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存火 聶建軍
臨床資料患者,女,26歲。雙手足遇水后反復出現(xiàn)丘疹、斑塊10余年。10余年前,患者雙手足前部浸水5~10 min后,出現(xiàn)密集丘疹及斑塊,無明顯自覺癥狀,離水后皮疹可逐漸變平,且部分消退。此后在遇水后病情反復發(fā)作并逐漸加重,無明顯季節(jié)性,遇冷水、熱水均可誘發(fā),平素雙手足多汗?;颊呒韧w健,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無外傷及手術史。家族中無類似病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系統(tǒng)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皮疹分布于雙手指、掌背側和側緣及腕周部及雙踝關節(jié)前部,為大小不一的淡褐色密集扁平丘疹(圖1a)。囑患者將雙手浸入約18℃自來水中5 min后,出現(xiàn)對稱性密集的灰白至乳白色半透明粟粒大丘疹,雙手背皮疹融合成角化性斑塊,表面光滑,易剝離,伴毛囊口擴張(圖 1b), 觸軟,無壓痛,感覺稍減退。脫離水源30 min后皮損消退恢復至浸水前狀態(tài)。對誘發(fā)出的皮損行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角化過度,淺層血管擴張,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小汗腺輕度擴張,小汗腺上皮細胞空泡樣改變(圖2a、2b)。血、尿常規(guī)、血生化檢查均正常。診斷:水源性汗管肢端角化病。予外用2.5%維A酸乳膏,每晚一次。尿素乳膏外用1天2次,仍在隨訪中。
圖11a:雙手指、掌背側大小不一的淡褐色密集扁平丘疹;1b:患者將雙手浸入約18℃自來水中5 min后,出現(xiàn)對稱性密集的灰白至乳白色半透明粟粒大丘疹,雙手背皮疹融合成角化性斑塊,表面光滑,易剝離,伴毛囊口擴張圖2表皮角化過度,淺層血管擴張,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小汗腺輕度擴張,小汗腺上皮細胞空泡樣改變 (HE,2a:×40;2b:×200)
討論水源性汗管肢端角化病(aquagenic syringeal acrokeratoderma, ASA)是一種少見的角化性皮膚病,主要發(fā)生于年輕女性,首先由Engtish和McCollough[1]在1996年報道。此后世界各地陸續(xù)有類似臨床癥狀的個案報道,且命名不統(tǒng)一,但ASA可體現(xiàn)本病的臨床及組織病理特點。本病發(fā)病機制目前暫不清楚,組織病理顯示汗腺和角質層異常。有研究發(fā)現(xiàn)皮損中汗腺分泌部暗細胞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大量表達,且異常表達于少數(shù)透明細胞中[2]。ASA 特征性診斷依據(jù)為“水桶中之手”征[3,4],即患者雙手浸入水中后,不久在浸水部位出現(xiàn)乳白色至半透明的丘疹或斑塊。ASA可伴有多汗、囊性纖維化等,通常無家族史。鑒別診斷主要為遺傳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HPA),本病往往有家族史,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伴特應性體質,表現(xiàn)為無癥狀的黃色至白色丘疹和斑塊,組織病理以角質層角化過度為主要表現(xiàn)。ASA目前無確切的有效治療手段,但預后良好。
國外報道口服芳香維A酸乙酯可顯著使肥厚皮損變薄,外用3%福爾馬林酒精溶液、20%六水氯化鋁、20%水楊酸復合劑;肉毒素局部注射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本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組織病理表現(xiàn)均符合本病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