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一次去農貿市場買菜,看到一個賣黃瓜的攤子上,一張黃紙殼上寫著四個大大的黑字“綠嚷黃瓜”。我愣了愣,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這“綠嚷黃瓜”是什么黃瓜?細一琢磨,恍然大悟,估計是攤販把“瓤”寫成“嚷”了,應該是“綠瓤黃瓜”才對。有些菜名,筆畫多,難寫難認,攤販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常常是字認得人,人不識得字,于是,他們就用簡單的同音字來代替。諸如“蒜、韭”之類的字,攤販們干脆寫成“大算三元一斤”“九菜兩元一把”,反正買主也能看得明白,并不會較真兒要買“大算”和“九菜”。
只是,這“綠嚷黃瓜”的招牌,我還是頭一次看到,驚奇之余,不免浮想聯翩。自古就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說法,攤販們自然懂得自夸的技巧,“綠瓤黃瓜”是好貨,是賣點,自然要大力宣傳。我曾經咨詢過賣黃瓜的攤販,黃瓜怎么還會有綠瓤、白瓤之分。攤販咧嘴一樂:綠瓤的,是本地黃瓜,原汁原味,綠色無污染;白瓤的,是嫁接在南瓜苗上長大的黃瓜,長得壯,不易生病,就是口感差。
真是隔行如隔山,陡然間覺得自己的蔬菜鑒別能力又有了提高,接下來再看到“有機花菜”“真冬棗”“農村笨雞蛋”等招牌,我竟然能無師自通地給予合理且頗為專業(yè)的解釋。有機花菜,應該是花菜生長的水、土壤、肥料都達到有機標準,是一種綠色無污染的菜的稱謂。真冬棗,不言而喻,不是假的冬棗。這就很有諷刺味道,肯定有過假冬棗(糖精泡棗炮制而成的所謂冬棗)泛濫的時候,商家才會給自己的棗打上“真冬棗”的標簽,至于那冬棗到底真假,以普通消費者的鑒別能力怕是難以區(qū)別。至于農村笨雞蛋,千萬不要以為是農村很笨的雞下的蛋,一定要明確“農村”和“笨”的含義。時下和“農村”二字沾邊的東西都很吃香,比如農民自家菜園產的蔬菜、農村的豬和雞,都成了緊俏貨,總之“農村的”就代表了綠色無污染,代表口感佳、營養(yǎng)高。所以“笨雞”,不是那種被高科技施了魔法,一個月就能瘋長三五斤肉的雞,而是農家院里散養(yǎng)的只吃糧食、草籽、蟲子的溜達雞,它們下的蛋,自然綠色無污染。
“綠色無污染”是時下的一個“熱詞”,既體現了人們對菜籃子工程的終極要求,又蘊含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極度焦慮。實際上,人們的焦慮也不無道理。新聞媒體上曝光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的確讓人擔憂。試想一個社會,一旦炸油條的不吃自己的油條,賣包子的不吃自己的包子,做豆腐的不吃自己的豆腐……如此下去。豈不是使人們陷入一個易糞相食的怪圈?
我總能回憶起小時候偷偷跑到菜園里偷吃黃瓜紐兒的日子。春天,黃瓜只有拇指大小,頂著花帶著刺兒,水靈靈的喜人。我就偷偷地鉆進小園子,摘黃瓜紐兒吃。那種入口略微有點澀、細嚼滿口清香的味道至今想起來還流口水。我不記得那是不是綠瓤的黃瓜,我只知道,我有幾十年沒有吃到那樣“純粹”的黃瓜了。如今,看到市場上這“綠嚷黃瓜”,更是讓人懷念曾經的小菜園,想起記憶里舌尖上的黃瓜。我突發(fā)奇想,這黃瓜要是真地能“嚷”就好了,就可以告訴我們它的生命歷程:誰播的種子,誰施的肥,誰澆的水;種子是什么種子,肥是什么肥,水是什么水;有沒有打農藥,藥是什么藥……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它真就是“綠色無污染”的黃瓜,該多好??!
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