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航?
摘要:漢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無論在理論、應用,還是教學方法都值得研究。習得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它井井有條,展露出一定程度的系統(tǒng)性。本篇從語音、詞匯、句式三個角度分析探討第二語言習得,旨在發(fā)現(xiàn)習得的過程、條件與規(guī)律,考慮到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同時,最終有利于我們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特征,反過來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起到啟發(fā)和補充完善作用。
關鍵詞:漢語;第二語言習得;語音;詞匯;句式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至今只有短短四十余年的歷史,是一塊新開墾的“處女地”。習得過程側(cè)重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探討語言習得,而語音、詞匯、句式的習得方式又種類繁多,綜合起來分析,有助于了解第二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進而揭開第二語言習得之謎。
一、語音
語音習得是第二語言(以下簡稱二語)習得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文擬對近20年來我國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一次文獻梳理,從研究的數(shù)量趨勢以及所涉及的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等幾個方面回顧和總結(jié)這一領域的研究情況,分析現(xiàn)存的問題與不足,并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首先以“漢語語音習得”為主題詞,對我國全文電子期刊進行檢索。檢索的時間范圍是2000年一2019年,期刊范圍是大咖級別的漢語界雜志包含有:①《語言教學與研究》、②《世界漢語教學》、③《漢語學習》、④《語言文字應用》。檢索的結(jié)果是令人震驚的,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jié)論,在漢語言研究這一領域,漢語語音習得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關漢語作為二語語音習得的研究在數(shù)量上較之詞匯、句法和漢字習得的研究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我認為要改變二語語音習得的現(xiàn)狀,應做的研究方面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加強對影響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學生自身因素的研究。在外在因素和內(nèi)在因素的對比中,很難說哪個影響更大,其實影響學習者語音能力發(fā)展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內(nèi)部因素有許多,其中既包含母語背景的負遷移,也包括學習者個人的生理心理因素。
第二,加強漢語語音和漢語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相關關系研究。發(fā)音作為口語表達的載體,與其他語言知識技能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更好的看出語音習得的優(yōu)勢和不足。
第三,加強基于語料庫的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口語語料進行了語料的轉(zhuǎn)寫和實驗語音分析,加大調(diào)查樣本數(shù)的廣度與深度,通過這種方式再進行二次分析,可以得出更加具有說服力的結(jié)論。
第四,加強二語語音習得相關理論的引介和構建。理論的深度與廣度決定著二語語音習得研究實踐的深度與廣度。當前,國內(nèi)有些研究開始借鑒“特征幾何理論”、“平行分布加工理論”、“概率優(yōu)選論”、“連接論”、“感知圖”、“調(diào)核約束理論”、“功能音系學理論”等理論來探討二語語音習得中的一些問題,但這方面的研究還十分有限,將來應加大對二語語音習得有關基礎理論的研究,以促進二語語音習得研究的深人開展。
第五,加強多學科視角的漢語作為二語語音習得的研究。比如,可以引進社會語言學的理論,來分析外國學生的性別差異對漢語語音習得的影響,也可以引進語用學的理論來對外國學生習得漢語語音的能力及其與語用能力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二、詞匯
從八十年代末開始的漢語第二語言詞匯習得與其他語種詞匯相比開展得更晚一些。與語法、語音、漢字作為二語習得的研究相比,詞匯習得研究僅僅只是比語音研究多了一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希望學生局限于學一些守株待兔式的知識或簡單的語言技能。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論感,應該成為應用語言學教師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語感,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問題,正向強化口語和交際能力。而培養(yǎng)論感,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高語言理論支撐,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探究語言規(guī)律的能力。
我認為詞匯習得最為關鍵的一點,涉及到理解和認知,也就涉及到了文化背景的沖突和碰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思維圖式。
那么到底什么是圖式呢?舉個例子,從支付手段來說,當今中國近些年從刷信用卡支付到新興的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電子支付手段層出不窮,而年輕受眾群體也大多能接受和適應,所以一提到支付手段,現(xiàn)在的年輕人第一反應是電子支付,而看中國七八十年代的人,想到支付便想到糧票、布票等,這便是文化背景以及時代價值觀不同導致的圖式不同,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圖式不同,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圖式不盡相同,圖式不同便很大程度上影響對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對語言習得的影響很大。
總體來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發(fā)展過程研究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我們沒有看到很多這方面的文獻。詞匯習得的發(fā)展過程研究本來應該是詞匯習得研究的重頭戲,但由于操作困難,所涉及的因素太多,目前還很少有學者做這方面的研究。但領先之處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詞匯量考核等級的確立,我國的HSK(漢語水平考試)包括HSK動態(tài)詞匯語料庫都已經(jīng)早早的走上了國際舞臺。
三、句式習得
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研究一直分為兩個大的板塊在發(fā)展,即現(xiàn)代漢語本體和第二語言習得。二十世紀初時偏向從語法結(jié)構的角度以及語用角度進行分類,在此后的一些語言學著作里,也偶爾見到一些關于句式的討論,但是,由于此時“句式”這個語法概念尚未明晰地被提出來,因此句式習得也還沒有受到語法學界的普遍關注和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語言學研究者們逐漸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漢語句式這個問題。
那么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句式”和“句型”到底是不是相同的概念呢?
有的語法著作對此持肯定的態(tài)度。常見的看法是“把”字句、“被”字句等都被認定為句式,并認為“只要結(jié)構上有特點,在說明結(jié)構規(guī)律時有必要,為了便于稱謂,我們就可以定個句型名稱。”而呂叔湘先生說過一句話:“句子本身就能決定它是陳述句還是疑問句或是其它句式”,這里的句式又是從語用的角度來談的。將陳述句、疑問句、謂語句、雙賓句、存在句等都歸為句式。由此可見呂先生認為不管是從語法角度、語義角度還是語用角度劃分,都可認定為句式。不同的觀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甚至還有一些學者將關于二者的區(qū)別的研究擴大到具體的句式習得范圍上。
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第二語言習得”這個術語及其主要理論逐漸被對外漢語教學界廣泛地介紹并被大家所熟悉,于是,以“……習得研究”的論文慢慢多了起來,逐漸取代了以“……偏誤分析”為篇名的研究成果的主體地位。
當今,現(xiàn)代漢語教學句式的研究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研究某幾個國家留學生的某些偏誤上了,而是擴展到范圍更為廣闊的句式習得研究方面。國內(nèi)的第二語言習得漢語句式研究也在經(jīng)歷了句式偏誤分析這一高潮之后,進入到另一個高潮,即漢語句式的習得順序與發(fā)展過程研究。
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習得研究范圍相對較廣,不再僅僅局限于考察留學生的句式習得順序而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青睞。句式的偏誤分析、句式的習得順序、不同階段留學生習得同一句式的特點、不同國別留學生習得同一句式的相同和不同點,同一句式在留學生不同習得階段的分布情況、留學生對某一句式的替代形式等都值得做為習得研究的分析對象。
但我認為在漢語句式的習得順序上,現(xiàn)存的分類做法是正確無誤的,我們應從本體研究和第二語言習得兩個角度來分析。因為首先無論教的有多好,要確保教的是對的正確的知識,所以不應拋開本體。其次,第二語言習得角度的現(xiàn)代漢語句式研究的范圍相對于本體角度來說更為狹窄,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本體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句式研究起到促進作用。本體部分對現(xiàn)代漢語句式涵義和句式數(shù)量的確定,能夠擴展現(xiàn)代漢語句式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視野,使得更多的句式被納入到研究的范圍,而不僅僅局限于少數(shù)特殊句式。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命名、描寫方式的明晰也能夠使得從第二語言習得的角度對句式進行考察時,句式與句式之間的界線更加清晰,考察的結(jié)果更加科學,結(jié)論更加精確。第二語言習得方面的現(xiàn)代漢語句式研究雖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但考察的句式范圍過于狹窄,不夠全面,絕大多數(shù)為常用的現(xiàn)代漢語特殊句式,而對于句式方面的考察,如現(xiàn)代漢語復句甚至為空白。因此我認為句式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留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所呈現(xiàn)的特點也應該是研究的重點。
四、小結(jié)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對我們有重大的意義。首先,漢語的母語者是我們,所以這種漢語習得的規(guī)律性研究我們責無旁貸;其次,我國并沒有像西方語言學界那樣對自身的語言提出諸多假說和理論基礎,更不能直接引用那些以西方語言為基礎的假說,因為這些假說是否適合漢語還有待商榷,需要通過漢語習得的相關研究來進一步驗證。在驗證的同時,檢驗并發(fā)展西方的有關理論和假說,真正切實的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在我國的二語習得研究中屬于一個有待繼續(xù)開發(fā)的領域。無論是研究的理論基礎、內(nèi)容與范圍,還是研究的方法與手段,都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我們期待在未來幾年,有越來越多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出現(xiàn),揭開人類語言學習內(nèi)部機制的神秘面紗。
參考文獻:
[1]施家煒.外國留學生22類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習得順序研究[M].世界漢語教學,1998(04).
[2]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篇章偏誤分析[M].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羅少茜.“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及教學研究”專欄引言(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8,41(03):261-263.
[5]陳瀟.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詞匯搭配偏誤研究——以法國漢語學習者為例[J].海外華文教育,2018(04):61-73.
[6]張文鹿.漢語(第一語言)和英語(第二語言)對日語(第三語言)習得的遷移研究[D].西華大學,2018.
[7]張睿思.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差比句的偏誤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9(05):152-155.
[8]洪文梅,劉淑紅,陳麗霞.柯林·貝克模式在甘南藏族幼兒漢語語言活動的應用[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6):15-20.
[9]魏亞萍,張曉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個體差異研究綜述(2010—2017)[J].文教資料,2018(23):32-34.
[10]張慧慧.情感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為例[J].焦作大學學報,2017,31(04):99-102.
[11]王亞瓊,馮麗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語料的基本單位及其在漢語中的切分方法——以T單位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7,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