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生
摘要 目的:觀察火針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進一步闡明火針治療慢支的機制,旨在找出一種相對于常規(guī)針刺方法更有效且便于推廣的針灸方法。方法:收治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20例,運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分為治療組、針刺對照組和藥物對照組,每組40例。3組患者均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3個月。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咳嗽、咯痰積分及中醫(yī)證候總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血漿IL-4下降,IFN-a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火針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方法,療效優(yōu)于毫針針刺和西藥治療。
關鍵詞 慢性支氣管炎;火針;臨床研究
本文旨在觀察火針對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及對患者白細胞介素和腫瘤壞死因子等的影響,以期證實火針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方法,并進一步推廣運用,使之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資料與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20例,運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分為3組,見表1。
納入標準":①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為主訴;②每年發(fā)病持續(xù)3個月,連續(xù)≥2年;③治療期間停用一切有關藥物或治療方法;④年齡10~85歲,性別不限;⑤能夠按計劃療程堅持治療并配合臨床觀察。
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器質性疾病及明顯出血傾向者;③妊娠期婦女;④資料、數據收集不完整,對統(tǒng)計結果有干擾者。
治療方法:(1)火針治療組:①取穴:風門、肺俞、心俞、膏肓俞、膈俞、足三里、中脘、巨闕、建里、梁門。②器材:75%酒精棉球、止血鉗、中粗火針,95%酒精棉球。③操作方法:患者俯臥或仰臥位,定位腧穴。以75%酒精棉球常規(guī)消毒,75%酒精局部消毒,將中粗火針燒紅,迅速刺人選定的穴位,速刺疾出,不留針,出針后馬上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進針深度背部0.8~1寸,腹部1~1.2寸。針后2d禁止洗浴,保持針處清潔。隔日治療1次,每周3次,6次為1個療程,共6個療程(3個月)。(2)針刺對照組:取穴及療程次數同治療組,75%酒精局部消毒,使用0.35mmx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采用平補平瀉,行小幅度捻轉手法,手法宜輕柔,得氣即可,留針30min。(3)藥物對照組:卡介苗素可通過非特異性免疫調節(jié)增強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對慢支患者有顯著的預防效果,而且對患者的抗病能力亦有顯著增強作用。所以本課題選用卡介苗素注射液作為對照,0.5mg/次,肌內注射,每周3次,連續(xù)3個月。
觀察指標:全部治療結束后評價其咳嗽、咯痰、喘息程度,結果分為痊愈、顯效、好轉和無效田,并檢測治療前、后患者的白細胞介素IL-4和腫瘤壞死因子IFN-γ的水平變化。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采用Ridit分析,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
3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經Ridit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效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3組治療前后血漿IL-4、IFN-a變化比較:3組患者治療后血漿IL-4均有下降,治療組較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治療后血漿IFN-x均上升,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安全性評價結果:本研究過程中,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兩組患者一般體檢,血、尿、大便常規(guī),心、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安全性良好。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火針治療慢支患者具有抑制IL-4、提高IFN-a含量等作用,具有抗氣道慢性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的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尚有待進一步深人研究。
參考文獻
[1]佚名.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J].成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3(3):54-55.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