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芳,葛美慧,劉 野,張文香
(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34)
步行是一種對人體的運動功能、平衡力、負重能力有一定要求的多關節(jié)和肌肉群的運動[1]。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平衡力大多不正常,轉移重心的能力不足。很多腦卒中偏癱患者經過常規(guī)復健訓練,平衡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還不能完美協調。此研究通過采用多體位智能康復訓練機器人進行治療,調查其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情況的影響。
選取2018年5月~2018年11月在本院的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兩組(100例的對照組和100例的實驗組)。準入標準:年齡31~60歲、多次發(fā)病、接收指令正常;單側下肢偏癱;只有一側基底核區(qū)為梗死部位。排除標準:有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者肢體障礙的患者;不積極配合實驗的患者;接受和執(zhí)行能力有嚴重障礙的患者;心臟功能嚴重衰竭的患者[2]。
兩組都采取正??祻陀柧?,對對照組患者采取10周的常規(guī)康復療法(每周4次)。實驗組患者以多體位智能康復訓練機器人為主要訓練方式,為期10周,每周4次,并同時采取常規(guī)康復治療。
1.2.1 常規(guī)康復療法
包括運用Rood技術、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PNF技術等,進行膝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等的運動誘發(fā)、控制訓練;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的訓練,根據相應時間進行訓練。
1.2.2 多體位智能康復訓練機器人訓練法
利用多體位智能康復訓練機器人訓練患者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并輔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法的運動訓練。準備工作[3]:按照患者的腿部彎曲情況對減重進行必要調整,初值大約為患者體重的59%;引導力的初值大約為25%,對患者的走步狀態(tài)的影響較為顯著。
對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觀察與分析,比如走路狀態(tài)、踝關節(jié)的活動情況、足部的穩(wěn)定性和步速、步頻等,還有站立支撐、重心轉移等肢體運動方式,并對其進行標準評分。
對相關數據通過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并采用t檢驗。
在治療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患者各方面的能力及評分均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治療后,患者的平衡能力、踝關節(jié)的活動情況、足部的穩(wěn)定性和步速、步頻、走路狀態(tài)都有一定的提高,且實驗組患者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s)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s)
組別 例數 平均年齡 性別(例) 偏癱位置(例) 基底核區(qū) 神經功能分數男女左右左右對照組 100 50.6±9.5 56 44 49 51 59 41 11.25±0.86實驗組 100 52.7±8.2 38 62 45 55 60 40 12.75±0.76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和平衡能力發(fā)生障礙,肢體功能受到破壞,造成行動障礙。本研究通過多體位智能康復訓練機器人進行治療,并以常規(guī)康復治療為輔助,其本身具有一定優(yōu)勢:患者在早期患病狀態(tài)下能以接近正常步態(tài)訓練,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減重,使患者的運動方式和肢體趨于穩(wěn)定,從而使相應的肢體功能、運動參數等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大促進了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恢復率。
因此,在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中,多體位智能康復訓練機器人的應用應被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