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
[摘 要]在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運用多種策略提升提問的有效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據調查統(tǒng)計,農村小學生多半為留守兒童。在以往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下,農村小學多以“灌輸式”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常常忽略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能力,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生由于沒有興趣學習,對教師講授的知識無法真正理解與內化,進而抵觸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即使教師設計了眾多的小組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但學生的探究、學習還是不夠活躍,甚至個別邊緣學生整節(jié)課都沉默不語,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對學生也缺乏基本的了解,如不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力水平等,更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
2.課堂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旨在使學生能運用學會的公式、定律、性質等解答各種習題,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的數學和實際生活相結合,且“題海戰(zhàn)術”也是當前數學教學存在的現(xiàn)狀和問題。同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大多采取習題演練等方式,這樣在課堂上就會無視其他內容的教學,導致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從而影響了學習的質量。
1.基于學生認知設置提問
在數學課堂中,要提高提問的有效性,首先要確保問題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趣味性。同時,教師要注意提問的難易程度,如提出的問題太難,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若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則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精心備課,做好充分的準備,特別是在問題的設置上,更要考慮全面。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同桌學生拿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進行觀察,猜一猜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然后帶著猜想的結果進行探究。通過剪、拼等操作,學生將長方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最后探究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構建新知,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增強提問的趣味性
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抽象性、順序性、邏輯性、實踐性,因此對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要求較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問題的趣味性,或設置一些趣味性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的新知識,實現(xiàn)學習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時,教師設置以下活動: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玻璃杯里倒?jié)M水,然后取一塊石子放入另外一個空的玻璃杯里,再把第一個玻璃杯里的水倒入第二個裝有石子的玻璃杯,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生答:“第一個玻璃杯里會剩下一些水,倒不完。”“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教師提出的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這種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設置情境式提問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以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抽象思維相對較弱,故而覺得數學抽象難懂,認為數學學習枯燥乏味。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實現(xiàn)提升提問有效性的目的。例如,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先用多個正方體教具擺好一個簡單的組合圖形,讓一名學生上臺分別從正面、上面、左面進行觀察,然后問學生:“在不同的方位,你看到多少個面?你能在黑板上用方格畫出這些面嗎?”在學生回答以后,教師予以總結:“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燕子,飛到物體的正面、上面、左面去觀察,然后把看到的面用方格畫出來?!薄@樣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而且使學生易于理解所學知識。
綜上所述,在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但是,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教師需要不斷實踐、探究,積累經驗。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運用多種策略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