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宏業(yè) 殷微 許靜
位于南京市朝天宮紅墻西側的朝天宮西廣場,自南向北,逐漸升高。東晉名士卞壸的人物雕塑、墓碣、忠孝亭、全節(jié)坊等一系列紀念性建筑掩映在廣場的蒼松翠柏之中,向世人無聲敘述著卞氏一門無私無畏、忠義報國的家族往事?!稌x書》評價卞壸:“以匡正為己任,褰裳衛(wèi)主,蹈忠義以成名。遂使臣死于君,子死于父,惟忠與孝,萃其一門。古稱社稷之臣,忠貞之謂矣?!边@不僅是對卞壸光明磊落一生的贊譽,更是對卞氏忠孝家風的褒言。
西晉初年,卞壸的祖父卞統(tǒng)擔任瑯琊內(nèi)史,勤勉事公,留下了好官聲。卞統(tǒng)重視對膝下六個兒子的教育管束,從小就對他們灌輸為國家盡忠、為至親盡孝的做人道理。六個兒子在嚴父的諄諄教導之下,以忠孝自勵,刻苦上進,個個人才出眾,時人稱之為“卞氏六龍”。卞壸的父親卞粹更是以明辨是非、品行高潔而為人所知。卞壸深受忠孝家風的熏陶影響,自小就播下了“入則孝敬父母至親、出則忠貞安邦許國”的種子。
整頓綱紀 ?不畏豪強
“永嘉南渡”(西晉永嘉年間,因北方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中原士民為避戰(zhàn)亂大量南遷)時,卞壸帶著家人來到江東。此時,司馬睿坐鎮(zhèn)建鄴(今江蘇南京),廣納賢才,撐起半壁江山。鑒于卞氏家族的聲望,司馬睿召卞壸為從事中郎,掌管選舉官吏之事。卞壸不辱使命,勤于政務,秉公辦事,深得同僚欽佩。
卞壸后來擔任御史中丞,督察百官,整頓綱紀。他以社稷為重,不顧個人進退安危,剛正不阿、不畏豪強,權貴們聽聞卞壸之名無不望風退避。有一次,王導稱疾不上朝,卻被人發(fā)現(xiàn)私下為離京的官員送行。卞壸得知,劾奏王導“虧法從私,無大臣之節(jié)”;御史中丞鐘雅玩忽職守,沒有將其繩之以法,也應一起被免官?,樼鹜跏显跂|晉聲勢顯赫,王導更是功高權重、位極人臣,但卞壸恪守法度,不以私廢公,敢于諷諫直言,顯示出無畏強權的氣節(jié)風骨。
在其擔任御史中丞期間,還有一件事讓人印象深刻。當時朝廷想征召樂謨擔任郡中正(當時選官采用九品中正制,中正乃品評士族等第之官),征召庾怡為廷尉評(掌品評量刑之輕重),但兩人均以父命為托詞,不肯上任。卞壸認為正值國家用人之際,士大夫更要有“身非己有”的獻身精神,不避責任,慨然擔當,作出表率。他建議今后不要再讓這樣假借父命拒絕赴任的奏疏上達朝廷,并形成制度。卞壸的觀點得到了朝堂上下的一致贊同。樂謨、庾怡迫不得已,只好上任。
指斥時弊 ?匡風正俗
后來,朝廷拜卞壸為右將軍,加給事中、尚書令。卞壸以匡風正俗為己任,勤于吏事,夙夜在公。當時士族名流崇尚清談玄學,“以放任為達”,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無所作為。卞壸十分痛恨這種敗壞社會風氣的消極人生觀,不肯隨波逐流。貴族子弟多以放浪形骸、清談不倦的王澄、謝鯤等人為榜樣,而卞壸卻在朝堂上聲色俱厲地指斥兩人“悖禮傷教,罪莫斯甚”,此言大有見地,令“聞者莫不折節(jié)”。
有同僚嘲笑他:“卿恒無閑泰,常如含瓦石,不亦勞乎?”意思是,你整天為國事焦慮忙碌,臉上很少出現(xiàn)閑適的神情,好像嘴里總是含著瓦礫,一副嚴肅刻板、不講人情的樣子,難道不覺得這樣做人很辛苦嗎?卞壸回答道:“諸君以道德恢弘,風流相尚,執(zhí)鄙吝者,非壸而誰!”由此可見卞壸堅守原則,不做老好人也不怕得罪人,為國事任勞任怨的博大胸懷。卞壸學識淵博,先后兩次被選做太子的老師,也都是申明忠貞大義,竭盡輔導之責。
東晉時期社會動蕩,國力貧弱,民不聊生。卞壸身體力行倡導廉潔儉素。他位居高官,卻沒有一座像樣的府邸;災荒之年,僅以稀粥果腹。他清廉無私,囊中羞澀,居然沒有財力為兒女們舉辦婚禮?;实勐犅勚?,特賜卞家五十萬錢作為獎賞,卞壸以無功不受祿為由堅辭不受。他諄諄教導兒子們要堅守孔孟之道,以氣節(jié)立身,崇德重禮,躬行忠孝之事。
臨危受命 ?死戰(zhàn)到底
東晉咸和二年(327年),中書令庾亮認為冠軍將軍、歷陽內(nèi)史蘇峻手握精兵,屯駐歷陽,“狼子野心,終必為亂”。因此,他建議朝廷征召蘇峻任大司農(nóng),借機釋其兵權。群臣不敢也無力阻止庾亮的想法。而卞壸獨抒己見,認為不能操之過急,急則容易生變。他對庾亮說:“峻擁強兵,多藏無賴,且逼近京邑,路不終朝,一旦有變,易為蹉跌。宜深思遠慮,恐未可倉卒?!扁琢敛宦?,結果蘇峻起兵叛亂。
大敵當前,人心慌亂,朝廷任命卞壸為尚書令、右將軍、領右衛(wèi)將軍,率軍防御,后又任命他都督大桁(大桁為秦淮河上朱雀橋)東諸軍事。卞壸明知敵強我弱,一去難以復返,卻慨然領命,率軍與敵大戰(zhàn)于西陵,被擊敗,后雙方又激戰(zhàn)于青溪渡口。戰(zhàn)事激烈之際,叛軍放起大火,聲勢逼人,卞壸所領軍隊大敗。當時卞壸背創(chuàng)未合,但胸懷報國之心,身先士卒,沖鋒陷陣,血戰(zhàn)至死,終年48歲。
卞壸的大兒子卞眕、二兒子卞盱追隨父親上陣殺敵,眼看父親壯烈殉國,懷著舍生取義的信念,相隨殺入敵軍,亦力戰(zhàn)而死。父子三人同時為國捐軀,卞壸夫人裴氏強忍錐心之痛,手撫兩個兒子的尸身哭道:“父為忠臣,汝為孝子,夫何恨乎!”
義聲忠魂 ?千載流芳
卞壸父子忠心報國的事跡感人至深,后世皆以之為楷模。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時任江寧知府葉清臣為紀念卞氏父子,取“父為忠臣、子為孝子”之意,將南唐所建的“忠貞亭”改為“忠孝祠”,并題寫了卞壸墓碣。
五十年后的元祐八年(1093年),時任江寧知府曾肇又將忠孝祠擴建為“忠孝堂”,春秋二季以禮祭祀。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時任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的葉夢得在忠孝亭原址南面建廟,置卞壸及二子畫像,宋高宗趙構賜“忠烈”廟額,自此稱“忠烈廟”。
明成祖朱棣有詩贊:“父將一死報君恩,二子臨戎忍自存??断嚯S同日盡,千古忠孝表清門。”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朝廷與卞氏后人共同出資重修卞公廟。外門石額刻字“晉忠烈卞公廟”,儀門上額曰“忠烈之廟”。門內(nèi)立“御賜全節(jié)坊”,兩側石柱刻對聯(lián)“千秋節(jié)義聲尤赫,一覺忠魂夢亦甘”。
清雍正五年(1727年),文學巨匠吳敬梓登金陵冶山,拜謁卞公祠墓,填詞一首《滿江紅·冶山卞忠貞公廟》:“子孝臣忠垂竹帛,功名如許。想當日,直言正色,褰裳衛(wèi)主。北府軍兵遺恨在,南朝君相清談誤。便全家碧血染雕戈,青溪路。國運改,荒墳墓;王者作,新祠宇。看衣冠劍佩,精靈呵護。獨嘆謝鯤稱放達,堪羞王導虛名譽。悵千秋,灑淚冶城邊,聽春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