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冠川
摘要:要想實現對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從教師入手,教師在具備專業(yè)性能力的情況下才能指導學生具體學習內容,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開展各項趣味性活動,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習得知識。分層教學,教師通過某些方式,將學生分層后開展合適的教學,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其個體發(fā)展。生活性事物為語文教學提供便利,也豐富了選擇,還要注重對其反饋進行評價。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
在農村環(huán)境當中要想實現學生學習受益,教師是重要領導人員,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個人學習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學習需要在他人的指導下才能實現,而多數學生受現實環(huán)境影響,父母外出務工,教師承擔起主要輔導義務。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個人能力的提升,影響學生,輔助學生學習。
1 教師學習專業(yè)知識,具備解決學生語文學習問題的能力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進入小學,仍處于適應正規(guī)的、緊張的教學模式狀態(tài),教師可以說是這些學生的指引者,幫助他們盡早適應當下教學環(huán)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要想承擔起這項重任,做好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工作,教師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專業(yè)性能力,對于語文教師,從本學科人手,有同樣的要求。語文教師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哪些專業(yè)知識?首先就是本學科教學內容知識點的掌握,只有對本學科內容掌握牢固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具備清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學得知識。還有就是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將學科知識通過哪些方式傳授,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重要方面。同時,心理學是教師必修課程,不僅是對某些年齡段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有一定的了解,還能按照學生學習狀態(tài)給予適當調整。以小學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章節(jié),對學生進行“金木水火土”的識字教學,教師實現應該思考學生當下的發(fā)展水平,然后選取怎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習得并理解這些字,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專業(yè)性知識和技能。
2 以學生興趣為基礎,提供豐富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習動力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表現出的更多學習特點就是好奇心重,充滿對未知事物探索的活力,當身邊出現一個從未見過的或者有趣的事物,注意力就會被吸引。然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問題也是困擾教師教學的重要方面,也就是因為其容易被有趣事物所吸引,課堂上注意力往往表現出不集中,容易被分散,這是小學低年級教師應當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轉變這種缺陷為提高學習效果的突破口呢?教師就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趣味性,從而逐漸加深學習的欲望。
豐富的教學活動就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們常用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以一年級下冊《姓氏歌》為例,在班級開展接龍活動,按照座位順序,每位同學說出自己知道的姓氏,有重復或者沒說出的話接受懲罰等等。歡快的學習氛圍,學生既能收獲身心的愉悅也能習得知識,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3 注重對學生開展分層教學,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
我國的農村地區(qū)普遍存在一個現象,那就是學生家長為了生活選擇外出務工,把孩子交留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帶領,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由其親自進行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但就是這種現象往往造成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差異性,因此,小學低年級教師要從學生發(fā)展特征人手,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安排適宜的教學計劃,才能減小差距,實現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小學低年級語文老師先要從學科入手,對學生發(fā)展狀況進行評價考核,從而實現有效的分層。之后就是按照分層進行個別化教學,其實更加建議教師在心中建立一尺標桿,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對于學習成績相對好的進行提升教育,而對于相對落后的進行查漏補缺,從而實現每個學生受益。以小學一年級下冊《靜夜思》的教學為例,有些學生需要注重字詞認識,對于語文學習能力強的就給予詩詞內容理解教學,也就是根據不同水平,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即“因材施教”。
4 善于利用生活事物,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農村地區(qū),相較于城市地區(qū),教學物資相對缺乏,這極大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建議教師因地制宜,選取農村生活顯而易見的事物,開展教學。生活中常見事物是學生所熟悉的,只是他們并沒有想到這些平常事物能夠讓自己習得知識。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事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以二年級上冊《場景歌》教學為例,其中涉及到的“海鷗”“沙灘”“等等”是學生不常見的生活場景,教師可以選擇在教室里模擬,或者尋找圖片進行展示,而對于“秧苗”“稻田”“魚塘”這些在農村時常能見到的,直接就可以進行引用,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將課堂生活化是當代教育教學一直所提倡的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還能讓學生通過學習生活技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5 及時進行教學評價,按照學生反饋總結教學經驗
評價是結束一段教學工作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開展新一段教學內容的有效方式,為其提供借鑒。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語文教學,選取某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某方面的訓練等等過程,最后都需要進行評價,看其是否實現了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提升,教學是否有效,教學目標是否實現?這些都需要按照學生反饋情況進行評價才能獲知。學生如何反饋?一般而已,采取階段測驗的方式最普遍,通過卷面進行展現,但這也存在其他不良影響,并不一定能真實反應學生學習情況,更加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要了解自己班級學生現實學習狀態(tài)和情況,通過觀察、談話等方式進行。
以小學二年級《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課文為例,教師對學生講解課文內容之后,再補充雷鋒相關事跡,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然后詢問學生看法,從學生的回答中思考其學習狀況,是否實現個人成長。
6 結語
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注重對語文學科基礎的建設,學生在掌握基礎拼音、字詞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深化學習。教師要按照學生階段發(fā)展特征,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郭開.對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探討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58-59.
[2].小寶.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9,(2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