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清時期鶉譜流傳情況及所體現(xiàn)的生物學知識

2019-08-01 04:56:56
古今農業(yè) 2019年2期
關鍵詞:鵪鶉古人

冷 玥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190)

一、中國古代斗鶉活動概況

鵪鶉是與中國古人的生產、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一種鳥類,斗鶉也有久遠的歷史,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迄今仍少。就筆者所知,王風揚《宋人動物飼養(yǎng)與休閑活動》第四章“斗戲類動物與動物表演”即涉及斗鶉活動[1],杜斐的《兩宋閑人研究》[2]論及一些相關內容。王賽時有《古代的斗鵪鶉》[3]、黃健作過《明清時期斗鵪鶉風俗探析》[4]對這一時期的斗鶉活動有較詳細的論述。不過,已有的斗鶉研究,或者泛泛而談,或者僅從民俗角度反映社會狀況,而未就當時人們對鵪鶉的生物認識、斗鶉的馴養(yǎng)方法等進行分析。本文即以此為切入點,結合對現(xiàn)今存在的多版本鶉譜的比較研究和斗鶉活動的實地考察,探究明清時期人們對鵪鶉這一物種的生物知識了解情況與馴養(yǎng)水平。

鶉譜即記述中國古代斗鶉外貌、飼養(yǎng)、訓練等的專門譜錄。中國古代斗鶉活動興起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程石鄰《鵪鶉譜》載:“(鵪鶉)相斗之戲,不知起自何代,惟唐外史云,西涼廄者進鵪鶉于明皇,能隨金鼓節(jié)奏爭斗,故唐時宮中人咸養(yǎng)之?!盵5]今之斗鶉者追溯歷史也多引用此條史料。但此條論述既沒有其他敘述淵源的文章加以佐證,也缺少唐時的相關史料加以印證,難以判斷真?zhèn)?。但至遲到宋代,斗鶉活動已初具規(guī)模?!端问贰ね醢彩瘋鳌酚涊d:“有少年得斗鶉,其儕求之不與,恃與之昵輒持去,少年追殺之。”[6]梅堯臣詩作《斗鵪鶉孫曼叔邀作》有“爭雄在數(shù)粒,一敗勢莫擁。慚將縮袖間,懷負默而拱?!盵7]南宋羅愿《爾雅翼》有完整敘述:“至道年中,秋間京師(今開封市)鬻鶉者積于市,枚值二錢……鶉性雖淳,然特好斗,今人以平底綿囊養(yǎng)之懷袖間,樂觀其斗”[8],描繪的正是斗鶉的場景。可見當時不僅已經出現(xiàn)了斗鶉活動,而且已經有了承裝斗鶉的專用器具“平底綿囊”,是后代鵪鶉袋的雛形。南宋臺州縣志《赤城志·風土門》也記載:“鶉善斗,人以密網取之?!盵9]南宋《都城紀勝》也記載當時的“閑人”“又有專為棚頭,又謂之習閑,凡擎鷹、架鷂、調鵓鴿、養(yǎng)鵪鶉、斗雞、賭博、落生之類”[10]。

金元時期斗鶉活動也有所記錄,元代有曲牌名《斗鵪鶉》(《南村輟耕錄》卷27),明周王朱橚有《元宮詞》描寫元代宮中斗鵪鶉的景象:“金風苑樹日光晨,內侍鷹坊出入頻。遇著中秋時節(jié)近,剪絨花毯斗鵪鶉。”[11]《金史·列傳第一》中還記載了一則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的一位后妃昭媛通過“軟金鵪鶉袋”通私情的史事[12]。明清時期斗鶉活動更盛,自上而下、自北向南傳播,逐漸從偏觀賞性的活動發(fā)展成為賭博項目,并在清代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清會典則例》中就有“凡開賭場斗鵪鶉、斗雞、斗蟋蟀者,照開場賭博例治罪”(卷117)[13]的條例?,F(xiàn)今斗鶉活動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等北方地區(qū)鄉(xiāng)村,有些地區(qū)還保留了冬興節(jié)日斗鶉的習俗。由此可見,這是一種古人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

二、明清年間鶉譜流傳情況綜述

繼宋元時期斗鶉活動日漸興盛之后,明清時期不僅有進一步的發(fā)展,而且還出現(xiàn)反映具體內容的專著——鶉譜。現(xiàn)在可見最早的鶉譜可能是明代后期的。目前流傳較廣的有程石鄰《鵪鶉譜》[注]后有刻本稱“叱石翁著”、金文錦收入《四生譜》的《鵪鶉論》和浣花逸士的《鴳鶉譜全集》。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鵪鶉譜。已故畜牧史專家謝成俠《中國鵪鶉的考證及其展望》[14],以及張帆《〈陳[注]應作“程”。3應作“鄰”。石麟3〉與鵪鶉譜》[15]等對程、金的兩種鶉譜進行了簡單介紹,可惜都未對內容進行詳細論述及對比分析,也未論及其他鶉譜。

(一)張弘仁《鵪鶉譜》

張弘仁《鵪鶉譜》抄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序后署名“靈囿苑少監(jiān)張弘仁撰”[16],不著成書時間。但同藏于國家圖書館的《賈秋壑蟋蟀譜》書林奎章閣刻本正文前注明“明靈囿苑少監(jiān)張弘仁重校訂”[17]。可能即為此人,且兩譜錄性質相似,推測《鵪鶉譜》成書于明代后期,是目前可見的最早的斗鶉專著?!儿g鶉譜》序中載其成書緣由“無雙士千里駒余不得而見之,今得見禽之絕倫者乎,故備載物色兼畜馭之法以成一帙,后之觀者得其意焉。”[18]序后附朱筆繪制的兩幅相鶉圖,一為靜止狀態(tài),一為展翅欲飛狀態(tài),并標明身體各部位名稱,畫工精細。

(二)程石鄰《鵪鶉譜》

程石鄰《鵪鶉譜》是目前可見的有確切成書年代的較早的斗鶉專著,該書最早刊于1670年。其后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間(1697—1700)刊刻的《昭代叢書》卷37收錄了該書。其后,該書又有嘉慶年間漢卿氏的點校本,以及道光年間吳江沈楙惠世楷堂刻本。1915年,文明書局又重刊了《鵪鶉譜》。

昭代叢書收錄的程氏《鵪鶉譜》沒有刊刻年代。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藏的漢卿氏點校本稿本題名《鶉譜》分上下兩卷,首卷第一篇序后署“庚戍一陽月練水石鄰程子漫識于嘯云別業(yè)”[18],可知原書成書于康熙九年(1670年),第二篇序后署“嘉慶壬申蒲月漢卿氏校改于金城出納科中”[18],可知校改本抄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刻的《鵪鶉譜》(《昭代叢書·別集》收錄)正文前注明“張潮(山來)、張漸(進也)同輯,吳江沈楙惠(翠嶺)校,新安程石鄰(令章)著”[5]。

程石鄰在《序》中記述其成書緣由:“余偶于筆墨之余,閑搜秘笈,檢得此譜,由昔時抄自內府者。嗣訪諸家,間有藏留是編,率皆傳寫混訛,魯魚莫辨,復字句鄙俚,未足為法。茲因精為裁訂,廣為稽求,文以青黃,正其訛偽,俾好事者暇時翻閱?!盵5]可見,程石鄰已經見過前人寫的鶉譜,他的作品是在前人基礎上充實訂正而成。漢卿氏亦記其點校緣由,“余偶于殘籍堆中撿的《鵪鶉譜》一牒,細閱遍知為程子石鄰所著。原本抄自內府加以訪求裁定,凡名相調養(yǎng)各法無不備載,余復為點校用付剞劂?!盵18]

可以肯定的是沈楙惠的世楷堂在重刻《昭代叢書》,校程氏《鶉譜》時參考過漢卿氏的本子,漢卿氏本下署“漢卿氏又識”的一段文字“余言譜中所載,百法大備,然言有未盡而理或難窮。凡調養(yǎng)有寒暖之時,而爭斗有先后之節(jié),又在臨事推其轉變,當場相其權宜,且鵪間有上相而轉劣或無相而反優(yōu),此又格可常定而法難執(zhí)一者也。惟俟博物君子充夫法中之意,搜其格外之奇以補是譜所未及焉”[18],一字未改出現(xiàn)在沈氏刻本的文末。除此之外沈氏刻本中所載部分歌訣及注解與漢卿氏本略有不同,如“相法”中關于眼的歌訣,漢卿氏本為“眼要精神朗如椒(目珠明朗,各要分明,最忌混濁,紅上黃次,瞳子二點精神。),紅若珊瑚忌混淆。圓滿將軍靈秀巧,綠珠鬼眼且慢拋?!鄙蚴媳緸椤鞍伎糁橥焕嗜缃?,紅若珊瑚忌混淆。(目珠明朗,最忌混濁,紅上黃次,瞳子二點精神。)圓大將軍靈秀巧,(作將軍則宜圓大,靈秀只可作巧斗。)綠珠鬼眼莫全拋。(綠珠俗謂綠豆眼,諺云:十綠九不咬,肯咬即是寶。鬼眼其珠碧色,轉動不定,此二者俱不肯斗,斗則佳。)”可見沈氏本歌訣更加精確,注解也更加詳細豐富,應是其校時多方參考后的擇優(yōu)選擇。

(三)金文錦《鵪鶉論》

金文錦的《鵪鶉論》,與《促織經》、《黃頭志》、《畫眉解》各一卷合并入《四生譜》?!儿g鶉論》序末注明“康熙乙未仲秋”[19],可知作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康熙乙未丙申年間刊刻,后又多次重刊。有清音藏版、同文堂、文經堂、經綸堂多家刻本[20],另有道光十五年(1835)手抄本[21],作者姓名于書首或題“金文錦撰”、或題“金先生著”,或不著一字。國家圖書館另有一單冊《鵪鶉譜》刻本,序后附六幅斗鵪鶉圖,畫工粗糙?!独m(xù)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收入康熙乙未丙申間刻本,不著編者名氏。[22]序中記其成書緣由“余讀《葩經》,諸所載魚蟲鳥獸頗詳,每欲一一窮其情狀,而素性尤喜鵪鶉,爰廣輯舊聞,參以時論,匯成一編,以俟博物君子。供閑暇之清鑒,助寂寞之笑談?!盵19]

(四)張成綱《鵪鶉譜》

國家圖書館藏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張成綱手訂本殘本,題名《鵪鶉譜》首頁書“道光九年九月十有八日護國寺買乾隆五十九年八月初七日張成綱手訂”[23]。僅記載相法三十口訣與說明及養(yǎng)法,當為殘本。

(五)浣花逸士《鴳鶉譜全集》

浣花逸士《鴳鶉譜全集》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文末跋后署“道光五年……浣花逸士跋于和遜書屋”[24]。《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收入道光五年和遜堂刻本,正文旁另有大量批注。跋中述其緣由,“乙酉冬閑居無可排悶,檢點敗簏得鴳鶉譜一帙,論法甚善,而永未能精詳,因思世人之好此戲也久矣,往往得奇才而不能調馴,臨大敵而不能從容,是重可惜也。爰是不揣固陋參之臆見,稍加更訂,綱舉條目分析縷定以備參者,越旬日而告成?!鼻傲碛腥n保征遠亭氏的序,贊此譜“光怪陸離伐毛洗髓不惟用小甚細,而且格物入微,不惟知物理之深,而且悟世情之變。今而后,此譜一出鶉之髙下可以識矣。世之斗鶉者得其秘訣矣?!贝吮臼珍洀埡肴省儿g鶉譜》大部分內容,但在編撰順序上進行了一定改變,收錄張成綱《鵪鶉譜》三十歌訣,但未收錄歌訣說明,此外又補充更加詳細的養(yǎng)飼各法??梢哉f是在上述兩書基礎上加以充實、重新編排而成的一個作品。

圖1 鶉譜明清時期流傳情況示意圖

三、鶉譜中所體現(xiàn)的生物學知識

鶉譜是中國古人對鵪鶉認識與斗鶉飼養(yǎng)訓練方法的總結,其中體現(xiàn)出相當豐富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古人對自然、對動物的看法。流傳至今的鶉譜,雖然編排方式略有不同,但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關于斗鶉外貌的描述鑒定及軀體結構功能的認識;(2)鵪鶉的起源及自然習性;(3)斗鶉的飼養(yǎng)方法;(4)斗鶉的訓練方法;(5)比賽方法及注意事項;(6)斗鶉對陣的行為。其中鵪鶉外貌的描述鑒定、飼養(yǎng)方法與訓練方法占了絕大部分篇幅,顯示出鶉譜以實用為目的的特征。

(一)對鵪鶉軀體結構與功能的認識

張弘仁《鵪鶉譜》中繪制了兩幅精細的鵪鶉身體各部位說明圖,其所標出的各部位與各鶉譜所記載部位劃分相差無幾,顯示出古人對鵪鶉觀察的細致,以及對鵪鶉身體部位的劃分已經形成標準化模式。

圖2 張弘仁《鵪鶉譜》鵪鶉身體部位示意圖之一

不過,“毛為一身之主”的觀點在后期有所變化,浣花逸士《鴳鶉譜全集》認為鵪鶉的身體素質筋骨情況是比羽毛情況是更好的判斷標準,這也符合現(xiàn)代生物學觀點?!叭〗罟嵌蝗∶狻??!叭舴蚪罟莿僬?,無論長大與扁即小與圓亦屬可觀,即當首取?!冰囎V同時還注意到鵪鶉換羽的現(xiàn)象。鶉譜記載“若養(yǎng)有好鵪,已斗過時,豈肯放去,必作籠畜之”,對于這種籠養(yǎng)好鵪,鶉譜觀察到“其五六月間必然換毛,八九月間換毛已齊,十月間看其翅尖老羽俱滿”。此處記載的即是鵪鶉夏羽向冬羽的轉換現(xiàn)象。

除了羽毛外,鶉譜對于鵪鶉軀體其他部位的變化也有仔細的觀察,尤其注重個體差異性,這與西方的生物學、博物學著作較為關注物種間的差異形成對比。比如觀察到鵪鶉眼鏡虹膜顏色的變化、重瞳現(xiàn)象、六指現(xiàn)象等。

(二)對鵪鶉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的認識

對幼年、亞成鳥、成鳥的分辨是鳥類識別中的難點之一。鶉譜對幼鶉、成鶉的辨別也有所記載,并且認識到環(huán)境對鵪鶉的生長發(fā)育有重要影響。

漢卿氏《鵪鶉譜》根據(jù)《本草衍義》的相關記載認為:“卵生者,鶉卒也,三四月而生,是為羅鶉,及秋,毛托白堂,此系本年嫩鶉,多不耐咬。”“卵生者,鶉卒也”表明了鶉的繁殖方式為卵生,并且從卵里出來即為鶉的樣貌,故稱“鶉卒”即小鶉。“三四月而生”表明了鶉的繁殖時間,“羅”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稀疏有孔,表示此時鶉的毛為稀疏的雛絨羽,“及秋,毛托白堂”,“堂”通“膛”即鶉的腹部,多為白色,此時鵪鶉經過雛后換羽長出蓬松纖細的稚羽,托在膛下,即鶉譜所稱“狐貍毛”,是古人辨別亞成鳥與成鳥的關鍵標志之一。

浣花逸士《鴳鶉譜全集·四時捕鶉論》對不同季節(jié)捕捉的野鵪鶉有不同稱呼,“正二月捕薺花,三四月捕菜花,五六月捕麥查,七八月捕早秋,中秋后捕白唐雛,九月九白唐滿,此時毛羽完全筋骨強健,十二月捕雪花”。其中“薺花”“菜花”“麥查”“早秋”“雪花”為對應季節(jié)及其物候現(xiàn)象,“白唐雛”到“白唐滿”記錄了一個從稚羽到第一基本羽的換羽過程,此處記載為“唐”而非“堂”可能是記錄人通過他人口述同音致誤。

除腿毛外,鶉譜還通過鳴叫聲音、鼻色等對亞成鳥與成鳥加以區(qū)分?!谤g聲啾瞅若小雞鳴不已者”,“鵪鼻二點若麥皮色”皆為“嫩鵪”。

鶉譜注意到野生環(huán)境下的鵪鶉與家養(yǎng)環(huán)境下的鵪鶉具有明顯不同的身體素質?!吧g自網上得者易養(yǎng),自嘈籠中得者難養(yǎng)”。針對這一不同,鶉譜也記載了相應的補救措施,對于籠養(yǎng)鵪鶉“別置于空袋中餓三兩日”,“馴其野性,忘其熟狎,餓去浮油”等。

(三)對鵪鶉起源的認識

對于鵪鶉的起源,傳統(tǒng)的歷書認為,鵪鶉由田鼠或蛤蟆變化而來?!断男≌酚涊d“三月,田鼠化為鴽”[25]?!稜栄抛⑹琛诽岬靳g鶉為“田鼠所化”與“蝦蟆所化”[26]兩種說法。宋代以前,鵪鶉“化生”的說法一直為人們對鵪鶉起源的主導認識。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根據(jù)自身觀察指出其謬,認為“鶉有雌雄,從卵生,何言化也?嘗于田野屢得其卵”[27]。此后關于鵪鶉“化生”與“卵生”的問題一直為歷代文人學者所爭論。如明末學者馮復京在《六家詩名物疏》中羅列了歷來眾家對鶉的解釋后,認同《本草衍義》的說法,同時也并不否認傳統(tǒng)歷書的說法,得出“鶉本有雌雄卵生,亦或有化為者”[28]的結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鶉始化成,終以卵生”,并用化生理論解釋鶉的藥性“鶉乃蛙化,氣性相同,蛙與蝦蟆皆解熱治疳利水消腫,則鶉之消鼓脹蓋亦同功云?!盵29]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鶉始由蝦蟆黃魚化,終以卵生”[30]等。

這一爭論同樣在鶉譜中有所反應。程石鄰《鵪鶉譜·原始》載“鶉之為鳥,不種不卵,蓋化生也。”但是到清嘉慶年間漢卿氏對這一看法再次提出了質疑,在《鶉譜》中將“不種不卵,蓋化生也”改為“不種有卵,亦化生也”,并接著寫到“雄斗雌不斗,既有雌雄,豈無卵生。卵生者,鶉卒(小鶉)也”。作于道光年間的浣花逸士《鵪鶉譜全集》同樣認為鵪鶉“變化多端終以卵生為是矣”。

“不種有卵,亦化生也”或“始由化生,終以卵生”是一種將自然觀察的結果與權威經典說法相中和的表述。這一表述在明清時期尤多,可以顯示出明清時期人們對動物的認識和解釋的過程中批判精神的增加,并在記錄時逐漸依賴于自然觀察和親身馴養(yǎng)經驗。同時也顯示出崇古思想深入中國古人社會的各個階層,“化生”這一權威經典解釋成為了中國古人觀察、記錄和解釋自然時邁不過去的一個坎。

(四)對鵪鶉遷徙現(xiàn)象的認識

分布在我國的鵪鶉共有兩個亞種,除部分地區(qū)為留鳥外,均是在春秋遷徙夏季繁殖。指名亞種(Coturnixcoturnixcoturnix),我國境內繁殖在新疆西部至東部羅布泊,越冬在西藏南部和東南部;普通亞種(Coturnixcoturnixjaponica),我國境內繁殖在東北北部和中部,越冬在河北以南各地,西達青海和云南麗江,東達沿海各省,南至海南島。[31]上述鶉譜已經較為正確地認識到鵪鶉遷徙的現(xiàn)象。我國古人很早很早就觀察到鵪鶉遷徙現(xiàn)象,但長久以來都是以田鼠或蛤蟆變化而來這樣的觀點看待,但是到明清時期,程石鄰《鵪鶉譜》已經明確記載鵪鶉“夏則北向,冬則南向,避炎寒也”的遷徙現(xiàn)象及正確的原因解釋,漢卿氏校注時進一步補充“喜暗懼明”,浣花逸士“日伏于草棘之中,夜集于沙邱之上”都是是對鵪鶉往往采取夜間遷徙策略的進一步觀察。

我國古人還可能觀察到了籠養(yǎng)鵪鶉的遷徙興奮現(xiàn)象。鶉譜中對籠養(yǎng)野鵪鶉的飼養(yǎng)中有記載“鴽本田鼠,食蠶月月氣而化,亦食蠶月月色而死,故至蠶月當避月色?!毙Q月是農歷三月,正是鵪鶉開始向我國北方蒙古、新疆地區(qū)遷徙的時候,這時候鳥夜間會表現(xiàn)出興奮性,籠養(yǎng)的候鳥夜間也會朝著遷徙的方向振翅和跳躍?,F(xiàn)代生物學通過置于籠內的自動記錄儀發(fā)現(xiàn),候鳥在遷徙期僅在日落后很短的一段時間睡覺,此后直至午夜都是朝著遷徙方向不斷跳動和振翅,午夜以后其活動才會慢慢減弱。[32]古人很可能是觀察到了這一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故借助“化生”“月氣”嘗試說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一解釋不符合現(xiàn)代科學,但從古人借助自然解釋而非神鬼解釋這一表現(xiàn)中,已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思想中的科學性。

(五)飼養(yǎng)訓練中對鵪鶉生態(tài)習性的運用

訓練鵪鶉進行爭斗比飼養(yǎng)鵪鶉食用需要對鵪鶉本身的習性有更多的了解。如果對其習性不了解,不加以恰當?shù)挠柧殻蜔o法得到能爭善斗的好鶉,故程石鄰《鵪鶉譜》序中即言“知時飲啄而調性情”。浣花逸士《鴳鶉譜全集》也記載了一個未用正確方法訓練斗鶉從而失敗的例子?!坝讶怂投?,狀甚偉,裝之繡袋,飼以谷糧,竊以為神駿矣,乃置于圖聞聲而驚,使之敵,棄甲而走,是豈鶉之不善哉,亦未有以馴之養(yǎng)之耳?!笨梢娪柧毞椒▽τ诙幅嚨闹匾?。

首先選擇鵪鶉作為戲斗動物本身,就是基于它的自然習性。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鵪鶉爭斗的現(xiàn)象,至遲到宋代已經有明確記載雄鵪鶉好斗;程石鄰《鵪鶉譜》中也明確記載以鶉為戲斗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類聚夥翥,畏寒貪食,故易為人所馴養(yǎng),玩弄于股掌中耳。”鵪鶉性情膽小,平時較為少見,唯有在遷徙季節(jié)會集群遷徙,即聚在一起結伴而飛,形成比較大的目標,易被捕捉,同時在遷徙的過程中鳥類要食用充足的食物以備旅途之用,所以一旦在途中遇到食物便會大量食用以備旅途之需,即“貪食”,從而易被人類引誘。

其次,斗鶉活動中,鵪鶉最重要的爭斗環(huán)節(jié)也是基于對其自然習性的利用。鶉譜作者認識到限制性資源是競爭的先決條件,有限的食物可以引發(fā)雄性鵪鶉之間的斗爭,而充足的食物可以中止這種斗爭。這對人為控制斗鵪鶉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可能。鶉譜中記載“鶉之斗,食誘之也,爭食則斗”、“先放粟數(shù)粒于圈中,食完之時各使鬆毛然后齊放”,即用有限的食物激發(fā)出鵪鶉的斗性?!皟?yōu)劣既分,輸贏已定,即下食分開”,即用充足的食物結束比賽,以防對鵪鶉造成過大的傷害。

同時,在斗鶉的訓練過程中也是以對資源的控制為手段,以激發(fā)和保持斗鶉的斗性?!笆筹柌欢贰保懊咳帐硨淹?,用指拈粟數(shù)粒圈中,引斗或擊其尾或撥其肩,令左右盤旋隨手而轉,則精神鼓舞腿腳活動矣”。不喂全飽、時間不定等都是以在數(shù)量上和時間上對資源的限制來提高鵪鶉的競爭性能。

已故汪子春先生對清代《雞譜》的研究中曾經提到過“在養(yǎng)雞場地上鋪墊沙土,是我國養(yǎng)雞史上的創(chuàng)舉”[33]。這在同為雞形目鳥類鵪鶉的飼養(yǎng)中也有所體現(xiàn)。浣花逸士《鴳鶉譜全集》載“籠底鋪干沙土寸許”,一方面適應雞形目鳥類沙浴和吞沙礫的生態(tài)習性,驅逐體外寄生蟲和有助消化,另一方面也保護鵪鶉腳爪免受傷害。

上述鶉譜中還有諸多飼養(yǎng)要訣,顯示出古人對鵪鶉習性觀察的細致以及在養(yǎng)殖中的運用。比如酷暑的降溫方式,“伏中微雨令其微濕毛羽,遇十分酷暑,則噴涼水于沙內,聽其滾刨”與其自然習性相一致;飼喂中,“春初常以帶泥沙土靑草與之啄銜,仲春之后食豬項內豬胰助其脫毛,五六月食以搗碎之麥豆使筋骨更堅”,又“啖以蜘蛛、蒼蠅、胡峰、牛糞中蛆攻其毒助其狠”,也盡量保持與野鵪鶉食物相一致,這與食用鵪鶉的飼料是截然不同的。

食用禽類的飼養(yǎng)中有一種“強制換羽”的方法,是通過人工拔去飛羽和尾羽并配合其他管理措施,以縮短其換羽期、提高產卵率。有人也試圖將此種方法用于斗鶉的飼養(yǎng)中,“脫毛之初先將邊翅拔去三兩根以利速為出籠”。漢卿氏斥責此類有意破壞鵪鶉自然習性的人為“不善養(yǎng)鵪者”,并表示“毛羽未滿氣血焉能長足”。可見,古人已經注意到不同于食用鵪鶉的飼養(yǎng),對戲斗鵪鶉的飼養(yǎng)要更加注重遵循其本身的生態(tài)習性。

四、鶉譜中所反映的人文內涵

(一)仁心及物

“仁”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之一,這不僅體現(xiàn)在人與人的交往上,也體現(xiàn)在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中。鶉譜多次強調“仁心及物”,對于敗鵪,不僅“勿殺”而且“猶飼”,稱“或仍養(yǎng)飼之,或養(yǎng)好縱之飛去皆可,切勿因其敗減食致死,俱成罪過”;對于“不堪調把”的“劣鵪”,鶉譜記載要“放之飛去,任其遂生,切勿仍留養(yǎng)之,或餓死或誤死,皆成罪過”;對于有些“將下色鵪或敗鵪養(yǎng)肥,以充口腹者”,鶉譜稱之為“此誠無仁心之忍人也”,并認為“既欲養(yǎng)以用其力,又復殺之食其肉,必犯造物之忌,終身不遇名鵪”。遺憾的是,這種提倡,隨著斗鵪風氣的下降,逐漸變成了一紙空文。

(二)格物致知

自宋代理學尤其是朱熹弘揚“格物致知”以來,“格物致知”日益成為了古人觀察自然記錄自然的重要緣由和說辭之一,這在鶉譜中也有很明顯的表現(xiàn)。漢卿氏校改本《鵪鶉譜·跋》中就將斗鵪鶉與賭博相區(qū)別,認為“凡天地山川、霜露日月以及草木蟲魚,皆足以供書寫。當夫良朋雅集、花前月下,酒后茶余,取是而教勝焉,其必開人神智而使用心于無窮,良有益也,豈與博弈呼盧(賭博)相雄長哉?!变交ㄒ菔俊而戼囎V全集·序》中稱贊此譜“光怪陸離,伐毛洗髓,不惟用小甚細,而且格物入口,不惟知物理之深,而且悟世情之變?!薄而戼囎V全集·跋》中進一步聲明做此譜的緣由為“觀象窮理參禪”而非“玩物喪志”,“子之訂此譜亦將以觀象者窮理而以窮理者叅禪,誰謂非偶然性靈智慧之所見端乎,倘曰玩物喪志也則吾豈敢?!?/p>

五、結語

鵪鶉是中國古人早就非常關注的一種鳥類,至遲到宋代,斗鶉已經成為古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方式。由于人們的關注,中國逐漸產生了相關的專著——鶉譜,它們記載了古人對鵪鶉的科學認識。

目前可見最早的鶉譜可能是明代后期張弘仁《鵪鶉譜》,除此之外目前可見的鶉譜,大體有五個版本,來源于三個母本。這些鶉譜顯示,至遲到清代,人們對鵪鶉身體部位的劃分已經形成標準化模式,并注重個體差異性;能夠辨別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的鵪鶉,并認識到環(huán)境對鵪鶉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影響;對鵪鶉起源等問題的認識與解釋更加依賴自然觀察與馴養(yǎng)經驗,與前代更加偏重于歷代經典解釋的傾向相區(qū)別。

在鵪鶉馴養(yǎng)過程中,人們逐漸對鵪鶉遷徙等生態(tài)習性有更加細致的觀察與記錄,并有偏重于自然解釋的傾向,同時有意識地將對其生態(tài)習性的認識應用于斗鶉的養(yǎng)殖和訓練中。此外,上述鶉譜中還反映出“仁心及物”“格物致知”等人文內涵。

猜你喜歡
鵪鶉古人
鵪鶉與獵人
斗鵪鶉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4
隆冬將至,看古人如何優(yōu)雅過冬
學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06
古人如何睡眠養(yǎng)生?
海峽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3:00
好玩的古人
我孵出鵪鶉寶寶啦
鵪鶉街的秘密
南通市| 武隆县| 伊通| 丰宁| 凯里市| 咸宁市| 吉安市| 民县| 乳源| 郸城县| 介休市| 砚山县| 屯留县| 泰顺县| 通城县| 定结县| 丁青县| 普陀区| 马鞍山市| 松滋市| 陆丰市| 田阳县| 黄冈市| 永丰县| 交城县| 宜兰市| 营山县| 闽清县| 涿鹿县| 双峰县| 山西省| 嘉黎县| 松阳县| 堆龙德庆县| 桂东县| 门头沟区| 道真| 黄梅县| 象州县| 波密县| 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