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盈
摘要: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時期。在這時期,涌現(xiàn)了大量詠香詩文和愛好熏香的士大夫,蘇軾和黃庭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為二者皆喜愛香道,在香道歷史上還留下了唱和的詩作。在其特有的歷史環(huán)境下,通過香道,二人的精神世界橋梁也被打通了。禪宗文化始終貫穿于二人的香事對話之中,也存在于他們的人生中,從而促成了蘇、黃特有的處世哲學。
關(guān)鍵詞:香道;蘇軾;黃庭堅;禪宗
香道自先秦伊始,貫穿于中華文化,于士大夫中尤顯。傅京亮先生在其著作《中國香文化》中曾把中國用香的歷史分為六個階段:萌發(fā)于先秦,初成于秦漢,成長于六朝,完備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廣行于明清。
一、文人雅好——“香道”
先秦,香大多為祭祀所用。人們認為升騰的煙霧能將自己的心愿帶上云霄,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对娊?jīng)》、《尚書》等先秦著作中都有對古人用香的描述。到秦漢,熏香的風氣已經(jīng)開始流行開來,西漢司馬相如所作的《美人賦》中就有對熏香的描寫——“金鉔熏香,黼帳低垂”。到了六朝,雖然政治動蕩,朝代更迭頻繁,但思想文化領(lǐng)域活躍異常,香文化也得到了重要發(fā)展。道教與佛教的興盛,賦予了香文化獨有的莊嚴肅穆。等到隋唐,國泰民安,河清海晏,香文化走向精致,文人開始大量用香,詠香詩文大面積浮現(xiàn)。
而宋代,則以其特有的政治經(jīng)濟條件,成為了香文化史中一座屹立不倒的豐碑。究其原因,其一,宋朝經(jīng)濟發(fā)達,海上貿(mào)易繁榮,香料的進出口十分頻繁,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gòu)和官員來管理宮廷用香和對外貿(mào)易。其二,香的使用范圍擴大了。從使用主體來看,使用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從使用的場合來看,祭祀、宴饗、讀書、靜坐、烹茶、撫琴等等都要用香。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出現(xiàn)了一家名叫“劉家上色陳檀揀香”的店鋪,鬧市之中存在這樣一家店足以證明宋時人民對香的喜愛和追求。最后,宋代文人尤為喜香,開始自己研究香品,促使了香文化迅速發(fā)展。文人好香,也喜寫香。歐陽修曾書“沈麝不燒金鴨冷,籠月照梨花?!保钋逭找哺袊@過“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薄3酥?,辛棄疾、蔣捷、陸游、晏殊、柳永等人也都在詩詞中寫到過香。但其中佼佼者,當推蘇黃二人。
二、品香如品人
(一)蘇子瞻與香
蘇軾,一個中國香文化歷史上不得不被提起的人物。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蘇軾被貶黃州,在臨皋亭邊修建南堂。其《南堂五首》其五寫道: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
由此可見,蘇軾是對生活有著極高追求的人,也是一個生性豁達樂觀的人。在烏臺詩案后,他沒有自怨自艾、心懷怨懟。反而是在夏日里灑掃庭院、焚香臥眠,與自然融為一體,探尋生命的本來意義。香,是他思考的媒介。通過裊裊青煙,他領(lǐng)悟人生奧秘,開解自我,其心境之豁達可見一斑。
紹圣四年,一葉扁舟將蘇東坡帶到了海南儋州。流放海南,在彼時人眼里這是只比滿門抄斬輕一等的重罪。在蘇子瞻心里,海南卻是他的第二個故鄉(xiāng)。海南,因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珍貴木材的天然孕育池,也是沉香的生產(chǎn)地。在這里,蘇軾寫下了《沉香山子賦》、《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等著名詠香詩文。他人眼中的地獄,恰是蘇軾的天堂。
(二)黃魯直與香
黃庭堅,是另一個香道狂熱愛好者。他曾言:“天資喜文事,如我有香癖”,這么直呼自己有“香癖”的,也就只有黃魯直了。黃庭堅制香、品香、詠香還論香。他所作的《香之十德》大贊沉香的品質(zhì),體現(xiàn)了他對香道文化的高深見解和對生活美學的極佳鑒賞力。
喜愛熏香的文人,大約都對生活有著極高的要求。黃庭堅也是一個喜歡伴香而眠的人。其《謝王炳之惠石香鼎》之首句:“熏爐宜小寢,鼎制琢晴嵐?!本吞岬搅怂倪@個愛好。于一羅漢床上,閉眼靜臥,以鼻觀參禪,細聽簾外秋雨潺潺,想來是他的人生常態(tài)。
三、你來我往中的禪意人生
兩個同時代香道愛好者,不出意外的碰撞在了一起。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與蘇軾是良師益友的關(guān)系。兩人以香會友,以詩唱和,乃是香道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黃庭堅得到了“江南李主帳中香”,便寫了兩首詩送給蘇軾。其一曰:“百鏈香螺沈水,寶薰近出江南。一穟黃云繞幾,深禪想對同參。”香螺即甲香,因甲香出自海螺壓子,故以此指代。又因為甲香難煉,要用到的材料就有炭汁、好酒、蜂蜜、黃泥水、炭灰、淘米水等等,工序十分復(fù)雜,故稱“百鏈香螺”。沈水即沉水香,沉水香在古代極為難得,被宋代士人推崇,市場價一片萬錢。是以,黃庭堅用首起兩句來比喻帳中香的難得。黃色的煙氣騰繞幾上,在這難得的閑時,他只想與蘇軾對坐參禪。足以見得二人關(guān)系親密,志趣相同。
蘇軾也不負厚望的回曰: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江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另鼻觀先參。
這四句燒香偈子一定會隨風一樣傳遍江南,但這帳中香的味道不是我想想就能想出來的,你黃魯直應(yīng)該送點來給我聞聞。一唱一和間,顯示的是宋代兩大家的高雅生活情趣和深厚友誼。
從這兩首詩中不難看出蘇、黃二人受禪宗影響的痕跡。黃庭堅在熏香后,看到熏香時的“黃云”,內(nèi)心便安定下來,想與蘇軾在這靜謐,充滿禪意的時刻與之一同參禪論道。而蘇軾的回詩中提到的“聞思”、“鼻觀”則皆為佛教用語?!奥勊肌笔侵敢娐?、思維、修禪。語出自《楞嚴經(jīng)》卷六觀世音所云“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薄氨怯^”是佛教修行法之一,即注目諦觀鼻尖,時久鼻息成白。由此可見,蘇、黃二人都十分喜愛熏香給他們帶來的精神滿足。
但二者不同的是,蘇軾是一個帶有自我思想,自我認知的信徒,他信,卻不迷信。黃庭堅則更像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愛,且深愛。參禪,是對生命起源的探索,是對人生信仰的追求,是對生活現(xiàn)狀的剖析。
黃庭堅所作《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答六言二首》其二曰:“螺甲割昆侖耳,香材屑鷓鴣斑。欲雨鳴鳩日永,下帷睡鴨春閑?!比绻f第一首只是黃庭堅的戲言,這第二首就已經(jīng)上升為對人生的感慨了。全詩24字,最引人深思的就是一個“閑”字。受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黃庭堅在政治道路上走得也頗為艱難。詩眼“閑”字點出了他所在的處境和狀態(tài),一個本該施展抱負,勒石燕然的青年人卻在大好時光里蹉跎,一個“閑”字道盡凄楚。
蘇、黃二人心靈相通,互為知己。蘇軾的回道:“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卑肷沲桑藭r的蘇軾早已不是那個寫“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少年了,政治上的打擊讓他有了“煙消火冷”的感覺。
這四首詩,一來一回間端的是心灰意冷,萬物皆空。一方面是仕途的不得意,另一方面是得到珍貴香品的喜悅,悲喜交加中,顯示的是蘇軾與黃庭堅的人生哲學。
黃庭堅在收到蘇軾的兩首詩后又回了兩首詩給蘇軾,即《子瞻繼和復(fù)答二首》:
置酒未容虛左,論詩時要指南。迎笑天香滿袖,喜公新赴朝參。(其一)
迎燕溫風旖旎,潤花小雨班班。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里偷閑。(其二)
這兩首詩的感情色彩與前幾首截然不同,與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元佑元年(1086年),蘇軾從登州至京師,為禮部郎中。作為好友的黃庭堅當然為蘇軾感到高興,于是便直抒胸臆,寫下了這兩首詩。隨后,他又感覺不過癮似的,又下寫了《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蝎者戲用前韻二首》,禪宗思想體現(xiàn)的更加深厚。
一唱一和之間,體現(xiàn)了蘇、黃二人對香道的熱愛,也體現(xiàn)了東坡居士和山石道人的處世哲學。禪,貫穿于香道之中;香,映襯在禪宗之上。愿蘇、黃二人于時光深處共品帳中香,同話南宗禪!
參考文獻:
[1]吳蘇萍.宋代熏香文化及其文學書寫[D].南京師范大學,2018.
[2]陳才智.蘇東坡與香文化述論[J].中國蘇軾研究,2017 (01):50-64.
[3]陳才智.聞思所及共香焄——蘇東坡的海南香緣[J].文學與文化.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