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通透而無礙,以至可以與孔子同頻共振,學(xué)生與老師無間,聽者與講者合一,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王語行:本名王峰,文學(xué)博士、重慶大學(xué)副教授。致力于國學(xué)教育與傳播,出版《吳芳吉年譜》《閑情與遐思》《絕妙好詩二百首》,整理注疏《孟子大義》《李延平集》,撰有《人如亂世》《花鏡兩相悅:中國文化散記》等作品。
李白有詩“古來圣賢皆寂寞”,用來說孔子,也合適。弟子三千,真正與他心意相通的又有幾個?孔子猶如一座山,門徒則是登山者,有的在山腳,有的到了山腰,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登臨峰頂,領(lǐng)略了無限的風(fēng)光。
顏回就是這極少數(shù)的人之一??鬃訉︻伝?,是對知己的愛惜與喜悅。他幾乎把最高級別的贊美都給了顏回,如 “三月不違仁”,要知道,孔子可不輕易推許別人為“仁者”,對顏回,他左一個“好學(xué)”,右一個“賢哉”,對這個弟子的愛重之情,可說是無以復(fù)加。
子貢、子路之于孔子,日常隨侍,朝夕相處,明若師生,實如父子。但是,親則親矣,對于孔子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始終不得其門而入。能進入內(nèi)心世界的,是知己,無論外在的關(guān)系是什么。
知己是靈魂的共舞者,是精神的同構(gòu)者,是高山流水的唱和者。有時候,我剛一說,你就明白了。甚至什么都不說,你也能領(lǐng)悟這靜默的意味。得遇知己的歡喜,是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
顏回猶如一面鏡子,鏡中所照出的,正是孔子某些幽微的側(cè)面??鬃淤濐伝?,毋寧是嘆顏回,嘆這世上竟有這么好的人,嘆這樣的人竟在我身邊,嘆這么好的人竟短命而死。
《論語》中,孔子對顏回有三嘆。
一嘆顏回超然物外?!耙缓勈常黄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個人啊,他家徒四壁,但卻安之若素,視為當(dāng)然。對于外物,他不在意,也不抱怨。他如此心平氣和,日日是好日,處處是佳境。這是求道者的心態(tài),他堪破了“有”的局限,而進入了“無”的遼闊??鬃由钪@一點的妙處,自言“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回的“不改其樂”與夫子之樂,是同一樂呀。
二嘆顏回好學(xué)?!耙娖溥M也,未見其止也”。這難道不是孔子對自己的期許嗎?他老人家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敝倚诺娜耍浑y找,像他這樣好學(xué)的人,不多見。幸好,還有一個顏回。
“好學(xué)”的目的,不是累積知識,而是認識自己;不是獲取功名,而是提純生命?!昂脤W(xué)”的動力來自對生命的好奇與謙遜,其根底是以空無之心,面對世界與人生。如果滿足于所得,生命的成長就停止了。顏回的好學(xué),近乎“無智亦無得”,他走到孔子面前,清清爽爽,干干凈凈,清空了自己。有時,與夫子言談終日,顏回并不感到疲倦,是因為他是聽之以心。他的內(nèi)心是寧靜的,如果內(nèi)心躁動不安,任憑站在面前的是誰,都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原來,“好學(xué)”是一種敞開的生命狀態(tài),隨時準備好自己,去面對未知。
三嘆顏回“不違如愚”“于吾言無所不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而不慍怒自然是君子的修養(yǎng),但也可見,人與人之間的相知多么難得。為師者,最怕對牛彈琴,而讓人歡喜的是,居然有一個顏回,一點就通,一觸即明??组T之中,聰明的學(xué)生不少,他們愛提問題,甚至愛質(zhì)疑老師,孔子不以為忤,總是耐心引導(dǎo),細細答疑。一問一答之中,有時學(xué)生還能啟發(fā)老師,而有教學(xué)相長的喜悅,如子夏問《詩經(jīng)》,就引發(fā)了孔子對“禮”的思考。
顏回呢?對孔子的話,照單全收,全盤接受,什么問題都不提,什么疑問都沒有(《論語》中僅有的一次是問“仁”,亦靜聽而已)。依今日的標準,顏回沒有自己的見解,更沒有批判性思維。難道是顏回想做討老師歡心的乖乖學(xué)生嗎?非也。這是因為他的心思高度寧靜,高度專注,孔子一說完,他就明白了。他通透而無礙,以至可以與孔子同頻共振,學(xué)生與老師無間,聽者與講者合一,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這才是最高明的學(xué)習(xí)能力。他是接收器,只負責(zé)接收。他是清澈的湖水,映出天光云影。他不判斷,不分別,當(dāng)下就已經(jīng)明白了,還要問什么?所以,孔子才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啊,他對我的話,無所不悅,朱熹對之很有心得,看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此言得之,所謂傳心,所謂心心相印,不正是如此嗎?
這樣的顏回,才做得了孔子的知己。在陳國絕糧的日子里,孔門師徒朝不保夕,疲倦不堪,只有孔子弦歌不絕,只有顏回湛然如水。子路懷疑夫子的學(xué)說“未仁”“未智”,所以當(dāng)權(quán)者不信不用。子貢也委婉地勸夫子不妨降格以求,不必那樣曲高和寡。惟有顏回,不氣餒,不茍且,他看出夫子其人的偉大、其學(xué)的不朽,說出一番擲地有聲的話:“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聽罷,欣然而笑,用半開玩笑的口吻,回應(yīng)道:“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p>
患難見知己。那次在陳國,孔子可謂狼狽至極,國君不用,仇敵陷害,衣食不繼,學(xué)生動搖,在此茫茫曠野,還有一個顏回懂他,這是多大的安慰!如此,我們才理解,顏回去世,孔子何以如此悲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
顏回一去,知己從此絕矣,焉能不哭,焉能不慟?顏回歿后,孔子哀慟之狀,前所未有,門人相勸節(jié)哀,孔子卻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是啊,不為這樣的人而哭,為什么人而哭呢?
在以后的歲月,孔子不斷提起、追憶、懷念顏回,這個短命而死的人,借由夫子的褒揚和嘆惜,成了孔門的“復(fù)圣”,——一個找到了生命本來面目的人。
自漢代起,顏回名列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獨以顏回配享,這或許是主持祭祀的人也了解“古來圣賢皆寂寞”的況味吧,于是,特意讓這師徒二人默坐一處,在萬古的長夜,以心傳心,就如當(dāng)年靈鷲山上,面對一枝花,釋迦與迦葉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