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遵華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在臨床消化內科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一種常見的疾病類型,指的是胃黏膜表面因反復受到損害,從而使得黏膜固有腺體萎縮,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飽脹、惡心嘔吐、胃納減退以及食欲不振等,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臨床以往在治療此類患者時,通常采取西藥對癥治療的方法,雖然能夠有所化解患者的病情,但是長期服用,會導致不小的副作用,治療效果有限[1]。為積極促進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生理機能的恢復,將萎縮及腸化進行逆轉,有效延緩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有學者提出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案[2]?;诖耍疚囊晕以?4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例,就其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法進行治療的效果展開觀察。
此次試驗對象為我院2017年6月~2018年8月84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按入院順序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42例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20~68歲,平均(40.1±3.6)歲;病程1~13年,平均(6.8±0.7)年。觀察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1~67歲,平均(40.3±3.9)歲;病程1~12年,平均(6.7±0.8)年。經臨床胃鏡等檢查,兩組患者均被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同時排除存在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精神異常等患者?;举Y料對比,兩組差異不大,有比較的價值。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口服莫沙必利,每次5 mg,每日三次;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 mg,每日兩次;同時口服蘭索拉唑,每次15 mg,每日兩次。
對于觀察組患者,則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法進行治療,西藥治療與對照組相同,中藥則采取益胃化瘀湯,方劑成分包括太子參20 g,刺猬皮與枳實各15 g,徐長卿與石斛各12 g,半夏、佛手、沒藥及麥冬各10 g,黃連6 g,砂仁5 g。對于伴發(fā)氣滯噯氣癥狀的患者,加柿蒂15 g,蘇梗與旋復花各10 g,沉香3 g;對于脘腹脹滿患者,加枳殼20 g,炒萊菔子15 g,檳榔與蘇梗各10 g;對于腹脹排便不暢患者,加檳榔10 g,厚樸8 g;對于惡心嘔吐患者,澤佳藿香與蘇梗各10 g。上述藥材加水煎至500 mL,在早晚飯前分兩次溫服,每次用藥1劑。所有患者均連續(xù)接受為期兩個月的藥物治療。
統(tǒng)計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包括貧血、胃潰瘍、腹瀉等)發(fā)生情況。其中,患者的療效判定標準如下。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均全部消失,胃黏膜活性檢查結果呈陰性;
有效:癥狀得到緩解,胃黏膜活性檢查結果呈隱性或陽性;
無效:癥狀未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的情況。
本實驗中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對于采集到的計量數(shù)據(jù),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的方式來表示,當P<0.05時,證明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
觀察組42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無效的人數(shù)分別有29例、12例、1例,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6%(41/42);對照組42例中,顯效、有效、無效的人數(shù)分別有21例、13例、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1.0%(34/42),兩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經統(tǒng)計,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2.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0%,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n(%)]
慢性萎縮性胃炎為臨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胃黏膜萎縮變薄,腺體減少為特征,病情反復發(fā)作,臨床特征及體征缺乏特異性,僅表現(xiàn)為上腹飽脹、惡心嘔吐、胃納減退等,需通過臨床胃鏡以及病例活檢等檢查才能進行確診。該病有著較為復雜的發(fā)病原因,主要由Hp(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及長期煙酒刺激、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反流等因素引起[3]。當前,臨床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時,主要采取抗Hp感染、抑酸護胃以及增強胃動力等西藥對癥治療,其中,莫沙必利為臨床常用的一種增強胃動力藥,可增強患者的胃腸道動力,達到促胃排空的效果;克拉霉素屬于一種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對Hp感染可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作為質子泵抑制劑的蘭索拉唑,對胃酸分泌可起到阻止效果,從而減少胃黏膜受到的侵蝕。但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在接受上述西藥治療時,需長期用藥,這就會增加其藥物依賴性,而且還會引起不小的副作用,治療后也容易復發(fā)[4]。
在中醫(yī)學領域,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痞、胃痛等范疇,主要由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調,使得脾胃受損,運化失常,導致脾胃氣機逆亂,失降失和,脾失健運而引起[5]。在對此類患者展開中醫(yī)治療時,通常根據(jù)其證型(肝胃不和、濕熱內阻、脾胃虛弱、肝脾不調、氣滯血癖、痰濁中阻等),分別采用相應的治療原則(疏肝和胃、清熱化濕、溫中益氣健脾、舒肝理脾、活血化癖、化痰祛濕等)。本實驗采用的益胃化瘀湯中,太子參可起到益氣生津,健脾補益的效果;沒藥與佛手可行氣疏肝,止痛活血;石斛甘涼滋潤,可發(fā)揮出養(yǎng)胃生津的功效;麥冬能夠益胃養(yǎng)陰,清心除煩;刺猬皮能夠止痛化瘀,制酸制酸,徐長卿則能進一步加強止痛的效果;黃連則具有化濕清熱的作用,可有效殺滅Hp。諸藥合用,可起到養(yǎng)胃滋陰,益氣健脾,行氣散瘀、止痛的作用。本實驗結果顯示,接受中醫(yī)藥聯(lián)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優(yōu)于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了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的價值與優(yōu)勢。
綜上所述,通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展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療效相比于單純西藥治療更為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