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祥伍
主持人/石朝陽 人物郵箱:jqshizhaoyang@126.com
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當83歲高齡的劉永坦接過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時,會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劉永坦把強大祖國國防作為畢生的追求和堅守,帶領一支“雷達鐵軍”,從零開始,歷經(jīng)40年艱苦拼搏,自主研發(fā)成功新體制雷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給祖國萬里海疆安上“千里眼”,確保國防安全。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于南京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師。小時候,母親經(jīng)常教他背誦愛國詩詞,陸游、辛棄疾、霍去病、岳飛這些愛國詩人的事跡深深吸引著他。而作為工程師的父親則告訴他,科學可以振興中華,使國家更加強大。
家風熏陶,強國夢在劉永坦心里深深扎下根。17歲那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大學里,他如饑似渴地讀書,經(jīng)過一年預科、兩年本科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他被學校派往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
清華短暫兩年,劉永坦心無旁騖,出色地完成學業(yè),正式成為哈工大一名教師,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邁出向科學進軍的第一步。
1965年春,由于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劉永坦承擔了國家“單脈沖延遲接收機”研制任務。遺憾的是,正當他準備大顯身手之際,“文革”開始,所有工作被迫中斷。之后,跟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命運一樣,劉永坦插隊落戶到黑龍江省五??h農(nóng)村。此時,身處逆境的劉永坦沒有消沉,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勉勵自己要當“合格的農(nóng)民”。
1979年,回到學校任教的劉永坦,作為國家外派留學生,前往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他的導師是英國雷達技術知名專家謝爾曼教授。初來乍到,謝爾曼教授沒有過多表示,只交給他大量英文文獻。劉永坦一頭扎進書海,憑著過硬英文功底、深厚專業(yè)知識,很快“啃完”那些天書似的文獻。
劉永坦的勤奮、刻苦和才華令謝爾曼教授刮目相看,破格讓他參與重大科研項目“民用海態(tài)遙感信號處理機”研制工作,并由他獨自完成其中的信號處理機工程系統(tǒng)。這一技術對劉永坦來說是全新領域,不服輸?shù)乃蛋蛋l(fā)誓,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經(jīng)歷了不計其數(shù)的失敗后,劉永坦終于順利完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號處理機研制工作。對此,連一向內(nèi)斂的謝爾曼教授也不禁為劉永坦點贊:“他的貢獻具有獨創(chuàng)性?!?/p>
通過難得的歷練,劉永坦對雷達有了全新認識。傳統(tǒng)雷達雖有“千里眼”之稱,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國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體制雷達,從而使“千里眼”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這項技術國內(nèi)尚屬空白。
“中國必須發(fā)展這樣的雷達,這就是我要做的!”抱著宏大愿望,1981年秋,進修結(jié)束,劉永坦拒絕一切邀請,不作任何停留,立刻啟程回國。
回國后,劉永坦立即投入到新體制雷達研制中。然而,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新體制雷達被稱為“21世紀的雷達”,技術在世界上屬于頂尖之列。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曾經(jīng)進行過突擊性會戰(zhàn)攻關,但由于技術難度太大,最終未獲成功。
當時,劉永坦面臨的局面是,除基本理論和思路,根本找不到多少資料,更沒有相關技術可供借鑒,可以說是從“零”開始。
因而,當劉永坦發(fā)動身邊同事與他一起干時,很多人心里沒底。有人認為“雷達故事”雖然美好,但不可能成功。也有好心人勸他,這樣的研究風險太大,周期太長,弄不好把一生時間和精力都搭進去卻一事無成,不值。
“學有所成,報效國家,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沒有值不值之說。”劉永坦不改初衷,決心一條道走到黑??吹絼⒂捞谷绱藞詻Q,有人站出來支持他,最終組成了六個人攻關團隊。
可是申請課題時,有人提出質(zhì)疑:這個美國沒有做過,英國沒有做過,你憑自己的理論認為可以就可以?勸他放棄。不得已,1982年春,劉永坦專程赴北京,向航天工業(yè)部預研部匯報了新體制雷達發(fā)展動態(tài)和自己的設想。部門領導聽后,當即表態(tài)全力支持,并希望他盡快組織科技力量攻關,早日把新體制雷達研制成功。
得到上級部門支持,劉永坦立即著手進行周密計劃和準備。經(jīng)過10個月連續(xù)奮戰(zhàn),他完成了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隨即,一場填補國內(nèi)空白、從零起步的具有開拓性的攻堅戰(zhàn)拉開序幕。
經(jīng)過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shù)千次實驗、數(shù)萬個測試數(shù)據(jù)的獲取,“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1986年7月,正式列為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按常理,劉永坦和他的團隊已經(jīng)完成預研項目,可以申報獎項了,但劉永坦認為,僅僅只是“紙上談兵”沒什么用,國家需要的是貨真價實的雷達實驗站。于是,1986年,劉永坦受命主持“新體制雷達研究”,為研制完整的雷達系統(tǒng)再次出發(fā)。
進行雷達研制,大部分時間都要在現(xiàn)場做實驗。那時連交通工具都沒有,從駐地到雷達站都靠雙腳步行。而那些試驗現(xiàn)場,荒無人煙,條件十分惡劣,劉永坦與團隊成員經(jīng)常一待就是幾個月。
精力上需要大量付出,技術上也問題不斷。作為主帥,劉永坦要比其他人承擔更多壓力。系統(tǒng)調(diào)試初期頻頻死機,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可是,要從幾十萬行的大型控制系統(tǒng)中找出問題所在,工作量十分巨大。
時間不等人,故障就是命令。劉永坦率領團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系統(tǒng)每一個程序開始檢查。餓了,就用面包充饑;困了,倒在實驗室板凳上睡個囫圇覺。劉永坦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癥,超負荷的腦力和體力付出,使他幾個月不能直立行走。甚至有一次,在攻克一個關鍵技術時,終因長期勞累暈倒在現(xiàn)場。上不了“前線”,劉永坦就在病床上“指揮”,堅持與團隊成員一起“奮戰(zhàn)”,終于打敗了擋在必經(jīng)路上的“攔路虎”。
八年鏖戰(zhàn),一朝功成。在劉永坦帶領下,在隨后日子里,他們頂風冒雪、經(jīng)受日曬雨淋,1989年終于在威海建成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對海探測新體制實驗雷達。
1990年4月3日,劉永坦團隊首次進行對海面艦船目標的遠距離探測試驗,當目標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團隊成員流淚了,那是成功的喜悅。1991年,“新體制雷達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成果獲得科技界最高獎項,劉永坦實現(xiàn)當初宏愿,很多人勸他見好就收,激流勇退,但劉永坦卻堅決地說:“這個事情沒完,還得往前走”。不僅沒停下,而且堅定選擇了一條更加難走的路,再次出發(fā)。
劉永坦認為,科研成果不能真正應用到實際領域,就如同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這對國家來說是種巨大的浪費和損失。“一定要讓新體制雷達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
讓劉永坦感動的是,得知他的決定,團隊全體成員義無反顧地選擇全力支持,堅決與他一道再闖難關。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準正式立項,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承擔研制工作,劉永坦自然成為牽頭人。
盡管已做思想準備,但新體制雷達從實驗室轉(zhuǎn)戰(zhàn)實際應用,期間遇到的困難遠比想象的多得多。由于國際上沒有完備理論,很多技術難點和空白需要去解決、填補,加上地域環(huán)境差異,實際工作又產(chǎn)生許多新的困難和問題。
但是,劉永坦團隊深知,這是一條只能進不能退的路,既然國家將那么重大的項目交給他們,就要在困難面前敢于亮劍,勇于攻堅。
為解決抗電磁波干擾這一世界難題,劉永坦帶領團隊不分晝夜技術攻關。設計、試驗、失敗、總結(jié)、再試驗……經(jīng)上千次調(diào)整,終于找到解決方案。
又是一個十年。在歷經(jīng)上千次試驗和多次重大改進后,2011年,劉永坦團隊又一次圓滿完成任務。成功研制出我國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2015年,團隊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比缃?,劉永坦團隊已從最初6人發(fā)展到30人。盡管已經(jīng)斬獲諸多大獎,但劉永坦前進的腳步仍在繼續(xù)。2019年1月9日,剛過完83歲生日不久的劉永坦依然起個大早,精神矍鑠地出門,他的科研之路遠未到達終點,還要繼續(xù)攻關。“接下來希望把新體制雷達小型化,使它更加靈活、實用、廣泛?!眲⒂捞拐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