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紅
摘 要: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穩(wěn)定而重要的群體,他們從社會中來,將來要到社會中去,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也會影響家庭和社會。文章分別從德育的價值取向、德育目標、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分析德育的轉變,進而為德育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ù)。
關鍵詞:德育;道德品質;道德行為;轉變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1-0019-01
德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包括所有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穩(wěn)定而重要的群體,他們從社會中來,將來要到社會中去,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也會影響家庭和社會。所以,社會對學生這一群體負有進行德育的義務,社會對學生的德育主要依托學校德育進行??v觀我國德育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德育經(jīng)歷了由重視思想到重視實踐、由單一目標到多層次目標的轉變,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下面,本文對學校德育的轉變進行探討。
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非常重視德育,《論語》作為傳統(tǒng)教育的代表性書籍,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孔子對自己弟子的“言傳身教”,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德育??鬃又饕逃约旱牡茏又斞陨餍???鬃釉f:“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币馑际蔷幼鍪虑橐欢ㄒ皂?,做的事情必須能夠跟別人解釋清楚,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符合事理的。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論行為,一定要嚴肅對待,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德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就展現(xiàn)出很強的社會功能性。當時的德育號召學生重視集體、重視社會的要求,常常以集體的觀念為觀念,以社會的號召為行為準則。當時所有的學校都把德育作為教學的最高目標,學校教育的所有教育行為都必須圍繞德育進行。
改革開放初期,在德育方面,政府堅持發(fā)揮德育的社會價值。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人開始質疑德育的價值取向,有些專家和學者認為德育應該把重心放在重視個人價值而非社會價值上,這是錯誤的。而且當時的德育效率低下,不能適應社會對德育提出的新要求。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德育開始摒棄工具性的價值觀,重視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1979年9月,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提出:“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對學生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chǎn)階級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chǎn)階級事業(yè),有遠大革命理想,有共產(chǎn)主義道德品質的一代新人?!边@是第一次通過文件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了青少年的德育目標。1981年3月,教育部下發(fā)《關于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的通知》,德育課程正式開始授課,主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符合社會要求的青少年,讓他們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在走出校門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此時的德育目標仍然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傾向。2005年,教育部對德育的目標進行了修改,指出:“教育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yǎng)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初步養(yǎng)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講究衛(wèi)生、勤儉節(jié)約、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培養(yǎng)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樂觀向上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德育目標的修訂開始對學生提出了德育目標的層次化要求,更重視學生個人的心理健康,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品質。
多年來,德育教學形式較單調,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帶領學生聽德育報告、教師或者德育先進典型講授德育故事,觀看德育相關影片或者參觀德育基地。這些教學方法能培養(yǎng)學生特定的思維模式,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做人的原則與方法,但是并沒有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新時期,教師在德育的方法上要大膽創(chuàng)新,以引導為主。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當前問題,總結經(jīng)驗教訓,反思過往經(jīng)驗,大膽參加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更穩(wěn)定、更系統(tǒng)、更全面的道德觀念。道德不僅具有知識屬性,更具有實踐屬性,德育應該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近生活,大膽嘗試,在實踐中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德育的魅力,形成更穩(wěn)固的德育觀念。
總之,德育是立人之本,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細致的育人工程。教師要充分重視德育的價值取向、德育目標、教學方法,除了進行正常的課堂授課外,還要定期組織有關德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有所感悟,以道德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完善自我的同時成長為高尚的、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沈芳.在社會實踐中促進小學生德育發(fā)展[J].考試與評價,2017(12).
[2]毛齊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德育模式發(fā)展述要[J].中國德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