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的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fā)展空間觀念,培養(yǎng)估測能力。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老師這里有兩張紙,如果要給它們進行涂色比賽,你想涂哪張?
2.出示大小懸殊很明顯的兩張紙。
3.為什么不公平?
4.這兩張紙的表面不一樣大,表面小的那張涂起來比較快,所以不公平。
設計意圖:面積對學生來說很陌生,給兩張紙進行涂色比賽,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和興趣調動起來。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積
1.理解物體表面的面積。
(1)兩張紙不一樣大,比的是它們的表面。
(2)看來,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表面。黑板的表面在哪兒?誰來摸一摸。
(3)數(shù)學書的表面在哪?請你摸一摸。
(4)數(shù)學書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比,誰的表面大?
(5)你還能比較哪兩個物體的表面?
(6)桌椅、窗子、門、籃球等這些物體都有表面,有的表面大,有的表面小,有些表面是平面,有些表面是屈面。
(7)但是,所有物體表面的大小都叫面積。
(8)比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叫黑板的面積。
(9)窗子表面的大小叫什么?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呢?課桌表面的大小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身邊的學具、書本、課桌、門窗、籃球等出發(fā),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使學生參與進去,感受不同物體表面的大小,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概念。
2.理解平面圖形的面積。
(1)粉筆盒的下面是什么形狀?
(2)對,是個長方形。
(3)這個長方形有面積嗎?誰來摸一摸?
(4)看來,不光物體的表面有面積,長方形也有面積。
(5)所有圖形都有面積嗎?這些圖形,哪些有面積?哪些沒有面積?為什么?
(6)封閉圖形才有面積。
(7)摸摸這些封閉圖形的面積。
(8)總結: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作它們的面積。
(9)完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作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孩子們經(jīng)常接觸的物體,多讓學生動手摸、用眼看熟悉的物體,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讓學生從實物過渡到平面圖形得出面積的概念。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jīng)歷,通過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懊娣e”是什么?學生開始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大量直觀的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三、豐富表象,揭示單位
1.比較面積的大小。
(1)剛才那兩張紙,同學們用眼睛就可以觀察出誰的面積大。
(2)這兩個長方形誰的面積大呢?出示兩張同寬不同長的紙。
(3)眼睛看不出誰的面積大,怎么辦?
(4)可以把它們重疊起來比一比。
(5)對,用重疊起來的方法也可以比較面積。
(6)又出示兩張既不同寬也不同長的紙,誰的面積大?
(7)用重疊的方法比較不出來,怎么辦?
設計意圖:兩組彩紙的比較,一組是同寬不同長,一組是既不同寬也不同長。目的是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較,第一組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想到重疊的方法,而第二組同學們猜想的各不相同,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讓同學們用學具合作,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2.面積單位的產(chǎn)生。
(1)猜想:剪下來再重疊;用工具測量;用學具拼擺……
(2)小組合作,可以自己選擇老師提供的學具(正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測量,師巡視。
(3)小組匯報展示一。
①展示分別用不同形狀的學具去各自測量兩張紙的情況。
②引發(fā)討論。為什么這樣不好比較?
③要用統(tǒng)一的單位(同一種學具)來測量。
(4)小組匯報展示二。
①分別展示用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去測量兩張紙的情況。
②引發(fā)討論。他們都用了統(tǒng)一的學具去測量,也比出了大小。你最喜歡用哪一種學具測量?為什么?
③用正方形測量,既沒有空隙,也沒有多余,正好密鋪。
設計意圖:在引出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這一難點時,借助之前學生得出的利用“觀察法”“重疊法”“剪拼法”都無法比較兩個長方形的面積。適時讓學生自主選擇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進而通過幾次匯報交流,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a.要選擇統(tǒng)一的學具去測量;b.圓形沒鋪滿,有空缺;三角形和長方形受方向限制,不方便,也會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橫擺還是豎擺都不受限制,最適合做面積單位。從而真正感受和理解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5)出示三個被遮擋住的圖形,告訴學生一個圖形有6個小方格,一個圖形有9個方格,另一個圖形有15個小方格。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6)學生猜測是15個小方格的圖形面積最大。
(7)去掉遮擋物,發(fā)現(xiàn)6個小方格的圖形面積最大。
(8)因為這三幅圖的小方格并不是同樣大的小方格。
(9)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有效的問題應出現(xiàn)在思維的轉彎處?!氨容^面積的大小,可以借助正方形。正方形個數(shù)多,面積就大”是學生剛剛建立起來的認知。這里我出示一組被遮擋住的圖形,根據(jù)格子數(shù)猜哪個圖形面積最大,引發(fā)認知沖突。從而明白比較面積不僅要用正方形,還要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從而明白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面積單位的認識。
(1)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正方形可以做面積單位。為了方便,人們規(guī)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幾個?是怎樣規(guī)定的?
(2)認識平方厘米。
①拿出1平方米厘米的學具,量一量它的邊長。
②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③看看1平方厘米的學具有多大?摸一摸。
④再閉上眼睛想一想,用手比一比。
⑤從身邊找一找,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有1平方厘米?(門牙正面、小楷格、大拇指甲蓋等)
⑥估計一下你的橡皮擦的上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厘米?
⑦再用1平方厘米的學具量一量。
(3)認識平方分米。
①用1平方厘米的學具測量一下你的課桌,好嗎?
②為什么會覺得麻煩?
③有沒有比它大一些的面積單位呢?
④有的,拿出1平方分米的學具,量一量它的邊長。
⑤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⑥仔細摸摸,1平方分米有多大。
⑦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有1平方分米?像手掌、開關、粉筆盒的一個面、魔方的一個面等,他們的面積都大約是1平方分米。
⑧用手比一比,1平方分米有多大。
⑨估計一下數(shù)學同步指導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再量一量。
(4)認識平方米。
①咱們現(xiàn)在用1平方分米量教室的地板,好嗎?
②那要用什么單位來測量呢?
③引入更大的面積單位:平方米。
④出示:1平方米的大紙。
⑤用手比一比。
⑥閉上眼睛想一想。
⑦1平方米能站多少人?
⑧請學生上來站,大約能站12人。
⑨從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電視機屏幕、一扇窗子、教室門的一半多)
設計意圖:為學生準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老師自己準備1平方米的教具,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它們的大小,這樣能夠讓學生記得更清楚。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大小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大小來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估測盡管是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在用面積單位測量時,注意引導學生先估,再和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強化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拓展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四、實踐運用,鞏固所學
1.練習一:填一填。(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
2.練習二:辨一辨。(判斷:小明信里的面積單位用對了嗎?)
3.練習三:比一比。(思考:兩塊田誰面積大?誰周長大?為什么?)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的目的是強化大小不同的面積單位的實際應用;第二題讓學生辨析區(qū)分面積單位的使用,提供逆向思維空間;第三題對面積和周長這兩個概念進行對比。周長指所有邊的長短,面積指面的大小,本沒可比性,但在孩子的思維中它就是纏繞在一起的,因為學生從一維空間過渡到二維空間是認知上的飛躍,需要過程,在建立表象后適時比較顯得尤為重要。
五、總結反思,梳理新知
1.你這節(jié)課學會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新的問題?
設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教學,全課小結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加以延伸。不僅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還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為后續(xù)學習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