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目前擔任北京市西城區(qū)教育研修學院學前部主任,同時兼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教師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學前教育名師工作室和工作坊主持人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幼兒數(shù)學、科學教育;園本教研和保教管理。
從事了17年一線教師、5年業(yè)務園長、10年教研員工作,一直致力于用專業(yè)有內(nèi)涵的研究讓幼兒和教師感受愛和生命成長的快樂!
作為教研員,我們?nèi)粘K匾越處熍囵B(yǎng)為己任,也會跟教師一起共同經(jīng)歷觀察、回應、支持幼兒的過程,在過程中幫助教師增長實踐智慧,學習將先進的理念轉(zhuǎn)化為行為。在一次入園教研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個叫“美美”的女孩,展開了一段有意思的觀察、對話和一場有意義的思考。
那天,大班開展的是主題活動“我的成長”中的一次展示活動,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準備了近兩周。
我受邀蹲在愛說、愛交往的玲玲身邊,一邊看著她做了好幾天才做好的有她一人高的立體成長樹,一邊聽她指點著樹上擺滿的照片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在我還沒有聽到太多玲玲的故事時,同樣蹲在旁邊的另一個女生怯怯地說:“老師,你能聽我講講我的成長嗎?”
“好??!”我欣然答應,并將頭轉(zhuǎn)向她,那是一位皮膚稍黑,眼睛很漂亮、明亮的女孩。后來老師們告訴我,她叫美美。
美美帶我蹲在她做的成長樹旁,指著一張張照片說:“這是我中班,這是我發(fā)言,這是我跳舞,這是我學會吃飯了,這是我跳圈……”
聽著她講了一連串中班的“一般的”、并不能體現(xiàn)出我所預期的“成長故事”,我有些疑惑:“都是中班的?中班才會吃飯嗎?”(我其實心里疑惑的是“這是她的成長嗎”。)
“你沒看見那是筷子呀,我是第一次用筷子。”面對質(zhì)疑,美美立刻用不屑一顧的口氣反問。
我:“哦——,那都是中班,怎么體現(xiàn)你的成長啊!”
分析:之前,我因為跟她的老師一直備課,滿腦子都是老師訴說的“幼兒成長故事”。另外,我理解的成長故事通常情況是體現(xiàn)幼兒從小到大的成長,可是美美的故事都是一個年齡班,哪兒能體現(xiàn)成長呢?我有點不明白,沒錯,我陷進去了!
美美:“這就是我的成長啊!”
我仍然不死心,接著試探:“那你有沒有從小班到大班的成長照片呀?”
美美:“我沒有,不可能有?!?/p>
我:“那怎么體現(xiàn)你的成長呢?”
美美:“這就是我的成長!”說完,她并不是很高興地蹲在自己那棵樹旁,不再理我??粗怂坪踉贌o趣味的她,我也無語了。
分析:我忽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的教育目標太明確了,在沒有接納、鼓勵的情況下,就想引導孩子奔著教師的教育目標走,而沒有關注她的感受、想法。我跟孩子的互動出現(xiàn)了和部分帶班老師一樣的問題,帶著自己的理解去看孩子的作品、忽視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許,她理解的成長就是這樣的。我為什么在耐心聽完后,沒有先接納和欣賞一下孩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她怎么想的,而是只想到促進她發(fā)展,讓她理解我們所謂的“成長”?我雖是有意識地跟她互動,但是潛意識還是抱著傳統(tǒng)教育觀去指導她,想到這里,我為自己的行為驚出了一身冷汗!我快速地從剛才美美的語言和行為中揣測著她對成長的理解、想法,竭力挽回我的不理解帶來的影響。
“噢,我明白了。你是說中班時候你學會了很多本領,有很多第一次,能表現(xiàn)長大了,是嗎?”我問她,她點點頭。
“那大班的照片你有嗎?”我又問。
美美:“沒有了。不可能有了。”
分析:我真不明白,她兩次說到了“不可能有”“不可能有”到底是什么意思,難道大班的照片她一張都沒有嗎?她的回答如此肯定、決絕,加上堅定的表情,似有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覺,讓我無法再與她互動下去。
這時,她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圍在這里,問我:“為什么這么多人圍在這里?”我說:“大家都在看你的成長樹,想聽你的成長故事唄!”我望著她,希望能夠激發(fā)起她再次講述的興趣,但她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興奮的樣子,又無語地蹲在了一邊。
隨著我倆對話的結(jié)束,人群也散開了。她什么都不做,圍著樹走來走去很久??匆姾门笥蚜崃徇€在給一些客人講,她走過去:“玲玲,我們能不能再請點客人來呀?”說了兩遍,以引起玲玲的注意。但玲玲始終沉浸在自己有滋有味的講述之中,她的樹上不光有照片,還有她畫的成長故事。等了一會兒,玲玲給客人講完,和她拉手去美工區(qū)找客人和小朋友商量。玲玲積極主動地找客人商量時,美美并不說什么,也不一起請客人,而是自己到美工區(qū)轉(zhuǎn)轉(zhuǎn),摸摸這個,動動那個。玲玲把客人請來,客人又在聽玲玲講,還是沒有人聽美美的,她的樹周圍還是挺清靜!
分析:美美大概沒有想到,自己建議去請客人來,結(jié)果客人還是被帶到了玲玲那里聽,沒有到她這里來聽的。于是,她來回溜達,一會兒看看自己的樹,一會看看玲玲這邊,百無聊賴。從她的語言和行為中可以看出她還是愿意給客人講述,也是想請客人來的,但她就是吸引不住客人??粗崃崮抢锢鲜怯腥寺?,她有些無奈也有些著急。
見她溜達了半天,別組的小朋友在按照各自的計劃展示和介紹著自己的成長,忙得不亦樂乎,我問她:“你下面要干什么呀?還想請人來聽嗎?”
美美點點頭。
我:“那快請呀!”
美美:“你去請你的同事過來聽?!?/p>
“嗯?我請?”我詫異地問。她點點頭。等了半天,可我沒有去。
分析:這個回復真讓我意外!我好像很少聽到過一個孩子想請客人卻讓客人去請的。她是怎么想的?這個孩子真有點特別!
這時,她又一次來到玲玲身邊,喊玲玲一起去請客人,見玲玲還在忙著給客人講也沒有理她,又蹲下,手抱著腿,將頭埋在膝蓋上縮在一起。
分析:見她又是無所事事且不愉快,我在想如何能夠幫助她。從她的兩段語言和行為看,她其實很愿意把自己的成長故事講給客人聽的,但是她似乎缺少走出去與陌生的客人交往的勇氣。怎么能調(diào)動起她的積極性,讓她有勇氣或者愿意去請客人呢。對于她而言,我不是陌生人,因為我已經(jīng)來過他們班兩次,小朋友多少都認識我。根據(jù)她讓我去請客人來的建議和她缺少獨立請客人的勇氣,我有了主意,我又一次嘗試與她互動。
我試探著問她:“美美,我跟你一起去請客人吧。”她很高興地點點頭。我們倆手拉手去請客人,來到客人邊,她說:“你說?!?/p>
分析:我說?我又一次驚訝,我都帶她來了,她怎么不肯自己說呢?不行,必須鍛煉她說,我想都是大班孩子了,面臨畢業(yè)正是需要交往能力培養(yǎng)鍛煉的時候。我克制著自己:“你說!”并用眼神和表情鼓勵和示意她說。
也許是我拉著她的手和鼓勵的眼神給了她勇氣,她終于開口了:“老師,你能聽我講講成長樹嗎?”見客人沒有注意到他,我趕緊幫忙叫那位老師注意。老師很耐心地聽她講完,理解了她的每個第一次,并夸贊了她講得真好!她開始高興了些!
游戲后的集體分享時,她很清晰地提出了兩個問題:“請大家給提個建議。為什么我的客人這么少,而且越來越少?”“我的樹照片太少,玲玲的太多,怎么能讓我這個多一些?請大家?guī)臀页龀鲋饕?。?/p>
豆豆:“玲玲的照片里,有的只是景色,可以給你一些?!?/p>
玲玲:“憑什么,那是我?guī)У??!?/p>
明明:“你明天多帶點不就行了?!?/p>
美美:“這主意不行,今天辦展覽,明天帶不行?!?/p>
濤濤:“你可以多照點。”
美美:“這也不行,不能照了?!?/p>
明明:“那你讓提建議,提了你又不接受?!?/p>
美美:“我不是不接受,是明天帶不行。今天辦展覽?!泵烂缊猿种约旱南敕?,覺得大家沒有理解她的意思,小朋友也被她說的“不行”“不能照”所困住,于是爭辯起來。美美急得口不擇言,惹惱了小伙伴。老師趕緊出來調(diào)停,邊扶著她的肩,邊引導她注意在請別人提建議的時候自己應該是什么態(tài)度,并耐心等等。
……
分析:活動雖然結(jié)束了,但是美美這個獨特女孩的語言和行為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美美她是個什么樣的女孩、需要什么樣的支持,引發(fā)我不斷思考。
美美和玲玲在展示中有如此不同的表現(xiàn),正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所述“在沿著相似進程發(fā)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fā)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實踐不完全相同”。正是基于這種個體差異,我們需要分析觀察到的幼兒行為,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fā)展進程中的個體差異,獲得支持不同幼兒發(fā)展的策略,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xiàn)的發(fā)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兒。
美美的特點
愿意跟熟悉的小伙伴交往,但與陌生客人交往的勇氣不足。盡管她跟小伙伴交往很自然,邀請我去看展覽時也有些勇氣,能積極跟我對話。但是,后來她與陌生客人交往時,就往往依賴玲玲和我了。這些說明她在與陌生人交往方面還是缺乏勇氣和信心的,所以比較被動。
愿意表達,但表達的內(nèi)容不夠豐富,難以吸引人。初次請我去聽,她的語言比較單一,所以難以吸引聽眾。即便她跟玲玲提出建議邀請客人來,然而因為不是她親自邀請的客人,所以客人并沒有來聽她講反而又在聽玲玲講,增加了玲玲的聽眾。這些實在是出乎她的意料。
思維邏輯性、規(guī)則意識較強,但有些固執(zhí),難以靈活調(diào)整。她的邏輯性比較強,所以她能非常清晰地提出自己的兩個問題,期待得到滿意的答案。然而,當小伙伴紛紛從自己的經(jīng)驗和理解出發(fā)提出建議時,因為她頭腦中有今天辦展覽的明確意識,期望今天能夠展現(xiàn)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認為小伙伴的辦法都不能解決她的需求,拒絕接納,說明她的計劃意識、規(guī)則意識、展示愿望都比較強,所以無法跳出自己的理解,去認真分析小伙伴建議的可行性,難以靈活地處理問題,與小伙伴產(chǎn)生了矛盾,帶來苦惱。
美美需要的支持
美美的自尊心很強,但自信心不足,臉皮薄,不適宜多問和質(zhì)疑,適宜多鼓勵,特別是了解她的想法,多進行鼓勵。我初期與她的互動是不適宜的,會影響她的情緒。后來的互動因為都考慮了她的特點和需求,給她搭建了交往臺階,讓她勇敢地走出了自己與陌生客人對話的一步,并想辦法讓她獲得成功,所以還是比較適宜的。但是,她希望獲得大家認可、展示自己成長的愿望并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所以她寄希望于分享環(huán)節(jié)。如果老師能夠耐心聽清楚她的苦惱,了解或者分析清楚她說的“不可能”是什么意思,理解她的心理、愿望和經(jīng)驗,就能夠在小朋友提出建議不被她接納而出現(xiàn)爭執(zhí)時,采取適宜的支持策略去化解矛盾,引發(fā)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問題而互相接納。這會有助于幼兒之間的互相了解和溝通,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有利于美美排遣她沒有完全滿足展示欲望的郁悶,學會吸收小伙伴的觀點,靈活地處理問題,而將消極被動的情緒轉(zhuǎn)化為積極愉快情緒,同時這個交流過程也是很好展示自己想法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