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華
摘? 要: 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與飛速發(fā)展,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正在進行著全球性變革。尤其對高職教育來說,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诰W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等多種信息化手段,可以使教學和學習活動實現(xiàn)多樣化、跨時空化和協(xié)作化。因此,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化技術的建設發(fā)展和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不斷應用和深化,迫切需要對目前的課堂教學進行審視并重新設計。在對教學設計理論基礎進行梳理和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歸納了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對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指導價值,并通過對教學設計一般過程的研究,結合信息化手段和技術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為高職理實一體化課程的教學提出其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與實現(xiàn)路徑。
關鍵詞: 信息化; 教學設計; 理論基礎;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19)03-0023-07
一、信息化教學與教學設計的概述
(一)信息化教學的概念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xiàn)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的現(xiàn)代教學方式。它的基本點在教學上,即任何技術和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的;它的重點在信息化上,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它不只是單純在教學技術和手段上要求信息化,而是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huán)境等一系列因素均實現(xiàn)信息化。信息化教學將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教學互動APP,為教學活動、學習活動提供認知工具、通訊工具與學習資源,并幫助實現(xiàn)學習活動的多樣化、跨時空化和協(xié)作化。這種教學形式的變革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尤其是對高職教育來講,產生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二)教學設計的概念與目的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來分析教學問題并確定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并對解決方案進行試運行,最終根據(jù)試行結果,對方案作出評價和修改的過程。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把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教學設計作為一種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工具”,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教學設計的發(fā)展中,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都對它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學習理論
1. 學習理論的梳理、分析與歸納
學習理論主要研究學習的規(guī)律,學習進行的方式。近百年來,教育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圍繞“學習是怎么發(fā)生的?影響學習過程的因素有哪些?學習開始后會發(fā)生一些什么情況?”等問題,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了各種研究,也由此形成了各種學習理論。目前,主要的學習理論集中為以下幾種:(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2)認知學習理論;(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針對上述4種學習理論,筆者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并作了梳理和歸納,具體如表1所示。
2. 學習理論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指導價值
學習理論的研究,是對教學設計中第一維度,即“學”的維度的研究。運用學習理論,我們可以反思和尋找以往教學中對于學生“學”的環(huán)節(jié),在設計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在新的教學設計中進行改進和提升。針對信息化教學設計,我們可以依據(jù)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運用互聯(lián)網的交互和定期發(fā)布功能,給課程設定定期發(fā)布網絡教學資源的時間點和網上學習交流的時間段,作為課后學習的“外部刺激和強化”,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定期接收、定期學習、定期交流課程相關知識的習慣。我們也可依據(jù)加涅信息加工論,將教學過程分解為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8個環(huán)節(jié),并在不同環(huán)節(jié)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立體、感性和深刻,也使學的過程更有趣。我們還可以在教學考核和反饋部分的設計中引入構建主義的“同化、建構和平衡”的思想,運用信息化手段(例如各種教學APP),隨時對課堂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抽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實時反饋,使得課上、課后都能輕松實現(xiàn)“考核-反饋-再學習”,從而完成了學習過程的螺旋式自適應循環(huán)。這種對于新舊知識間不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沖突與順應,能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結構的構建,這也正是我們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之處。為了更系統(tǒng)和清晰地了解學習理論對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指導作用,筆者進行了簡要的歸納,如表2所示。
(二)教學理論
1. 教學理論梳理、分析與歸納
相比較學習理論而言,教學理論主要研究“怎樣教”的問題。傳統(tǒng)教學理論主要有:(1)發(fā)展性教學理論。這種理論主張課程教學設計要面向全體學員并體現(xiàn)學員的主體地位,教學策略要根據(jù)不同課程、不同內容來進行。(2)結構主義教學理論。這一理論主張要結合學員特點科學選擇教學模式,并提出科學設計信息反饋環(huán)節(jié)與方式。(3)有意義教學理論。這一理論主張要喚起學員對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意識,幫助學員尋找新知識與現(xiàn)存認知結構的相關性,從而固化學員的認知結構。(4)系統(tǒng)理論。這一理論提出了課程設計的三個原理,即整體性原理、反饋原理和有序原理,強調課程的整體性,并要為學員討論交流創(chuàng)設情境和條件,促進教學系統(tǒng)由較低級向較高級的結構轉變。(5)掌握教學理論。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在卡羅爾的學校學習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布魯姆吸收了卡羅爾學習理論中的五種變量,即:學習時間、學習毅力、理解教學的能力、能力傾向、施教質量,并將其作為掌握學習教學中影響學生學業(yè)達成度的因素。
2. 教學理論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指導價值
教學理論是對教學設計中第二個維度,即“教”的維度的研究。依據(jù)教學理論,利用信息化手段,我們可以實現(xiàn)很多傳統(tǒng)教學上的突破,具體如表3所示。
3. 基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分類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不論哪種教學模式都應該具備5個基本要素,即理論依據(jù)、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xiàn)條件、教學評價。這五個教學要素可以概括為“一個前提,兩個要素”。一個前提是指任何一個教學模式都應該以相關的理論作為前提或基礎;兩個要素是指教學的結構要素和程序要素,分別指教學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和教學活動的實施先后步驟。根據(jù)教學活動是偏向發(fā)揮“教師教的主導性”還是“學生學的主動性”,可以將教學模式劃分為5種:
(1)問答式教學模式(又稱啟發(fā)式教學)。其基本過程是:教師提問-學生思考-教師答疑-學生練習-教師評價。
(2)授課式教學模式。其基本過程是:教師授課-學生理解-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教師講授知識的運用-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檢查。
(3)自學模式。其基本過程是:學生自學-教師答疑-學生練習-學生自評-學生反饋。
(4)合作模式。其基本過程是:教師誘導教學-學生學習-分組討論-集體練習-教師評價
(5)研究模式。教師拋出問題-學生分組探究-學生形成報告-學生答辯-教師評價。
在上述教學模式的劃分基礎上,我們將信息化技術和手段的元素集合在對應的教學模式類型中,可以獲得幾種新的教學模式歸類:
(1)個體-接受的教學模式。例如,在線自學,在線自我教學測試、過關式學習游戲等。
(2)群體-接受的教學模式。例如,情景演練、遠程課堂作業(yè)發(fā)放、課堂在線教學測試和評價等。
(3)個體-探究的學習模式。例如,在線問題求解、微世界、概念地圖、微課等。
(4)群體-探究的教學模式。例如,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協(xié)同實驗室、虛擬學習社區(qū)、在線知識論壇、頭腦風暴等。
(三)傳播理論
教學過程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所以教育傳播理論必然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反過來,要想使教學傳播過程有效進行,就需要對教學系統(tǒng)進行設計。傳播理論主要是對“誰?-把什么?-通過什么途徑?-傳播給誰?-達到怎樣的傳播效果?” 這五個關鍵問題進行系統(tǒng)地研究。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一般實踐路徑
(一)教學設計模式的一般過程
教學設計模式是教學設計理論向教學設計實踐轉換的橋梁,它是教學設計理論的一種簡化形式,即是一種描述教學整體和教學過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的圖表式的簡化形式。通過對“加涅九大教學事件”、“迪克-凱瑞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烏美娜教授提出的教學設計一般模式等十多種教學模式的學習與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哪種過程模式,其實踐路徑都離不開“分析、設計、評價、開發(fā)”四個環(huán)節(jié),并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建構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之上。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筆者將教學設計的思維過程通過圖示的方式進行表示,具體如圖1所示。
(二)現(xiàn)有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
建立在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的研究基礎上,隨著信息化技術與手段的介入,教學領域對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的研究也日趨成熟。目前,已有的三種較為流行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分別為英特爾未來教育模式、WebQuest教學設計模式和祝氏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信息化教學模式是研究者們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的成果,他們提供的系統(tǒng)化和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模式,為教育者的實際教學和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四、理實一體化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的構建
由于現(xiàn)有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其適用范圍較廣,對于高職理實一體化教學缺乏針對性。所以,要想得到與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課程所匹配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就得在借鑒這些已有模式的基礎上,運用上述所研究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根據(jù)“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結合信息化手段和技術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來重新構建模式。
接下來,筆者將以“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為主線,將教學設計模式構建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解。
(一)分析環(huán)節(jié)
1.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背景分析主要是對該課程所在的專業(yè)背景以及前后關聯(lián)知識結構的分析。
2. 教學需求分析
課程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每個系統(tǒng)都有特定的目標,所以課程教學需求分析,就要從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上進行細化。按照系統(tǒng)論的原則,教學分析要從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入手,然后提出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3. 學習任務分析
學習任務分析是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我們可以依據(jù)加涅的信息加工分層理論,運用知識結構圖或思維導圖,將課程的具體內容間的知識銜接、內在聯(lián)系及其特點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
4. 學習者的分析
學習者的分析可簡單地理解為學情分析。對于不同的學習對象,我們在教學中的偏重點和教學內容的難易、重點是不同的。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于學習者的分析,除了要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特點外,還要重點了解其已獲得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從而更好地確定我們教學的起點。
(二)教學策略的確定
教學策略是解決如何進行有效教學的問題。教學策略的確定包括教學情景的設置、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選擇等。
1. 設計教學情境
根據(jù)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營造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建立在可信和真實的現(xiàn)實背景中,這種情境感和職業(yè)感不但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而且能夠促使他們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更好地應用到未來的實際生活中。
2. 教學模式選擇
教學模式的選擇可參考上述教學理論中對教學模式的分類,針對課程類型和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進行,從而完成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估三個環(huán)節(jié)。
3. 教學組織形式
借助認知學習理論,我們可以對教學的組織形式有一個總體框架,在此基礎上,決定采取小班教學還是集體教學或個體培養(yǎng)。
4. 教學方法的選擇
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策略,信息化教學給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進程,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例如,在教學準備階段,可依據(jù)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借助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選擇與課程每個模塊相適應的學習資源,定期、有計劃地推送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后形成主動獲取學習資源的“習慣”;在講解課程理論部分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等增強知識的感性認知,而對于實踐內容的教學,可以利用教學APP和互動平臺,實現(xiàn)學生實操部分的現(xiàn)場錄制和及時點評;在課程小結環(huán)節(jié),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無紙化隨堂考核,對本次授課內容進行考核和教學效果的評估。
總之,教學策略的設計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達到:使其愿、使其能、使其會、使其為。
(三)設計環(huán)節(jié)
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一般包括教學目標的確定、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分析、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教學信息資源的獲取。
1.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每一教學模塊的教學目標分三個部分: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第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2. 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分析
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是指信息化教學條件下教學媒體作用其中并對教學媒體的作用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總和。主要包括數(shù)字校園網環(huán)境、數(shù)字校園網絡技術、虛擬現(xiàn)實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教學平臺、智慧教室、網絡互動教學APP軟件等。
3. 教學過程的設計
基于布魯姆教學掌握理論,我們可以將教學過程分解為5個環(huán)節(jié),即情境導入、自主探究、重難點精講、仿真實訓、課程總結。
在情境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利用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工作情景,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情境去激發(fā)他們對新知識結構的構建。
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啟發(fā)引導、分組討論、頭腦風暴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能力。
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采取以教師為主導的精講,精講可利用動畫、視頻、圖片等各種多媒體手段進行,結合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教師進行糾錯、案例分析或標準示范等,使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分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仿真實訓環(huán)節(jié)是對理論知識的感知和深化,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擬實踐訓練,能促進學生由知識到技能的轉變,真正實現(xiàn)學必有所獲,練必長其能。
在課程總結前,我們可以加入隨堂測試環(huán)節(jié),它是對整堂課教學效果的即時評價,教師可根據(jù)整個課堂教學情況和測試結果作最后的課程小結及作業(yè)布置。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運用系統(tǒng)方法,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老師為主導,充分、合理地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設計,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原理,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做,以知導行,最終實現(xiàn)學以致用。
(四)多媒體信息資源的獲取
多媒體信息資源的獲取渠道有很多,主要歸納為三種:自制、提取和下載。自制多媒體資源主要是指通過各種多媒體制作軟件來編輯、制作與課程相匹配的,方便教學的課件資源、題庫資源或各類視頻和微課資源等;“提取”是指借助一手資料或二手資料,選取有用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資源,通過篩選和有效整合,最終變成有效的多媒體信息資源;下載就是直接通過網絡APP,例如中國大學MOOC以及各種網站和企業(yè)站點來多方面獲取多媒體信息資源的過程。多媒體信息資源的獲取渠道和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是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方便和有利于教學。
(五)評價和修正環(huán)節(jié)
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來了解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好地指導、修正和完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評價主要分為:(1)教學目標是否清晰;(2)教學是否具備條理性和邏輯性;(3)教學的趣味點設計是否合理有效;(4)學生的參與度是否高;(5)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是否達標;(6)考核是否體現(xiàn)過程化、真實性和全面性;(7)企業(yè)與崗位對學生的評價是否更好了;(8)是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獲得學習滿足感;(9)是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能力。評價的內容可根據(jù)權重,形成總結性評價,從而對教學設計進行循環(huán)修正。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完成了對理實一體化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為了更系統(tǒng)、更清晰地了解整個建模過程,我們將其實現(xiàn)路徑歸納為圖2所示。
五、結語
教學設計是一種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工具,它既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更不能脫離教學實際。教學設計不存在對錯,只要是能更好地匹配教學、開展教學并服務于教學,那這種設計就是可行和有效的。在信息資源極其豐富的今天,我們要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yè)能力和教學眼界,突破傳統(tǒng)教學中的束縛,以理論為基墊,帶著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理念,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等多種信息化手段,去實現(xiàn)教學和學習活動的多樣化、跨時空化和協(xié)作化,最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學會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并學以致用,才是我們教學設計的真正目的和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黨志敏. 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研究綜述[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4):59-61.
[2] 王欣,楊澤偉. 關于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討[J]. 職教論壇,2014(5):76-78.
[3] 劉青,李雪平. 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J]. 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8):236,238.
[4] 彭紅光,林君芬. 邁向云時代的教育變革[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6] 周坤亮. 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綜述[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1):64.
[7] 林月平.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與方法[J]. 科技信息,2012(21):136.
[8] 王寅龍,等.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方法及評價要點探究[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