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帶娣
一、緣起——用聲音架起通往古詩詞的橋梁
古典詩詞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含蓄美,體現(xiàn)著漢字無限的活力與張力,給予人廣闊的想象空間,喚起古人今人亙古不變的情懷。作為語文老師的我,非常自豪能夠與學生們一起學習、欣賞這些凝練美麗的古詩詞。但是我們學校是體藝特色的高中,生源是廣州市的E組生源,綜合能力比較差。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高一學生的古詩詞知識尤為薄弱,并且學生對詩詞缺乏興趣,讀不懂古詩詞,更體悟不出詩詞之美。
孔圣人有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高中的音樂生都喜歡表演,普通話較標準,熱衷展示自己。古詩詞乃古文之精華,盡顯聲律之美。音樂生們可盡情地發(fā)揮自身的特長,用聲音模擬詩詞之美,演繹詩詞之妙。借著“誦讀”這一方式,在聲音中領悟詩詞語言之美,從而體悟詩詞的博大精深,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擴大閱讀視野。
二、緣生——讓音樂生理解古詩詞的誦讀過程
通過誦讀把看不見的情氣、意味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物質形式,這個物質形式就是由誦讀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本聲音形態(tài)。這個聲音形態(tài)不是語言學意義上的因素、音節(jié)讀音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充滿生命氣息、能實現(xiàn)文本情言語味的整合體。
在語文教學上,誦讀的作用無非有三:培養(yǎng)語感,增強體驗,豐富積累。這也完全體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特點。而要提高文化基礎很差的音樂生的語文水平,我認為在誦讀上要花大工夫,讓學生有志有趣去接觸、去了解,真真正正做到以聲傳情,以聲悟情。這需要分以下幾步走。
1.讀順詩詞
這一步看似多余,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顯得特別重要。只有字順,才能理通。針對基礎差的學生,第一步必得注音正字,多讀詩歌,讀通讀順,學生才能去會意悟情。比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琵琶行》,類似這樣的詩詞篇目,篇幅相對長,生僻字較多。所以就必須先將難讀易錯的字詞標注好,然后讓學生自己反復進行通讀。
對待基礎差的學生,我們必須得有十足的耐心,循序漸進。等待花開的過程雖然漫長,施肥、澆水、除草、捉蟲這樣的程序或者比別人煎熬。但花開了,就是老師們最大的安慰。
2.知人讀詩
對現(xiàn)在的00后學生來講,古典詩詞產生的時空距離過于遙遠,內容形式也相對陌生。這也導致了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產生難以排解的疏離感。所以了解詩人這一步驟,必不可少。學生從小就接觸杜甫的詩,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石壕吏》等,學生對杜甫的人生經歷以及詩風應該有所了解,但在高中階段還是理解不了《登高》。這就說明學生根本就沒有有意識地了解過杜甫,也就沒有了積累,便不知道杜甫的詩風沉郁頓挫,常懷憂國憂民之心。若是了解王維何以被稱作“詩佛”,就不難理解他的《積雨輞川莊作》所表達的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了。
所以,誦讀里面也必須包含了讀作者,知作者,這樣才可進一步去讀詩詞。
3.讀出感受
詩歌不但要分析研究,還要綜合地感受,感受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產生共鳴,好像詩人說的就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泄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音樂生們情感都比較細膩,雖與古人古詩有所隔閡,如王羲之所說的“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亙古不變的唯有情感,今人與古人得以對話的橋梁與憑據(jù)也唯有情感。我們可以不理解唐代的科舉制度,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張繼的《楓橋夜泊》中不難感受到一個漂泊在外的落榜客子的深切憂思。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學生讀來,定也能感受到那莫名的惆悵。
相信學生有這份悟情的感受,也給時間他們慢慢感受,引發(fā)他們的共鳴,并且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讀出他們的感受,通過聲音穿越時空,去觸碰詩中主人公最柔軟的脈搏,同先賢們共飲一壺灑滿香醇或苦澀的陳釀。
4.讀想合一
中國古典詩詞的篇幅大多短小,內涵豐富,情感充沛。只單純看文字,遠不能完整地讀出詩人真正的情意。詩歌有著很強的藝術張力,給讀者留下很大的審美空間。這就要求學生讀詩之余,須得放縱自己的情懷,大膽想象。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全曲只有二十八個字,整首曲子用幾個景物排列而成。“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這些常見的物象,我們讀來,自有一種悲涼的心境。這分明就是一個斷腸人的心情啊。這樣的審美體會,就是得益于我們調動了想象,通過適當?shù)南胂筮€詩歌一個合適的主人公形象,那我們再讀詩歌,自然便融情入境,讀詩生情。
5.讀出花樣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誦讀是與人們的多個器官相關聯(lián)的,通過視覺器官、發(fā)音器官、聽覺器官等將書面的文字符號信息通過神經編碼傳輸?shù)酱竽X的言語中樞進行分析綜合、加工處理,然后通過思維進行內部語言的整合,把經過處理后的信息存儲在大腦中。所以,熟讀精思成誦,對于總抱怨背不了書的學生來講,記憶與理解最好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誦讀。
而讀要讀出花樣,也就是誦讀的形式多樣化。這樣才能將浮躁的音樂生們聚攏到詩歌的殿堂。
最好有范讀,即教師親身示范讀。這就要求老師要有一定的朗讀技巧和水平。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有垂范的作用,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誘發(fā)學生,深化他們的情感體驗。假如老師欠缺這方面的能力,我認為名家的朗誦也可。比如《春江花月夜》一般人很難讀出詩歌的韻味,可以讓學生欣賞名家的朗誦,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音樂生誦讀詩歌時,配樂唱讀,我認為很有必要。一來,貼近學生的專業(yè),提高他們學習詩詞的興趣,并且在唱讀的過程強化記憶;二者,學生挑選配樂的過程,也是他們理解詩歌讀透詩情的過程。如豪邁的音樂只能配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而李清照的詩詞只能配婉約的音樂。
通過誦讀的形式,可以讓學生開其眼,入其目,發(fā)其聲,張其口,從而融入課堂,走進詩詞,在聲音中領悟詩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