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書元
摘要:在青島德統(tǒng)時期一直活躍在建筑設計和管理第一線的建筑師拉查魯維茨,通過其設計代表作——青島德國總督官邸,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東西融通、雅俗兼?zhèn)洹⒃级脂F(xiàn)代、奔放而又理性、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特色的美學風格。這種通過博采約取、混紡出新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特的風格,主導并確立了近現(xiàn)代青島城市建筑的美學基調。在我們日益為城市的同質化而苦惱、焦慮的今天,拉查魯維茨的德國總督官邸及其對青島近現(xiàn)代城市風格形成的影響,無疑是一個值得認真加以研究的典型案例。當下的城市設計者和研究者也許可以從中獲得某些啟迪。
關鍵詞:城市美學; 建筑風格; 青島;德國總督官邸;青年風格
中圖分類號:TU-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60(2019)03-0078-13
青島素有“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但是,只要對中國近代城市的發(fā)展歷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擁有這一美譽的并不只有青島。上海、廈門、哈爾濱、天津等許多國內城市都有著同樣的美譽。
其實,用所謂“萬國建筑博覽會”來形容上述任何一座城市,都難免夸張不實;這最多只能說明,這些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都受到過西方建筑文化的深刻影響。
如果以20世紀40年代末為分界線,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表面上看來都頂著“萬國建筑博覽會”光環(huán)的城市,其實是非常不同的。因為“外國”也好,“西方”也好,甚至某個具體的國家也好,從美學的角度看,其風格從來就不是一個單數,而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復數(遺憾的是,并非所有的研究者都能留意于此)。當一個城市試圖從他者中獲取自己心儀的異國情調的時候,可能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呈現(xiàn)出這一城市獨有的選擇模式和聚焦重心。單純從城市的地域的適應性或物候的特異性來詮釋這種選擇,未嘗不是一種穩(wěn)妥而頗具邏輯性的研究視角。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尤其在關涉文化涵化這樣一些復雜問題的時候,這種視角往往會將研究引入歧途。
以青島這座近代崛起的城市而論,其城市風格的形成在選擇方式、呈現(xiàn)樣態(tài)方面就與其他城市非常不同。這座曾經的殖民城市,其風格的形成有必然性,即一定是德國殖民者主導,一定是以德國人審美趣味為中心的歐洲風格。但是,到底選擇怎樣的歐式(或純粹的德式,或綜合的歐式),又是相當偶然的。
一個城市的氣質或風格,可能包含非常豐富和復雜的內容(物質的和文化的、視覺的和非視覺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如果單就青島近現(xiàn)代建筑而言,它的獨特氣質或風格是什么呢?
我認為,青島的近代城市建筑具有一種既規(guī)則又奔放、既粗獷又優(yōu)雅、既原始又現(xiàn)代的美學特質,是浪漫主義的優(yōu)雅精致與自然主義的原始渾樸的完美融合。從視覺形態(tài)上說,青島近代建筑在整體上建構了這樣一種模式(至少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即,以歐洲建筑意象(包括平面和立面)為原型,以紅色為基調,以未經加工的花崗巖石料為修辭手段,融濃厚的抒情性和粗獷的鄉(xiāng)土性為一體的深度模式。
那么,這樣一種獨特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我認為,德國建筑師魏尓納·拉查魯維茨(Werner Lazarowicz,1873—1926)設計的德國總督官邸對這種風格的形成、發(fā)展與穩(wěn)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座建筑既是青島近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見證,也是整個城市風格走向的“定海神針”。因為,正是這樣一座開風氣之先的偉大建筑,引領著青島建筑的潮流和風尚,使青島的近現(xiàn)代建筑承載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學意蘊。
一、 殖民者的優(yōu)越感與懷鄉(xiāng)?。航ㄖ螒B(tài)的選擇
19世紀初,拿破侖橫掃了包括德國在內的整個歐洲,在德國人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和強烈的自卑感。但是,時光流逝,風水倒轉,1870—1871年的普法戰(zhàn)爭使德國(普魯士)人獲得了重新崛起的轉機:德國不僅實現(xiàn)了德意志民族的統(tǒng)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而且也一掃自卑陰霾,重新找回了自信,甚至唱起了“德國,德國高于一切”(第二帝國時期的德國國歌)的國歌。
二十多年之后,在地質學家李希霍芬的指引之下,德國人就是以這種歐洲霸主的身份,帶著傲慢和優(yōu)越的征服者和殖民者的心態(tài), 占據并控制了中國的膠州灣。
德國人強占青島,確實演繹了一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悲情故事。要說清楚這個悲情故事所包含的數不清的屈辱和我們對這座城市道不明的摯愛之間的復雜關系,既非易事,也非本文主旨所在。姑且按下不表。
且說1897年11月14日,德國遠東艦隊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巨野被殺為借口,派兵占領膠州灣,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膠澳租借條約》。之后,德國獲得了青島99年的租約。青島從此淪為德國人的殖民地。這是一段非常值得人們回味的歷史。其實德國人早就覬覦膠州半島的這座深水港了。1860年,普魯士遠征軍戰(zhàn)艦就已抵達中國,在青島周圍的海港進行考察。也就是說,德國官方的“考察”行動,比德國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李?;舴?869年對山東的考察還要早9年。不過,李?;舴?882年出版的《中國》對德國人在膠州灣建立據點的計劃還是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大刀會”制造“巨野教案”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德國曾多次派軍艦來中國考察。1896年4月,德國任命海軍少將梯爾匹茨(Alfred von Tirpitz)為遠東艦隊司令,命令他“在中國沿海尋找德國能夠建設軍事基地和經濟基地的地方”。當年8月,梯爾匹茨乘軍艦來到膠州灣勘察,認為膠州灣是最理想的目標。一年之后,“大刀會”制造了“巨野教案”,這為德國人提供了侵略中國的借口。德國人幾乎是兵不血刃就占領了青島,而且很快得到清政府“恩準”,獲得對青島的99年的租約。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autschou_Bay_concession;堀內正昭:《德國統(tǒng)治時期的青島建筑》,見徐飛鵬等主編:《中國近代建筑總覽·青島篇》,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年,第1618頁。
雖然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之后,德國就不得不將青島的控制權轉給日本,但是,德國人進入青島之初,其實是有著非常長遠的目標和非常大的野心的:其初意不只是在青島一地,更不止是在青島一時——甚至遠遠超過99年的計劃,還想借助于青島這個深水港,將包括淄博在內的山東全境的礦藏掠奪回國,并逐步擴展其在中國的殖民地版圖——至少能夠在李?;舴宜L制的山東及膠州灣地圖上挖出更大的一塊。
因此,德國人進入青島,無論在外交上、軍事上、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不僅占據著絕對的心理優(yōu)勢,而且采取了積極主動的進攻姿態(tài)。
另一方面,當時的青島雖然有令人妒羨的深水港,周邊還有豐富的礦藏,但是這個港口本身還只是一個沒有開化的小漁村,既沒有像樣的基礎設施,也沒有可觀的建筑,到處荒草叢生,滿眼窮困蕭索。這種情形,在相當大程度上說,更增加了德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和藝術的自信。
外國人進入中國搞建筑,本來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像美國建筑師墨菲設計金陵女子大學和燕京大學那樣,選擇中國古典建筑樣式;二是像許多外國建筑師在一些開埠的口岸城市所做的那樣,直接選用西洋建筑形式。
但是,在青島,不僅是德國人一開始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德國建筑風格為主導的歐洲建筑樣式,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中國人自己的住宅和會館,通常也時興采用西洋建筑樣式,比如華人區(qū)山東街、兩湖會館,就是其中的典型。
華人區(qū)山東街的建筑建于1901年之前、德國人進入青島之初。這個時候采用富有異國情調的西洋樣式,可以理解,因為這是德國人的地盤,德國文化流風所及,本來就難以抗拒,中國人順勢而為,亦無不可。但是,位于大學路54號的兩湖會館的情況就不同了。因為這個時候,距離德國人撤離青島已經過了17年。如果說這個時候統(tǒng)治青島的日本人對中國人選擇何種建筑類型可能會產生某種影響,那么,德國人對中國人選擇何種建筑風格就幾乎不存在任何影響力了(其實以前也不可能強制)。這只能說明,德國(或者寬泛的西洋或歐洲)建筑風格,在當時的青島人心目中,甚至外省人心目中,已經成為一種典范,人們在心理上已經對它產生了一種認同。正因為如此,當湖北人沈鴻烈在1931年出任青島市市長以后,就特別為湖南、湖北兩省的同鄉(xiāng)人士修建了這樣一座洋會館。
連中國人都對德國或歐式建筑風格如此熱衷,德國人就自不必說了。本來他們就帶有歐洲白人的心理優(yōu)勢,又帶著征服者和殖民者的傲慢,再加之青島并沒有像南京和北京那樣的富麗堂皇的中國式古建筑供傲慢的德國人膜拜,因此,德國人其實是沒有選擇,只能選擇西洋建筑形式。至少在他們進入青島之初這個時間段,只能如此。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不能忽略,就是外國人進入他國,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產生難以抑制的懷鄉(xiāng)之情。從心理學上講,如果自己每天活動和生活的環(huán)境更接近自己熟悉的家,就會大大緩解思鄉(xiāng)的痛楚。更何況,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真正在青島的德國人不到青島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如此少的德國人,如果再讓自己住進中國式樣的房子,那種“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孤獨感就有可能大大加重。因此,德國人在建筑形態(tài)的選擇上,除了文化的原因之外,也是有心理學和社會學上的考量的(據說德國總督屈珀爾是想通過一系列德式建筑來“營造一個可讓德國人想起故鄉(xiāng)的場景”)。
二、新藝術、西普魯士城堡與原始渾樸的青島漁村:拉查魯維茨對青島建筑風格的鍛造
青島德國總督官邸的建筑師魏尓納·拉查魯維茨,1873年5月22日生于西普魯士省的西蒙斯霍夫(Gut Sigmundshof),1926年4月28日因心臟病發(fā)作在北京去世。他曾在埃爾布隆格(現(xiàn)名Elbing, 1920年之前曾屬于德國,后屬波蘭)接受中學教育,在西普魯士省會但澤(Danzig,原西普魯士省會,后屬于波蘭,現(xiàn)名Gdańsk,中譯“格但斯克”)接受高等教育,主攻建筑土木工程。
1898年德國控制青島之后,急需建筑師和工程人員參與青島港口建設、鐵路建設和城市建設。這年春,25歲的拉查魯維茨應招來到青島,在德方的房屋建設部門謀到一個職位,并且很快就參與到建筑設計之中。
拉查魯維茨最早接手的設計項目是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時間就是他到青島的當年。(1898年建成1號病房樓,1899年完成2號病房樓,1903年完成3號病房樓,1904年完成婦幼臨床病房樓。該醫(yī)院在1900年改稱為“德國總督府醫(yī)院”。)
一個剛滿25歲的年輕人,一下子就接手了如此重大的設計工程。這說明:第一,青島的建設任務萬分緊迫;第二,這個年輕人確實才華出眾,非同尋常;第三,他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本來,拉查魯維茨未來的上司,也是建筑師的馬克斯·諾普夫(Max Knopff)原計劃1898年春與拉查魯維茨結伴來青島,可是還沒有出發(fā)就病倒了,延遲了兩個多月才到青島。這就給了拉查魯維茨登臺亮相的大好時機。由于在設計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拉查魯維茨很快就獲得了“拉撒路”(Lazarus,圣經中的人物,曾被耶穌復活。此處應該是贊許他總能夠翻空出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譽。
有關拉查魯維茨生平的資料非常之少,而且大多語焉不詳。在國內現(xiàn)有的資料中,往往只提到兩幢建筑與他相關,即,除了德國總督官邸之外,他還設計過青島俱樂部。青島俱樂部是拉查魯維茨1912年的作品。這就意味著,在設計德國總督官邸這樣重要的建筑之前,拉查魯維茨完全是一個菜鳥,毫無建筑設計經驗。我們能夠想象,浦東的金茂大廈會輕易地交給一位毫無建筑設計經驗的32歲的年輕人來設計嗎?
拉查魯維茨能夠得到如此重要的委托項目,只能說明,在此之前,他已經在建筑設計上顯露出過人的天賦,而且還不只是表現(xiàn)在一幢建筑上。已經有德國研究者指出,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出于建筑師拉查魯維茨之手,是確定無疑的事情。因為,研究人員在他當時在青島的地址簿中發(fā)現(xiàn),在1901年1月15日,拉查魯維茨記載的他自己的地址是: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旁的簡易辦公棚 。另外一個證據表明,1901年3月,拉查魯維茨在政府建筑師格羅姆施(Gromsch)、伯恩(Born)和貝爾納奇(Bernatz)的指導下通過了一個考試,升任政府建筑師施特拉塞爾(Karl Strasser)的技術秘書和業(yè)務助手(der zweite Mann)。1912年,施特拉塞爾升任“軍需建造顧問”(Intendantur und Baurat)。次年,拉查魯維茨也升任“軍需建造秘書”(Intendantur und Bausekretr)。兩人共事直到1914年日本人接管青島為止。(這里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拉查魯維茨的建筑活動一直貫穿于青島這座德國殖民城市的始終,從1898年到1914年,足足16年。)https://www.tsingtau.org/lazarowiczwerner18731926architekt/.
青島房屋建筑部門的建造檔案和施工圖紙大部分都被保留在弗萊堡的聯(lián)邦軍事檔案(BundesarchivMilitrarchiv)中,但從中我們很難辨別,到底哪些建筑師設計了哪些項目。因為建筑工程月報絕大多數都是由“軍需建造顧問”施特拉塞爾簽名的。好在總督官邸的檔案資料寫得非常清楚:1905年的總督官邸的設計,最初采取的是類似多人競標的形式,許多建筑師都提交了設計方案,但是最終還是采用了拉查魯維茨的設計。
這足以說明,在設計總督官邸之前,拉查魯維茨在建筑設計方面已經具備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人一籌的實力。在這個聚集了眾多有成就的建筑師的港口城市,拉查魯維茨在32歲就能夠擔任一個直屬德國建筑部門管轄的分部[其中包括建筑師弗里茨·比伯(Fritz Biber)和保羅(Paul Hachmeister)等]的負責人,這一事實本身也說明,建筑師拉查魯維茨已經在青島的建筑界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雖然拉查魯維茨的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的設計也許只算得上是一種牛刀小試,因此也表現(xiàn)出這位年輕的建筑師的些許的稚嫩,比如上圖的這個門頭和門柱的處理,模仿的痕跡較重,手法也比較生硬;但是,從整體上說,這幢建筑窗框的石頭裝飾、墻基的石砌手法的運用,已經表現(xiàn)出一種謹慎的狂放和富有詩意的自然主義美學趣味。在德國占領青島時期的建筑中,這種手法應該是拉查魯維茨的首創(chuàng)——雖然多少帶有威廉三世時期德國青年派和青島當地漁村建筑的痕跡。
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建成之后,在德國總督官邸之前或同時,至少有一座建筑大面積地采用了表面粗糙的花崗巖砌筑的方式,這就是1906年完成擴建的膠澳總督府學校的分校(廣西路1號)。
膠澳總督府學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從青島成為德國租界之后,居住在德國本土的德國人也好,本來住在上海等地的德國僑民也好,都紛紛拖家?guī)Э诘赜咳肭鄭u。因此德國人子女的上學問題就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為了救急,德國人就在原大鮑島村租用了幾間中國民房作為臨時教室,最初稱之為“德國童子學堂”。1900年德國人在俾斯麥大街(今江蘇路)為德國童子學堂新建了校舍。次年,即1901年,膠澳學務委員會正式接管這所學校,于是改稱“膠澳總督府學?!保唇袂鄭u市實驗小學)。
新學校由德國建筑師貝爾納茨設計,皮科羅公司施工。整個建筑雖然以西洋別墅風格為主導,但是也融入了若干中國建筑元素,如頂層裝配的帶有中式雕飾的木制陽臺,這在當時的西洋建筑尤其是德式建筑中極為罕見。
1906年,隨著涌入青島的德國學齡兒童的日益增多,膠澳總督府學校的教學空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膠澳總督府當局決定在廣西路1號建一所更大的分校。(由于空間增加了,這所學校才有可能改變招生政策,不僅招收德籍男生,也招收德籍女生,后來還招收非德籍學生。)
在兩年后(格但斯克工業(yè)大學主樓1900年奠基,1904年建成;膠澳總督府分校1906年建成)幾乎是照搬了格但斯克工業(yè)大學的教學主樓的設計——建筑的下半部墻體大面積采用花崗石飾面,中間頂部的山墻也沿用了這幢建筑的鑲嵌式裝飾策略,風格混搭(哥特與巴洛克風格的折中),自然和諧。第二,膠澳總督府分校正立面中心的這個帶有標志性特征的山花設計,在拉查魯維茨幾年后設計的總督官邸正立面中,以改頭換面的方式再度出現(xiàn)。第三,這位建筑師與總督府關系密切,并且頗受總督府和上層決策者的青睞。
那么,很明顯,這位建筑師只能是拉查魯維茨。首先,他是總督和政府總建筑師身邊的大紅人,是既有才華又受重用的人,是獲得了青島最重要的建筑——總督官邸的設計頭獎的人,因此,他最有機會拿到這個項目。其次,拉查魯維茨是在格但斯克接受了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建筑從業(yè)人員,他不僅對格但斯克當地的建筑非常熟悉,對西普魯士其他地方的建筑,比如瓦爾維爾城堡,也很熟悉。正因為此,在拉查魯維茨設計的建筑中,總是有一條貫穿始終的風格線或者說筆跡,這就是在大量運用極少加工的花崗巖的基礎上,實現(xiàn)建筑色彩和肌理上的對比,發(fā)酵出一種自然中包含匠心、粗獷中蘊含細膩的美學張力。
有了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的設計經驗,又有了(至少是部分)膠澳總督府學校分校校舍設計的經驗,拉查魯維茨在設計總督官邸時就更有把握,也更加自信、更加揮灑自如了。
據可靠文件記載,拉查魯維茨1905年獲得總督官邸的設計頭獎,該工程于當年動工。但是,也有資料記載這幢建筑實際上是1903年動工的。我的推測是:1903年確實啟動了設計計劃——當時的設計方案也一定不少,可能確定過某個建筑師的方案,甚至有可能也動了工,但是中途夭折了。直到1905年拉查魯維茨出馬,項目才重新啟動。
總督官邸于1905年動工,1907年竣工。全樓建筑面積為4000多平方米,建筑預算超過45萬金馬克,最終結算時超出預算一倍還多,高達100萬金馬克參見王建梅、鞏升起:“七扇門推開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叢書”之《建筑之路——總督樓的規(guī)劃、設計與建造過程》,山東友誼出版社,2017年,第57頁。但托爾斯頓·華納認為就是45萬多金馬克(參見托爾斯頓·華納:《德國建筑藝術在中國》,Ernst & Sohn,1994年,第207頁)。,相當于當時的25萬美元。前一年竣工的膠澳總督府面積7132.3平方米,面積幾乎要大一倍,也僅耗資85萬馬克。由此可見總督官邸有多么奢侈。據說時任總督奧斯卡·馮·特魯泊(Oskarvon Truppel)曾受到德國議會的彈劾,看來此言非虛。
拉查魯維茨接受中學和高等教育直至他設計總督官邸的這個時期,正是歐洲新藝術運動高潮迭起的時候。就建筑而言,新藝術運動(或者作為其分支的德國青年風格)基本的文化和美學取向,就是堅決抵制矯揉造作,力求自然天成,具有濃厚的原始主義和鄉(xiāng)土主義趣味。
這樣一種風格,其實并非新藝術運動的倡導者們的發(fā)明。不說遠的,歐洲的許多古堡建筑(還有印度古代建筑和中國鄉(xiāng)村建筑)早就采用了這樣的裝飾風格(當然這種裝飾有其防御和安全的實用考量)。僅就德國而言,就有13世紀的海德堡古堡、14世紀的瓦爾維爾城堡(曾屬西普魯士,今屬波蘭克拉科夫);新藝術運動時期,又有了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堡。這些建筑,都或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了原始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裝飾風格。
打著新藝術運動旗號,更加直覺、更加明顯地采用這種風格的,有西班牙的建筑師高迪的一系列建筑,有格但斯克工業(yè)大學主樓,還有弗萊堡、慕尼黑、薩爾布呂肯和挪威奧勒松的一些建筑。
無論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古堡建筑中蘊含的自然主義和原始主義,還是在新藝術運動中被重新發(fā)現(xiàn)和強化的反矯飾主義,以及對曲線曲面和樸野趣味的追捧,無疑都曾經引起過拉查魯維茨心理上強烈的共鳴。可以想見,還是在學生時期,拉查魯維茨就懷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自己的設計中把這種自然主義的美學沖動化為現(xiàn)實。
因此,拉查魯維茨最早設計的兩座建筑(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和膠澳總督府學校分校),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他的自然主義美學創(chuàng)作的沖動,同時,也算是兩次難得的設計技巧的磨煉。
拉查魯維茨還有一段重要經歷,我們不能不提:在設計總督官邸之前的1904年,拉查魯維茨曾經協(xié)助青島總督府行政大樓的建筑師路德維?!ゑR爾克(Ludwig Mahlke)監(jiān)理該大樓的前期建設工作。雖然沒有資料證明拉查魯維茨曾經參與這幢建筑的輔助設計工作,但是,能夠參與到這幢如此重要的建筑的建設過程之中,也是極為難得的機遇。這對年輕的建筑師拉查魯維茨積累經驗、增長見識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他日后設計總督官邸也提供了更為直接而實用的經驗,更為重要的是,還使他收獲了更多的自信。
在德國人1898年進入青島之后和總督官邸建成之前,除了拉查魯維茨設計的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之外,德國人在這里已經建造了為數不少的建筑,這些建筑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當時在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風格的影響,尤其是建于1898年、位于館陶路1號的青島氣象天測所,建于1899年的大港火車站(商河路2號)和德華銀行(市南區(qū)廣西路14號,照搬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建筑師安德列亞·帕拉迪奧所設計的位于維琴察古羅馬廣場舊址南端的市民大會堂)。
青島氣象天測所和大港火車站在建筑外觀裝飾上,基本上采用了與拉查魯維茨的德國海軍野戰(zhàn)醫(yī)院類似的思路,主要是在墻基部分或門洞周圍運用花崗巖石塊,增強建筑的肌理效果和厚重感。但建筑師錫樂巴和魏爾勒設計的德華銀行比前二者更加大膽,他們在這座帶有明顯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的各個立面上幾乎全部裝飾了花崗巖飾面。
從這些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出,由德國建筑師從歐洲輸入的這種新藝術風尚,已經在青島的建筑中逐漸蔓延開來。
拉查魯維茨初到青島,就沒能抵制住新藝術風格的誘惑。但是,到他設計總督官邸的時候,他對新藝術風格顯然有了比他的同胞建筑師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靈活的把握。在他設計總督官邸之前,他的同胞建筑師所做的風格的探索,只是對歐洲新青年風格的一種簡單的移植,同時也只能算是淺嘗輒止。拉查魯維茨卻不同,他的總督官邸既源于新藝術,又超越了新藝術;他的風格,不只是“一池萍碎”,而是“春色三分”,多元混融,最后形成了他獨有的風格。
具體而言,這座建筑至少融匯了如下風格元素:歐洲古堡或新藝術風格的花崗巖外墻、青島當地漁村的花崗石墻基、中國式的女兒墻、孟莎式屋頂(mansard roof)和中國式的重檐屋頂、中國式的窗飾和門飾圖案、印度伊斯蘭風格的塔和廟的元素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說,這絕不是一種生硬的風格拼湊,而是一種近乎完美的融合:可謂熔鑄東西,匯通古今,亦雅亦俗,亦精亦粗,最終融合成為一種既規(guī)則又奔放、既原始又現(xiàn)代的美學特質,并且確立了青島建筑后來的風格走向。
三、 總督官邸對青島建筑風格的影響
自從有了總督官邸這座具有示范性和標志性意義的建筑,青島的建筑基本上是以這座建筑的美學風格為基礎(或基本配方),朝著稍微簡化的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以西洋建筑的形態(tài)為基準,以紅頂黃墻(或白墻)為主色調,以花崗巖砌筑為裝飾,粗細相濟,雅俗兼?zhèn)洌瑒?chuàng)造出莊重而大方、華美而又自然的藝術效果。
我們大致可以為1909年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的青島的這種風格的建筑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
1. 1909—1914年
代表性建筑有德華大學(1909年)、膠澳電氣事務所(1909年)、青島基督教堂(Qingdao Protestant Church,1908年—1910年)、侯爵庭院飯店(Hotel Fuerstenhof,1910—1911年)、美國領事館(1912年)、馬克斯·吉利洋行(Warenhaus Max Grill,1911年興建)、青島天文觀象臺舊辦公大樓(1912年)和青島觀象臺( 1910—1912年)。
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青島觀象臺主樓,即舊辦公大樓。該樓由德國建筑師保爾·弗里德里?!だ锵L卦O計,名為“皇家青島觀象臺”,1910年6月奠基, 1912年1月落成?,F(xiàn)存主要建筑就是這座城堡式七層石砌辦公大樓。樓的主體全部用花崗巖石砌結構,帶有濃厚的歐洲中世紀城堡風格??梢哉f,這樣一種整體以石砌覆蓋全樓的做法,是由歐洲新藝術運動推動,直接由拉查魯維茨引發(fā)的自然主義和原始主義美學沖動的一次大爆發(fā),它與上述其他建筑的不同在于:其他建筑在原始主義和自然主義方面、在抒發(fā)奔放無羈的美學激情方面都采取了比拉查魯維茨還要謹慎和收斂的形式,唯有保爾·弗里德里?!だ锵L氐谋憩F(xiàn)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2. 1915—1945年
該階段,雖然日本人取代了德國人在青島的管轄權,但是,青島建筑和城市風格的走勢卻依然按照它固有的軌道持續(xù)地運行著。我們可以看到,從1919年修建的青島普濟醫(yī)院開始,之后所修建的建筑,如1921年修建的青島日本中學校、1923年修建的浸信會禮拜堂(濟寧路31號)、1930年修建的青島觀象臺圓頂室、1931年修建的兩湖會館、1932年修建的花石樓、1945年修建的青島美國酒吧(US Bar),所有這些建筑,就美學風格而言,全部都處在總督官邸的統(tǒng)領之下,雖然偶有例外,但是并不影響青島城市建筑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條處在主宰地位的明晰的審美風格主線。
日本建筑師三上貞設計的青島日本中學校(即六二樓),依然沿襲了德國古典式的建筑平面,呈中軸對稱式布局,表現(xiàn)出“和洋折中”的風格:紅坡屋頂、山墻、塔樓、裝飾性的金屬塔頂等,尤其是粗獷的毛石的運用,顯然是受到德國總督府的影響。但處理手法有所變異:建筑入口處的山花被夸張成大片的墻面,在立面上脫離坡頂形式,用以強化入口。圓拱形的入口底部有短柱支撐,與山花弧形的外觀及所用的裝飾元素相一致。建筑的幾個山墻面雖然用了相同的構成元素,如當地材料蘑菇石的拼貼、矩形長窗的排列、渦卷紋樣的裝飾,但仍同中求異,達成協(xié)調并且彰顯個性。
四、 總 結
綜上所述: 在青島德統(tǒng)時期一直活躍在建筑設計和管理第一線的建筑師拉查魯維茨,通過其設計代表作青島德國總督官邸,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東西融通、雅俗兼?zhèn)?、原始而又現(xiàn)代、奔放而又理性,并且?guī)в袧夂竦泥l(xiāng)土特色的美學風格。這種通過博采約取、混紡出新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特的風格,主導和規(guī)定了青島近現(xiàn)代建筑的美學基調。這一結果,或許有些偶然,或許也包含著某種必然。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在我們日益為城市的同質化而苦惱、焦慮的今天,拉查魯維茨的青島總督府官邸設計及其對青島近現(xiàn)代建筑風格形成的影響,都可以作為一個絕佳的案例,為我們未來的建筑和城市設計提供重要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