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娜,陳志鵬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 (福建漳州 363000)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常見類型,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無法行手術治療[1]。放射治療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而放射治療的關鍵在于明確病灶范圍及精準的靶區(qū)勾畫。以往,臨床上對于放射治療靶區(qū)的勾畫以CT提供的解剖結構及組織密度等形態(tài)學信息為基礎,但CT在靶區(qū)勾畫中提供的信息無法滿足放療需求[2]。近年來,隨著PET不斷發(fā)展,其在腫瘤早期發(fā)現(xiàn)及淋巴結轉移判定等方面的優(yōu)勢逐漸凸顯?;诖?,本研究主要探討PET/CT在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勾畫靶區(qū)中的應用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7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齡31~78歲,平均(54.26±4.83)歲;腺癌48例,鱗癌28例;原發(fā)腫瘤部位分布,左肺上葉12例,右肺上葉19例,左肺下葉18例,右肺下葉21例,左肺門3例,右肺門3例;轉移淋巴結分布,縱隔43個,肺門37個,葉間16個,鎖骨上區(qū)16個,其他區(qū)域14個。
(1)CT檢查:選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64層螺旋CT掃描儀,檢查前叮囑患者禁食4 h,患者取仰臥位,指導其平靜呼吸,先行平掃,掃描范圍從C4下緣至膈肌下緣,層厚5 mm;隨后利用高壓注射器注射100 ml碘海醇(對比劑),注射速率2.0 ml/s,行增強掃描,分析掃描結果,并將圖像上傳至VarianEclipse放療計劃系統(tǒng)。(2)PET/CT檢查:CT檢查次日行PET/CT掃描,選用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Biograph Truepoint 64 PET/CT掃描儀,檢查前叮囑患者禁食至少6 h,血糖水平需<8.0 mmol/L,靜脈注射18F-FDG,劑量0.12~0.15 mCi/kg,注射后靜臥45~60 min,叮囑患者排空膀胱,并飲水800~1 000 ml;隨后行PET/CT全身斷層顯像,利用仰臥真空負壓袋固定軀干部,用激光燈定位后,于胸部正中線及兩側放置金屬針進行標記,盡可能將標記點靠近病灶,指導患者平靜呼吸,先行CT掃描,再行PET圖像采集,PET采集模式為3D采集模式,可對4~6個床位進行體部采集,每個床位采集時間2.5~3.0 min,采集矩陣128×128,采集完成后通過CT掃描數(shù)據(jù)完成對PET圖像的衰減矯正,迭代法重建后獲取橫斷面、矢狀面及冠狀面,并將數(shù)據(jù)上傳至TPS工作站,完成圖像融合。
閱片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根據(jù)病灶形態(tài)、放射性分布特點、短徑、標準攝取值(SUV)及與鄰近結構的關系等對病灶的性質、邊界及大小進行判定。PET/CT判定標準:目測法,觀察雙肺肺野、胸椎、縱隔的放射性分布情況,若病灶攝取較縱隔攝取高,則為攝取增高,低于與相近均為無攝取增高;半定量分析法,選取攝取增高區(qū)域進行感興趣區(qū)(ROI)勾畫,若可見多個攝取增高灶,則無論是原發(fā)灶還是浸潤灶均進行ROI勾畫,并測量最大的標準攝取值(SUVmax),將SUVmax作為分析指標,ROI內(nèi)惡性SUVmax≥2.5,良性SUVmax<2.5。CT診斷判定標準:異常,淋巴結短徑≥10 mm;正常,淋巴結短徑<10 mm。VarianEclipse放療計劃系統(tǒng)靶區(qū)勾畫主要根據(jù)增強CT圖像及PET/CT融合圖像進行,根據(jù)國際輻射單位及測定委員會50號與60號報告中的腫瘤靶區(qū)(GTV)、臨床靶區(qū)(CTV)定義勾畫。若CT圖像上原發(fā)灶及短徑淋巴結>1.0 cm,則用GTVCT表示;PET/CT融合圖像上GTV勾畫用GTVPET/CT表示。增強CT靶區(qū)勾畫由醫(yī)師在肺窗、縱隔窗水平對橫斷面CT圖像病灶邊界行GTVCT勾畫,勾畫時需要避開可疑胸腔積液、肺不張、肺炎、血管結構等區(qū)域;PET/CT融合圖像靶區(qū)勾畫由醫(yī)師在縱隔窗水平完成,若可見2個或多個病灶距離>0.5 cm,則進行逐個勾畫,若病灶顯像為陽性,則行GTVPET/CT勾畫。
7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GTVPET/CT平均值為(20.68±9.82)cm3,GTVCT平均值為(26.24±10.93)cm3,GTVPET/CT平均值較GTVCT平均值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99,P=0.001)。GTVPET/CT水平與GTVCT水平相比,平均縮小22.96%,其中65例患者GTVPET/CT水平較GTVCT水平低,11例患者GTVPET/CT水平較GTVCT水平高。
鱗癌與腺癌患者GTVPET/CT水平均較GTVCT水平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鱗癌患者SUVmax水平較腺癌患者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腫瘤組織學類型增強CT與PET/CT
注:與同類型GTVCT水平對比,aP<0.05
放射治療是針對喪失手術指征肺癌患者治療的主要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需進行合理的靶區(qū)勾畫,靶區(qū)的正確勾畫也是確保放射治療成功的關鍵,但目前臨床上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區(qū)勾畫范圍仍存在爭議[3]。以往,臨床上常將CT平掃圖像作為靶區(qū)勾畫的基礎,而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逐步發(fā)展,發(fā)現(xiàn)增強CT掃描在肺癌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力,可顯示腫瘤病變的準確位置,還可反映其與支氣管、氣管、血管等解剖結構的關系,并借助解剖與組織密度等形態(tài)學信息對大部分非小細胞肺癌腫塊及肺不張組織做出區(qū)分,且以實質期掃描效果更佳[4]。多數(shù)肺癌組織的強化幅度較肺不張組織低,但若在肺動脈受侵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肺癌腫塊組織強化幅度較肺不張組織高的情況,且膨脹不全的肺組織在炎癥反應、滲出及實變等因素的影響下,其影像學與腫瘤組織的影像學出現(xiàn)較大重疊,通過CT平掃及增強掃描均無法區(qū)分膨脹不全的肺組織與局部病變,此時,CT掃描具有一定局限性。
PET/CT主要通過獲取葡萄糖代謝影像,清晰顯示腫瘤部位、淋巴結轉移情況等,還可區(qū)分肺癌病變部位,明確其是否合并肺不張、阻塞性肺炎、胸腔積液疾病,還可顯示微小病灶,鑒別增大淋巴結良惡性,為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jù)[5]。本研究結果顯示,7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GTVPET/CT平均值較GTVCT平均值低,鱗癌與腺癌患者GTVPET/CT水平均較GTVCT水平低,究其原因在于CT和PET/CT勾畫存在的差異性主要與腫瘤、肺不張、肺門、肺組織之間存在交織有關,伴有肺不張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原發(fā)腫瘤組織通常伴有攝取增高,而肺不張組織僅為輕度攝取或無攝取,導致PET/CT避開了增強CT診斷為腫瘤的肺不張組織、阻塞性肺炎等,進而導致GTV縮小,精確的靶體積可為腫瘤區(qū)域提供更高劑量,還可減少照射區(qū)域,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6]。
綜上所述,PET/CT在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中可精確指導靶區(qū)勾畫,為放射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