,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天空”在感受到自身遭到危險之際,將幫兇“月亮”撇下,獨自逃之夭夭,這不正是黑暗社會中掌權者的丑惡嘴臉嗎?“棗樹”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要和黑暗斗爭到底,“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著許多蠱惑的眼睛”。誘惑是墮落的根源,只有堅定的內心,才能將頑固的黑暗勢力驅除。從“天空”和“月亮”的關系可以看出,來自多個方向的舊勢力并不團結,正如看客,都是各安天命者。只有孤獨的斗士“棗樹”,全然不顧重重阻礙,才能最終獲得自由和解脫。
散文詩的前半部分描寫的是安靜的、沉默的抗爭,“哇的一聲,夜游的惡鳥飛過了”則詭異地打破了沉默的夜空,轉入有聲的世界。惡鳥的叫聲,夜半的笑聲,玻璃上“丁丁”的撞擊聲,都構建出了一個迥異于前的夜晚。然而夜半的笑聲是驚悚的,這樣的笑聲似乎有多重含義,是“棗樹”擊退自高自大的“天空”后勝利者的喜悅,是對星星月亮這些冷眼旁觀的幫兇的無情嘲諷……這笑聲驚醒了“我”對于“天空”和“棗樹”的猜想,將“我”的思緒重新拉回了現(xiàn)實。于是“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文中的描寫從而轉向室內的環(huán)境。
“我”在燈光下看到“小飛蟲”在后窗的玻璃上亂撞?!靶★w蟲”是卑微弱小的生命,為了光明才一次次撞擊玻璃。幸而這阻礙并非堅不可摧,“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飛進屋內又繼續(xù)撞擊玻璃燈罩,在靜謐的黑夜中能清晰地聽到玻璃被“小飛蟲”撞得“丁丁”地響的聲音。得到光明的終究還是少數,且又被燈罩的玻璃阻礙住。若“棗樹”是對著“無物之陣”的反抗虛無的抗爭,“小飛蟲”便象征著對真理和光明的執(zhí)著追尋。
文中還有一個被很多讀者所忽視的細節(jié),即白色的紙燈罩上畫的“一枝猩紅色的梔子”。梔子是江浙一帶常見的花卉,花色多為白色或淡黃色。紅色的梔子花極其罕見,在清代汪灝的《廣群芳譜》中有所記載。那么,魯迅先生描寫這一種罕見的花卉的用意何在?下文寫道,在觀察“小飛蟲”的過程中,“我”又逐漸陷入幻想:“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蔥地彎成弧形了……”這里的“我”也漸漸迷失,于是再次發(fā)出夜半的笑聲,顯現(xiàn)出內心的迷惘和痛苦。筆者認為,“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意味著理想實現(xiàn)的希望是極為渺茫的,就像這世人無緣得見的奇花一樣。
與“棗樹”具有同樣的抗爭精神的“小飛蟲”再次帶給“我”希望,它們總是停留在白紙罩上??梢钥闯鏊鼈円廊辉谠噲D沖破這層阻礙,依然在向往著光亮,它們已是沖破第一層障礙的勇士,雖小得可憐,“只有半粒小麥那么大”,卻渾身泛著生氣,“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綠色代表著生命,這表明“小飛蟲”們雖看似弱小,但又是不可小覷的新生力量。作者以“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表達了對它們的贊美和敬意。在魯迅先生的眼中,“小飛蟲”是可敬的英雄。而“可憐”這個詞體現(xiàn)出作者的大愛和悲憫,一個孤獨的思考者的畫面也定格在讀者心中。
細品《秋夜》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有著多對互相對立的意象:園里和園外,在冷夜中“瑟縮地做夢”的小粉紅花和在同樣陰冷的環(huán)境下撞得后窗的玻璃“丁丁地響”的小飛蟲,與天空作對“一意要制他的死命”的棗樹和在同樣的處境下選擇“閃閃地鬼?眼”的星星,“雪白的紙”和“猩紅色的梔子”,房外的黑暗陰冷和房內的燈火,前文的壓抑沉默和后文夜半的笑聲以及撞擊聲……這一切的矛盾都反映了作者此時的內心世界:孤寂,痛苦,在幻滅與生存的邊緣掙扎。正如《野草·題辭》所言:“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p>
在創(chuàng)作《秋夜》的九天之后,即1924年9月24日,魯迅在致李秉中的信中寫道:“我喜歡寂寞,又憎惡寂寞……我已經能夠細嚼黃連而不皺眉了。我很憎惡我自己,因為有若干人,或則愿我有錢,有名,有勢,或則愿我隕滅,死亡,而我偏偏無錢無名無勢,又不滅不亡,對于各方面,都無以報答盛意,年紀已經如此,恐將遂以如此終。我也常常想到自殺,也常想殺人,然而都不實行,我大約不是一個勇士?!睂ⅰ肚镆埂放c這封書信聯(lián)系起來閱讀,可以加深讀者對魯迅當時孤寂心境的理解。正因為有這種痛苦體驗,魯迅在1926年為由韋叢蕪所翻譯的長篇小說《窮人》而作的“小引”中,對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顯示著靈魂的深”的技巧推崇有加,因為他對小說主人公“暮年是這么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有感同身受的認識。
《秋葉》一文廣泛運用象征手法,含義深邃,每一種景物似乎都對應一個群體,“棗樹”代表著抗擊黑暗勢力的革命斗士,夜幕中的“天空”代表著強權統(tǒng)治者,“小粉紅花”代表著弱勢的進步青年,“星星”“月亮”代表黑暗勢力的幫兇和冷漠的看客,“小飛蟲”代表著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憚犧牲的弱小戰(zhàn)斗者。魯迅先生對每一種景物的描寫方式也間接傳達著他對不同群體的情感態(tài)度:他贊揚了“棗樹”“小飛蟲”這類勇于向黑暗勢力進行不懈斗爭的平凡的英雄,而對代表黑暗勢力的“天空”及其幫兇則極盡憎惡和嘲諷。
對個體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追尋和拷問,是一個艱難而糾結的過程。存在主義哲學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虛無的威脅以及個人面對這種威脅時的孤獨和無所庇護的情況”。眾所周知,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思想對魯迅影響很大。尼采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個場景是:侏儒試圖把正沿著一條孤零零的山間小徑向上攀登的查拉圖斯特拉拖回到地面。這個侏儒是潛伏在查拉圖斯特拉潛意識中的平庸形象,查拉圖斯特拉最終決定挑戰(zhàn)自我:“勇氣最終命令我做好戰(zhàn)斗準備,并且說:侏儒聽著!有你無我!”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指出,孤獨和剛毅是創(chuàng)造者最突出的性格,“只有最孤立的、最深沉的和最超俗的人,才會成為最偉大的人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魯迅先生注定是孤寂的,但他并不懼怕被孤立,他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一個失去了個性的隨波逐流的庸俗者。
在散文詩《秋夜》中,魯迅先生用詩化的語言表達了他的人生選擇:做一個永不妥協(xié)的戰(zhàn)士,專向一切黑暗勢力搗亂的“歷史中間物”;做一個進步青年的庇護者,激勵“瑟縮地做夢”的“小粉紅花”們用切實的行動去改造社會,迎接“春的到來”。
[1]黻人:《漫談〈秋夜〉》,見《魯迅作品教學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頁。
[2]荃麟:《魯迅的〈野草〉》,見《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第四卷)》,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頁。
[3]魯迅:《娜拉走后怎樣》,見《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頁。
[4]魯迅:《復仇》,見《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頁。
[5]魯迅:《野草·題辭》,見《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頁。
[6]魯迅:《魯迅書信集(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61頁。
[7][8]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楊照明、艾平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36頁,第191頁。
[9]翁紹軍:《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叛逆:尼采的文化哲學》,見《超越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現(xiàn)代西方文化十二講》,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