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欣
(太原學院 外語系,太原 030012)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實力的提升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不僅僅只局限于語言能力層面,而是更多注重專業(yè)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使用外語解決問題的能力等。2000年版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人才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掌握與畢業(yè)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注重培養(yǎng)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1]2004年下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到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進行有效的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2]由此可見,社會對外語專業(yè)大學生所提出的要求從過去的強調輸入轉向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在英語的四大基本能力中,聽、讀能力為輸入,而說、寫能力為輸出。而大多數(shù)高校對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關注度要遠大于口語能力。另外,學生對口語課程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偏見”,認為其重要程度遠小于通過各類等級考試。因此,大多數(shù)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但是口語能力卻相對不足,這與社會需求顯然有些脫節(jié)。
教育者已經認識到以上問題并開始對此現(xiàn)象進行改進,近年來針對如何提升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涌現(xiàn)出不少研究成果,但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教學法,如詞塊法、交際法、產出導向法等,另一方面主要關注輔助工具,如計算機、手機軟件等。其中大多數(shù)研究主要針對口語能力本身,對于學習者語言能力相關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和信息調取整合能力關注不夠。因此本研究將公共演講知識引入口語教學,通過教學實驗來研究其對口語能力及與口語能力密切相關的思維能力、知識儲備和信息組織能力的影響,以期全面有效提升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在未來就業(yè)與發(fā)展中助其一臂之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二語習得領域開始對語言輸出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進行研究。其中Swain的可理解輸出假設(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闡明了盡管可理解性輸入能對語言理解內化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充要條件。相對的,可理解性輸出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輸出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對輸出的語言進行理解,關注其準確性和流利性,迫使學習者對輸出語言不斷進行思考和修正,逐漸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衫斫廨敵鲇腥齻€功能,即1.注意/觸發(fā)功能:這是指二語習得者在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中會注意到自己不清楚或部分清楚的語言知識,從而對其進行有意識輸入和鞏固,完善語言體系的認知過程。2.假設驗證功能:二語習得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對目的語進行假設并驗證修改假設的過程。語言輸出給學習者提供了驗證自己在學習中對目的語的語言結構和語言形式進行假設的機會,使得學習者通過輸出了解自己學到的二語知識是否正確,從而進行修正,進一步提高語言能力。3.元語言功能:元語言指學習者有關語言知識的總合。是二語學習者在語言交際中對語言形式進行協(xié)商。[3]當學習者進行目的語的語言輸出時,輸出即起著元語言的作用,由以上三個功能可以看出,語言輸出可以促進學習者發(fā)現(xiàn)并注意到其在目的語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正改進,然后再進行修正后的輸出。這樣會使得學習者的二語能力不斷進步。
建構主義(Constructive Theory )強調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事物的理解卻取決于個人。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經歷不同,對待同一事物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學習過程對于學習者來說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該是主動地對知識進行自我構建的過程。學習者依托于自己的原有知識,對新知識進行篩選、加工、重組、處理,然后生成具有鮮明個性的知識體系。因此,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不能忽視學習者的原有知識,從外部簡單強硬地進行“灌輸”式教學,而是應該將學習者的原有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給學生提供足量信息,引導學習者對知識進行自我選擇和重組,在交流、質疑、答疑、修正的過程中完成知識體系的完善。
公共演講指名人或者有特殊經歷的人,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tài)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fā)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對于二語習得者來說,將目的語與演講結合,即形成目的語演講。多數(shù)高校學生相對來說更加關注英語演講。英語演講雖然也是通過聲音傳播的一種口頭交流的語言形式,但是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質,與英語口語還是有一定差異。具體見下表:
表1 演講的特點
表2 英語口語與英語演講的對比[4]
由上表可以看出,盡管英語口語和英語演講都以口頭表達為基礎,但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英語口語教學更加偏重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一般為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話題,如家庭、旅行等。這類話題生活氣息濃厚,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學生在課上可以針對這些相對熟悉的話題進行練習和表達。但是相對生活化的特點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由于不強求話題深度和復雜程度,目的性和引導性也相對較弱,學生在進行口語練習時往往為了追求流利度和準確性而采用相對簡單的語法和句型結構,甚至很多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大學口語課中仍然使用初中水平的句型,表達的邏輯性較差,出現(xiàn)“重量輕質”的情況。然而很多學生在畢業(yè)后會從事倚重于口語交際的交流型職業(yè),如銷售、教師、記者、管理等。這些職業(yè)都需要學生擁有針對公眾進行有深度、有邏輯、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的交流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通過英語演講來進行針對性地培養(yǎng)。因此,將英語演講的內容有意識地滲透到英語口語課程中,將會對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有較大幫助。
第一,英語演講對英語口語能力的影響
正如表2所示,英語口語課程偏向生活化場景,目的性、引導性不強,對內容深度和復雜程度沒有嚴格要求。因此,此類話題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親近感,將實際生活與英語口語相結合,逐漸形成實用性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除此之外,在口語課中滲透一些英語演講方面的訓練,要求學生在準備演講稿的過程中字斟句酌,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反復思考、推敲、組織、改進演講內容,使其更加邏輯清晰、系統(tǒng)條理、目的明確、準確適切、朗朗上口。然后在進行演講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其盡量避免普通口語表達時的雜亂性和隨意性,做到以聽眾為導向,有針對性和感染性地完成演講者期望達到的目的。另外,學習者在聽完演講者的表演之后可以交換意見,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快速提升口語能力的目的。因此,如果能將普通口語課程與英語演講相結合,使學生既能在生活化場景中進行隨性交流,又能在公共場合進行嚴謹表達,將會大大提升口語課程的實際效能。
第二,英語演講對思維能力的影響
英語口語的相對隨意性決定了口語交流中的大多數(shù)語言只要表達清楚意思就好。因此許多學生在口語練習中習慣性地運用最熟悉的思維模式,甚至用到的對話形式仍停留在初中水平,這對其思維能力有很大限制,也會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缺失。而在口語課程中滲透英語演講內容,通過每節(jié)課樹立不同主題,引導學生對話題進行獨立思考,對各種信息進行獨立判斷,從中找出有新意的觀點并融合自己的意見,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邏輯性強的演講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重點從完成老師作業(yè)、獲取較高分數(shù)轉移至尋求事實真相、發(fā)現(xiàn)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上,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辯證思維的能力。
第三,英語演講對知識儲備的影響
教育部公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征求意見稿)中提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睆闹锌梢钥闯?,中國社會是站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對當代大學生提出要求。以往的應試的、脫離實際的教育已經不適應當代大學生教育。為應付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需要從大學一年級起就開始探求可能與未來職業(yè)相關的各種知識技能。而大多數(shù)學生有可能從事的職業(yè)或多或少都會需要良好的溝通技能。因此,當英語不作為學習目的,而成為一種表達的載體或工具時,學生對相關話題背景知識的掌握和存儲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學生可以在英語演講學習中接觸多樣化的話題,了解最新的資訊,通過查找信息、公開演講、討論辯論等方式將邏輯化的信息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為今后就業(yè)做好準備。
公眾演講課在國外很多大學已經成為必修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公開講話的能力。而在我國,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一部分大學將其設為選修課,另外有很多學校沒有專門安排公眾演講課,只設置了口語課程??紤]到不同學校的差異性,筆者認為在英語口語課程中滲透英語演講的相關內容既可以兼顧口語課程的生活化、靈活性的特點,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嚴謹表達能力。為驗證以上假設,筆者自2018年9月起,針對太原學院英語專業(yè)兩個班級(一個定為實驗班,一個為對照班)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教學實踐。在此次研究中,口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為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應用能力(TEP Oral)口語教程》。本教材題材新穎、內容充實,學生可以同時使用紙質教材和手機平臺進行學習。實驗班和對照班都由同一名教師進行相同內容、相同課時的口語課程教學。而實驗班在口語課程之外由教師額外滲透英語演講內容。英語演講內容來自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系列教材(修訂版):口語教程(3)》的前九個單元。其內容既有演講知識技巧介紹,又有演講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踐。
就實踐過程而言,教師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的形式,在課前利用手機教學平臺,上傳學習內容及相關視頻及課件。教學內容以口語課程為主,另外針對實驗班提出一到兩個與英語演講內容相關的話題或名人演講視頻,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整理、消化和質疑,對于不熟悉內容可以反復觀看學習并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進行話題準備。在課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口語問題進行集中解決,讓學生展示準備好的口語練習,給予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對于實驗班,教師在完成口語教學內容后還會進行英語演講內容的講解和討論,如演講內容的準備過程,思維導圖的準備方法,演講的肢體語言運用,名人演講中的優(yōu)缺點等。然后要求學生就課前所給出的演講話題進行整理,然后進行演講內容的展示并給予評價反饋。課后要求每一個學生準備一篇演講,內容自定,在下一節(jié)課前進行全面展示,然后全班進行討論。
就教學效果而言,本實驗采取了調查問卷、訪談和數(shù)據(jù)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進行結果分析。現(xiàn)將分析結果呈現(xiàn)如下:
1.定性分析
在學期初和期末時,筆者分別給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學生發(fā)放了英語口語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并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從學期初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兩班均有將近有70%的學生對口語課程興趣不高,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口語的學習。在學習策略方面尤其欠佳。只有將近13%的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口語的學習制定過計劃,并能夠提出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而在進行過混合式口語學習后,兩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對照班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近36%。而實驗班學生除進行口語課程學習之外,還進行了英語演講內容的滲透。通過對比,實驗班課堂參與度比學期初提高了53%,比學期末的對照班高出近17%。學生口語表達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提高了41%,有了較大的改善。
2.定量分析
本研究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在學期初和學期末進行了口語能力的前測和后測。就評分標準而言,本課題借鑒了前人研究成果,進行一些改進,制定了如下評分標準:
表3 前后測評分標準[6]
以上三組評分標準均按1、2、3、4、5五個分值進行測評。為保證學生成績的公平性,主考教師由任課教師以外的三名教師擔任,將其所給分數(shù)相加然后取其平均分,作為學生口語成績的最后得分。
為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筆者從對照班和實驗班分別隨機抽取30名學生進行對比。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之后,將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成績進行分項和總成績比對,結果如下:
表4 對照班、實驗班前后測成績對比(1表示對照班,2表示實驗班)組統(tǒng)計量
從p值來看,兩班在前測中無論是分項成績還是總成績都沒有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888,0.478,0.536,0.781,均大于0.05)。而在后測中可以看出兩班學生在分項成績1,2和總成績中都沒有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130,0.217,0.285,均大于0.05),可是在分項成績3,即靈活性和適切性中有顯著差異(p=0.035<0.05)。
從組統(tǒng)計量來看,在第一項分項成績(語言準確性和語言范圍)對比中,實驗班前測成績比對比班高出0.03分,而后測成績則高出0.27分。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可以看出仍有部分差異。這也證明演講技巧的滲透和公開演講訓練有利于學生注意到自身語音語調、詞匯語法、句型結構方面的準確程度和復雜程度。結合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在公開演講中更容易注意到自己與他人在語言方面的差距,所以更加注意自己在語言能力本身的提高。在第二項分項成績(話語長度和連貫性)對比中,實驗班前測成績比對照班低0.14,而在后測中低0.23,說明實驗班在口語交際中進行較長時間的語言連貫的發(fā)言能力較弱,訪談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于實驗班學生經過演講訓練后習慣于復雜性、邏輯性地思考問題,但語言能力不太能跟得上思維的步伐,出現(xiàn)語言停頓和詞不達意的次數(shù)明顯較多。而對照班傾向于使用較簡單的句式表達較熟悉的內容,因此語言長度和連貫性較好。在第三項分項成績(靈活性和適切性方面)對比中,實驗班的前測成績比對照班高0.10,在后測中卻高出0.37分,體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梢钥闯鰧W生在經過演講訓練后,體驗過更多的話題,進行過系統(tǒng)的思維訓練,適應過在眾人面前的演講,經歷過半即興和即興演講,這些都使得學生在拿到話題后更容易應付不同情境,根據(jù)不同場合選用適當語言。在總成績對比中,實驗班在前測中比對照班低0.14,而到后測時卻高出0.37,雖然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但可以看出變化也比較明顯。
由以上對前后測分項成績和總成績的分析可以看出,演講技巧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口語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和國際化趨勢的深入,英語口語已經成為中國大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之一。無論從自身發(fā)展還是國家振興的角度出發(fā),大學生都有責任提高自己的交際溝通能力。而在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的道路上,英語演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將口語質量和言語數(shù)量擺在同樣的高度上,幫助其改進思維過程,豐富知識儲備,從而促進個人綜合能力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