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楠楠 崔新 趙桐桐
摘 要:大學生以其自身的特點成為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和輻射群體之一,所以大學生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對于網絡信息的規(guī)范傳播具有重要意義?,F(xiàn)階段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缺乏,以及責任意識的缺失都加劇網絡信息傳播亂象。因而提高大學生的信息鑒別能力,強化官方媒體的輿論主戰(zhàn)線的地位,規(guī)制網絡信息傳播刻不容緩。
關鍵詞:網絡公共事件;大學生;鑒別能力;信息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C91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060-02
網絡公共事件,是指圍繞現(xiàn)實中的某個社會事件產生,而在網絡空間引起網友廣泛討論進而形成強大網絡輿論,影響政府決策或造成重大影響的公共事件。這些網絡公共事件或來源于生活,或發(fā)端于網絡,其中某些事件由于其“特殊性”而獲得普遍關注,經過網絡媒體平臺的傳播逐漸形成巨大的輿論影響[1]。
CNNIC最新發(fā)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總數(shù)為4.57億人,學生網民達1.4億人,占30.6%[2]。在這一龐大的學生網民群體中,大學生是年齡階段和知識水平最高的一個重要群體。所以就網絡公共事件的輻射群體而言,大學生群體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受眾群體之一,而在信息化社會的信息風暴之下,各類信息在未加甄別就迅速充斥在學生的日常信息獲取渠道中。作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在校大學生需要在信息時代中不斷自我調節(jié)、啟蒙、成為現(xiàn)代傳媒的理性主體。但實際上許多大學生在未加鑒別的基礎上,恣意轉發(fā)評論網絡公共事件,加劇了網絡公共事件傳播的混亂現(xiàn)象。
一、提高大學生群體對網絡公共事件鑒別能力的必要性
1.避免虛假信息充斥網絡平臺,規(guī)制網絡信息傳播顯亂象的有效途徑。不可否認許多網絡公共事件的曝光對于解決社會積弊,提高和改善政府工作行為和工作方法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網絡平臺的匿名性和多元主體性,任何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fā)聲,表達自我主張。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理性合理的自我表達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但由于缺乏制度性約束,使得網絡輿論呈現(xiàn)混現(xiàn)象。許多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事件,最終被證實為子虛烏有。許多人看來網絡發(fā)言本身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許多人散布虛假信息,往往是為了博取眼球,吸引關注度。所以為了規(guī)范網絡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2013年9月9日公布。解釋規(guī)定,誹謗信息被轉發(fā)達500次可判刑。這個總共10條的司法解釋,通過界定網絡信息發(fā)布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絡發(fā)布不實信息等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標尺,從而規(guī)范網絡秩序,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大學生群體信息鑒別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避免虛假信息的傳播,使得虛假信息的主要傳播路徑被封閉,因而可以有效的規(guī)制網絡信息的傳播。
2.作為社會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培養(yǎng)責任意識,承擔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參與的主體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度高、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普遍的社會關注度,可以說大學生的行為對于社會輿論的導向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大學生也是網絡公共事件的重要參與主體,大學生的信息渠道多元化,關注網絡公共事件的意愿程度高,對于事件的傳播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所以大學生群體在網絡公共事件中應當成為理性的參與主體,做到積極參與、正確參與和理性參與。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積極宣傳社會正能量,對于網絡公共事件的參與始終持有謹慎態(tài)度,做到不傳謠、不造謠,努力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貢獻我們自己的一分力量。再這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又積極地承擔了社會責任。
3.對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促進網絡信息的規(guī)范性傳播具有積極作用。大學生是網絡公共事件輻射的主要群體之一,同時又是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因而提高大學生群體對網絡公共事件鑒別能力,幫助其正確認識、理解事件背后的各種社會關系,對于規(guī)范網絡參與,規(guī)制網絡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是建立在有序的網絡參與基礎之上的,即網絡參與主體必須是理性主體。大學生群體學歷、素質相對較高,在理性思維的指引下如果做到理性參與對于規(guī)制網絡秩序的作用是巨大的。網絡暴民其實就是一部分非理性參與主體,因為他們參與網絡信息傳播的目的并不是獲取信息,而是通過網絡匿名渠道宣泄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情緒,任何事件都可能成為他們的吐槽焦點。比如打開各類新聞客戶端隨便找到一條關于明星的娛樂新聞,點開評論,你很難看不到各種謾罵和吐槽。這種暴民現(xiàn)象的背后表明了現(xiàn)階段我國網絡參與的理性意識的缺失。而大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度使得他們的行為的示范帶動效用顯著增強,大學生的理性參與對于網絡輿論的凈化和網絡秩序的規(guī)范都有著引領示范效應。
4.對于傳播社會正能量,增強社會凝聚力,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群體通過提高信息鑒別能力,從而有效地避免自己被虛假的網絡信息所挾制,同時積極宣傳社會正能量,構建和諧的網絡溝通環(huán)境,進而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抵制負能量,有效地提高社會凝聚力。自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美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提高大學生對網絡公共事件的鑒別能力的途徑和措施
1.政府部門大力加強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于涉及公共利益事件的信息公開力度,利用官方媒體的權威作用幫助青年大學生對網絡中流傳的相關信息進行甄別。大學生群體作為最重要的網絡參與主體,他們有時間和意愿對網絡事件進行關注和評論。每每出現(xiàn)新的網絡公共事件,大學生群體會迅速參與進來,進行轉發(fā)和評論,這就對于政府部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提高信息公布的透明度,還需要提高信息公開的速度,在公共事件尚未向惡性方向轉化前消除其影響,幫助大學生等主要依靠網絡渠道獲取信息的人群及時的接收到正確信息,以提高其對于虛假信息的辨識能力。
2.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強化責任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作為網絡信息傳播主體的大學生群體之所以會被虛假信息所迷惑和誘導,主要是因為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缺乏。信息社會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較強信息意識和能夠熟練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將大量支離破碎的信息與數(shù)據(jù)進行歸納與綜合,使之條理化的有較高信息素養(yǎng)的人才。信息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人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3]。所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鑒別能力的根本方法和治本之策。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直接的結果就是虛假信息的傳播渠道的萎縮,因此,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力量的大學生要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凝聚社會正能量,積極傳播正能量;自覺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自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自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美德;積極倡導社會誠信,為社會誠信建設做出貢獻。
3.厘清信息渠道,強化官方媒體的輿論主體地位,從源頭上凈化信息來源。虛假信息能夠有如此大的傳播范圍和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官方媒體的工作缺失。官方媒體的輿論主體地位淡化,人們對于官方信息的認同高度越來越低,人們反而更加相信自己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信息。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給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人們之所以不相信官方媒體的信息是因為官方媒體的責任缺位。即便如此官方媒體依舊有著其他信息傳播渠道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所以官方媒體要積極發(fā)揮自己的輿論主體地位,提高公眾認同度,從而重新占據(jù)輿論主陣地,厘清信息傳播渠道,從源頭上凈化信息來源。
4.強化信息傳播主體(意見領袖,媒體等)的責任意識,自覺為規(guī)范網絡信息傳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這就要求互聯(lián)網上的意見領袖們需要以更大的責任感,來擔當起提升互聯(lián)網監(jiān)督質量的使命。都說謠言止于智者,那么那些喜歡在網絡中傳達自身觀點的領袖們,在網絡事件中,不要扮演迎合網民,搭網絡輿論力量的順風船,而是成為探求事情真相,成為網民和公共權力,虛擬社區(qū)和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橋梁,還網絡世界一片明亮,而非霧霾沉沉。提高相關媒體從業(yè)者的政治理論修養(yǎng),提高其自身行業(yè)能力。記者陳永州事件就是媒體從業(yè)者責任意識匱乏的具體表現(xiàn),2013年10月19日,陳永洲因涉嫌損害企業(yè)商譽的罪名被長沙市公安局拘留。這一事件一出,幾乎所有的網友都站在陳永州一邊,其所在的報社《新快報》也連連在頭版顯著位置為其聲討,認為記者有權披露黑暗事實。但是后來事情逆轉,陳永州在看守所承認自己的報道為收受他人錢物之后的不實報道。事情進展到這里,應該會有很多網友認為被欺騙和玩弄了,聲討了半天結果發(fā)現(xiàn)原來在輿論的氛圍里,我才是那個“最傻”的人。且不論陳永州作為一名記者未能堅守法治底線、道德底線。只是在這個事件中,從一開始陳永州的不實報道,到后來鈴鐺入獄后的全民聲討,有誰在第一時間去探求事情真相,有誰去想也許對方是對的呢?被網民們所認為的輿論監(jiān)督最終演變成從始至終的欺騙,而這種欺騙還是來自更高層級的群體,真是可笑至極。所以強化信息傳播主體的責任意識,刻不容緩。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是怎樣了呢?是的,網絡輿論摻雜著大量的非理性的發(fā)言,跟風,標新,求粉種種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它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有時候不明真相的正義也會中傷他人,看似善意的謊言也許可以拯救生命,這個社會需要一些理性的人,這就要求大學生群體自覺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同時更需要一些能擔當?shù)恼賳T、媒體從業(yè)人員。中國人喜歡圍觀看熱鬧的心態(tài)在網絡中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似乎當事雙方吵得越兇,很多網民就能從中獲取更多地快感,有時候感到痛心的并不是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而更多的是當代國人的麻木不仁。有人說“中國是個漏洞百出的龐大國家,這樣的國家能夠前進十分不易。如果用發(fā)達社會的標準來要求中國的每一個人和機構,我們很有可能都是不合格的。中國社會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自我改造,但一定的寬容和諒解也是需要的”。整頓網絡秩序只不過是我們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
參考文獻:
[1]郝繼明,梁霖.網絡公共事件的十個特征[N].學習時報,2010-12-09.
[2]CNNIC.第2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
[2014-10-27].http://www.chinanews.com/it/z/cnnic27/.
[3]周妍,楊勇.淺談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