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川
摘 要 “編校合一”和增加作者自校環(huán)節(jié)都是目前多數學術期刊在嘗試的編校模式。互聯網技術成熟和即時通訊方式的普及,為構建編輯與作者參與“編輯加工”和“三校一讀”工作的全程交互式編校模式提供了可能。這一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出版物質量,提高編輯人員的水平,而且更加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權,有利于改善編輯和作者的關系,增強期刊的凝聚力,促進期刊發(fā)展,尤其針對科技期刊的辦刊工作可提供參考。
關鍵詞 編輯;作者;校對;交互式編校模式;科技期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5-0004-03
《圖書質量保障體系》和《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是我國現行的關于出版物質量管理的行政法規(guī)?!秷D書質量保障體系》明確規(guī)定出版工作必須執(zhí)行“三校一讀”制度,《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則從內容、編校等規(guī)定了圖書質量考評細則,其中“校對”都被視為把控出版物質量的重要工作。關于如何保障和提高學術期刊的編校質量,從業(yè)者一直在探討和嘗試各種方法。比如:有人認為我國學術期刊編輯部參照出版社模式分設編輯崗和校對崗,各司其職“三校一讀”在執(zhí)行中存在諸多問題,于是提出并嘗試了“編校合一”的工作模式[1]。事實上我國的學術期刊編輯部幾乎都只設編輯工作崗位而沒有專職校對員的崗位,編輯加工和校對都由編輯人員完成。因此,有人撰文探討“編校合一”模式的利與弊[2]。但是,對于“編校合一”模式中,編輯人員和校對人員“合二為一”是編輯部所在單位人事管理的制度安排,這種現實我們無力改變,倒是“合一”后的“三校一讀”工作方法的優(yōu)化[3],以及如何提高學術期刊的編輯加工和校對質量[4-9],有大量文獻討論和實踐,比如:王曉珍提出編輯加工稿和一校稿、二校稿請作者參與編校的模式[10],趙志鴻提出了編排校合一模式[11]。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科技期刊編輯實踐,提出一種編輯與作者全程交互式編校模式,與同道交流。
1 編輯與作者交互式編校模式的思路
完成初審、專審(復審)、主編終審確定錄用的文章,進入編輯加工、排版、校對環(huán)節(jié)?,F有的編輯加工和校對工作,大多是編輯部內部完成。由于編輯部的編輯人員和校對人員都是合二為一的,一篇文章的執(zhí)行編輯既做編輯加工,也在參與后期的校對,因此,執(zhí)行編輯與作者點對點進行編輯加工和校對全程“交互式編?!弊兊每赡?。全程是指編輯處理完成的稿件和“三校一讀”稿件,執(zhí)行編輯與作者至少做5次交互式校稿。
科技論文編輯加工中大致有4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政治性、科學性、語言文字、技術性[12]。對于出版要求、技術規(guī)范、政治性和語言文字潤色等,編輯的能力或許強于作者,但是,對于科學性,編輯是肯定不如作者專業(yè)和精通,正是基于科技論文中的專業(yè)特性,即使是編輯加工中的語言文字潤色問題,編輯也不敢說加工處理得絕對準確。因此,執(zhí)行編輯與作者有必要開始第一次交互,把編輯加工完成稿發(fā)給作者校對返回再排版。
排版完成開始真正意義的校對環(huán)節(jié)。從校對的兩個功能來看,“校異同”對于現代無紙化辦公條件下的編輯部,已經沒有意義,“校是非”才顯得更為重要。質疑是非審稿環(huán)節(jié)要做,編輯加工環(huán)節(jié)要做,“三校一讀”仍然要做。當真正發(fā)現是非疑問時,基于科技論文中的專業(yè)特性,仍然少不了要與作者直接交流,所以,編輯人員與作者全程交互式編校模式的實施,一定能夠確保出版物的編校質量。
上面強調的是論文作者參與“校是非”問題的必要性。而對于出版專業(yè)規(guī)范性問題的校對,作者沒有經過專業(yè)的出版知識培訓,對其不了解、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的情況都有。如何讓作者實質性參與編輯加工和校對,那就需要編輯部針對科技期刊編輯加工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和有關出版規(guī)范性問題的規(guī)定等,制訂簡明扼要的編輯加工和校對注意事項的模板發(fā)給作者,培訓或指導作者參與編校。
2 從科技發(fā)展現狀看交互式編校模式的可行性
電腦和手機電腦化的普及,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無線網絡技術的不斷超越,電子郵件、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人性化功能的應用,無論你身在哪里?距離不再是交流的障礙,通過文字、語音、面對面視頻交流都變得輕而易舉。一對一交流,建立當期作者群交流,建立欄目作者群交流等等,只有想不到的方法,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沒有這些先進的軟硬件技術條件支持,坐堂辦刊的編輯人員要與地處天南地北的廣大作者,開展你來我往的書面交流,交互式編校工作模式就是癡人說夢,但現在的互聯網技術讓交互式編校變得可能。
3 從作者層面看交互式編校模式的可行性
人們常說編輯是為人做嫁衣者,也就是說,從科技期刊編輯工作者的職業(yè)操守來說,精心編校完成出版的每一篇論文,都體現的是對社會、對期刊,特別是對作者負責的奉獻精神,因此,交互式編校模式意在提高論文編校質量與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完美出版的主觀意愿相一致,作者具有積極參與配合編輯部工作的內生動力。不僅如此,作者還有2種獲益。
3.1 作者的著作權被獲得充分尊重
編輯加工和校對的主觀意愿都是清除作品的瑕疵,但是,客觀上事與愿違的情況多的是。比如:在文章表達方式上,我們堅持語言要盡量做到精煉,可有可無的字、句、段要盡量全部刪除。但我們在編輯加工時,第一不能隨意增刪,每改一個很小的地方都要有自己的理由;第二,要把自己改動的地方與原作者的原稿很清楚地放在一起,讓作者一看就知道編輯改了哪個地方?為什么改?要讓作者能夠很清楚地將改過后的文字與原作相比較究竟是改好了還是改差了?或者是改錯了?如果不溝通,假如把作者自我感覺的得意之筆刪去了,作者會心存芥蒂,對之反感,編輯部得不償失。如果采取交互式溝通,這種結果就不會出現。所以我們強調溝通,不是遷就,而是尊重。
關于學術規(guī)范性的問題,在編校中交流后再確認也同樣體現對作者的尊重。比如下例編輯實踐中發(fā)現的情況:
有的作者對“質量”一詞概念模糊,“質量”一般用來表示所含物質的“量”,但總是習慣于把它用來表示品質,甚至將其用在論文的題目之中,我們尊重作者的著作權,不能隨意給他一改了之,而是講清道理,讓作者自己糾正。有作者用詞不當或是意在拔高自己的文章。例如,研究的領域很小卻主觀擴大其影響范圍;應用前人的成果或公式計算,或應用別人的方法解決問題,卻說成是自己“提出了”某種新方法。還有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現同一個名詞,卻出現了兩處不同的定義。這就要尊重作者,征求作者的意見決定取舍。
3.2 可提升作者寫作水平
不少作者,尤其是在年輕作者中,有一些人其實并不擅長于論文寫作或缺乏論文寫作經驗。寫作學術論文有別于其他文學作品,他既要闡明科學技術或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的內涵,還必須嚴格采用適當的表達方式,比如謀篇布局、學術話語、學術規(guī)范、公式圖表、數字用法、量和單位、文獻標注等。由于編輯崗位的職業(yè)特征和工作要求,編輯人員往往在對學術話語和語言文字規(guī)范使用以及論文撰寫的科學與學術規(guī)范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必然體現在文稿的編輯加工過程中。
例如有的作者不善于寫文章摘要,往往把文章的摘要寫成寫作提綱,和“結論”完全相同;有些人把文章的題目原封不動搬到摘要里;有的作者不善于寫文章引言,往往又把摘要重復一遍,對他人研究的相關文獻不做闡述和分析;有的作者不善于寫科技論文的結論,重復摘要或者引言,以及使用形容詞表達科學結論,缺乏嚴謹性;又如常見作者用“本文”作主語,文章是作者寫的,觀點是作者的,“本文”不能充當主語,應該改為無主句“本文中”。在來稿中經常出現“如圖1所示”,而插圖的名稱就是“圖1”。圖1已經很明確表示了就是某某圖,為什么還要“所示”這兩個字呢?
遇到這些情況,幫作者厘清頭緒,通過編輯與作者的交互式編校交流和討論,無疑提高了作者對科技論文寫作的認識,提高了作者撰寫科技論文的寫作技能。
4 從編輯部層面看交互式編校模式的可行性
通過編校全程交互,可改善編輯和作者的關系,改變作者對編輯部工作的認識,更加理解編輯的勞動,增進作者對編輯的感情和對期刊的認可,從而建立期刊穩(wěn)定的作者群和穩(wěn)定的讀者群,促進期刊穩(wěn)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實際的編輯出版業(yè)務中,“校是非”與“校異同”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往往經過編校加工處理完成交付排版的“定稿”仍然有問題,在后面的“三校一讀”中都仍然會有新發(fā)現。但無論是“定稿”的文本,還是校樣,我們都以保存修改痕跡的忠實的信息文檔傳達給作者交互。當作者看到這些密密麻麻的修改符號或文字標點之后,勢必會增加對編輯行業(yè)的“帶入感”,還會認為編輯只會改錯別字嗎?編輯人員的良苦用心和在幕后付出的巨大心血一目了然,作者對編輯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情感體驗的升華,會迅速拉近作者與編輯的情感距離。本人在長期的編輯實踐中,曾經多次收到作者的來信,充滿感激之情。有作者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盡管其中包含過譽的成分,但這些溢美之詞或感受肯定不是空穴來風。
交互式編校不是向作者凸顯編輯能看出多少論文瑕疵,不是硬要作者接受編輯修改,而是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共同完成編校工作,保障出版物的質量。交互中也會有編輯修改不當的情況發(fā)生,因此,這種模式也有利于提高編輯的知識素養(yǎng),特別是增強編輯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和熟悉。
5 科學實踐編輯與作者交互式編校模式
編輯與作者交互式編校模式,對于傳統(tǒng)的“三校一讀”均在出版機構內部運行是一種局部的突破,是出版流程的一種創(chuàng)新探索,優(yōu)越性很多,但畢竟是新生事物。因此,在實踐中仍然需要遵循現代校對原理與基本方法,同時,要將創(chuàng)新性流程與原有校對方法有機結合。要把握力度和方向,不能異化為由作者替代編輯校對人員做校對工作。該有的責任心必須有,該盡心盡力編校的必須做,與作者互動只是希望錦上添花。只有這樣,即使遇到個別作者推諉懈怠,敷衍了事,也不可能出現校對“空心化”,影響出版質量。
編輯與作者交互式編校的目標是合理分擔工作任務,加強校對功能,提升校對質量。在實踐這種模式中,要做好出版檔案和工作數據的保存,確保在萬一出現出版事故時能及時查找原因,也督促作者和編輯強化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職責,共同提高出版物質量。
目前,我們的采編平臺已具備在線審稿功能和部分項目具備機器自動校對功能,稿件處理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性,但總體上沒有一套高效的在線數字化的互動編校流程,我們以后將在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優(yōu)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實行規(guī)范化管理。
6 結論
忽視用戶體驗的傳統(tǒng)“閉門辦刊”的編校模式已經過時,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為變革舊的編校模式提供了可能,交互式編校相當于“開放式工廠”,甚至“直播平臺”。編輯與作者之間進行交互式編校,是增加作者對編校工作的感性認識,提高出版物質量,擴大出版物影響,建立穩(wěn)固的作者隊伍,增強期刊的凝聚力的有力措施。值得不斷總結經驗,加以推廣。
相較于編輯部內部自行完成修改加工和“三校一讀”的出版流程,實施編輯與作者交互式編校,顯然會增加編校人員與作者交流溝通的時間成本,考驗編輯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交際能力。因此,培養(yǎng)一支具有敬業(yè)奉獻精神,愿與作者交心、交朋友,充滿活力的編輯人才隊伍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孫艷.“編校合一”模式下的高校學報校對質量[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6):127-129.
[2]楊敬.從辯證角度談“編校合一”的好處與弊端[J].采寫編,2016(1):143-144.
[3]郭紋.再談“編校合一”模式下高校學報的校對工作[J].太原大學學報,2014,15(4):115-117.
[4]梁倩.巧用作者自校環(huán)節(jié),提高文章的編校效率和質量[J].傳播與版權,2017(1):34-35.
[5]張忠,唐慧,王開勝.科技學術期刊作者自校的目的及其實現方法[J].編輯學報,2015,27(4):357-358.
[6]姚萍,何紹仁.科技學術期刊應加強作者自校環(huán)節(jié)[J].編輯學報,2008(1):58-59.
[7]欒奕,陶映雪,劉利.科技期刊作者自校及其意義[J].編輯學報,2006(3):221-222.
[8]朱大明,夏慶麒.科技期刊的結構性校對[J].編輯學報,2007(2):101-102.
[9]王衛(wèi)勛,杜亞勤.科技期刊編校經驗談[J].編輯學報,2010,22(6):495-496.
[10]王曉珍.作者全程參與的科技期刊編校質量控制[J].科技與出版,2016(5):53-56.
[11]趙志鴻.科技期刊編排校合一模式探討——以《工程塑料應用》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5(6):48-51.
[12]塔世根·加帕爾.科技文章編輯加工中的幾個問題[J].編輯學報,1997(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