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僅是漢族先人文化的結晶,還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出現的符號系統(tǒng),漢字的構形理論突顯了人們以自我為核心,開展生命活動,揭露生命存在,探究生態(tài)智慧;漢字的象形表意特點是漢族先人人生體驗活動在文字系統(tǒng)內的自然存在。用生態(tài)觀來研究和實踐小學漢字教育,既能夠拓展?jié)h字教育探究的領域,還根據目前語文課程變革的有關理論,在語文教育的文化過程理論影響下,組織陶冶性情教育,能夠彌補當下漢字教學存在的問題,加強漢字教育在培育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生態(tài)修養(yǎng)上的作用,讓孩子在學習、了解漢字的基礎上,提升生態(tài)道德素質,提升中華民族解決生態(tài)危機的整體水平。
一、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背景下小學漢字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觀察能力。漢字造字一般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學生每學一個漢字,首先都要認真觀察字形,辨別字形結構的構造形式,找到字和字之間的細小區(qū)別。在漢字講解中,指引學生學著觀察,在觀察時發(fā)現與總結經驗,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觀察能力。
(2)思維水平。漢字是象形會意文字,不僅是漢族的思維邏輯的產物,還是漢族形象思維在造字與使用中的體現。形聲字體現了文字的抽象思維性,其采用抽象思維總結漢字的部首,然后建部首推廣至同種事物概念當中。由此得知,在認知漢字時,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密切聯系,學生的思維水平在理解與使用漢字時得以發(fā)展。
(3)記憶水平。在漢字教學的初級過程,主要是無意識記憶與機械式記憶,伴隨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基于字義的記憶逐漸重要,而機械式記憶的占比不斷縮小,兒童在認識環(huán)節(jié),通過機械式記憶朝著意義記憶變化是記憶水平的提升。
(4)分析水平。在漢字教育中要提供良好的條件實現學生思維模式的轉變,通過合理拆解漢字形體,讓學生從簡單的記憶漢字慢慢發(fā)展成可以逐步解析字形。所以,識字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水平。
對此,語文學者呂叔湘曾在1976年便強調:“在語言學習期間,語言與文字又相互促進的意義。學生學習文字,不僅可以將自己已經會講的話寫下來。而且,還可以通過閱讀增加自身的語言。因此,初等教育的第一任務便是讓學生及早記住文字?!?/p>
2.提升學生的人文涵養(yǎng)
長期以來,國內語文教育僅將文字視為聽、說、讀、寫的簡單工具,在實際教學中只重視形音和表面意思,極少剖析漢字所隱藏的文化內涵,導致漢字教育缺少人文性,造成漢字教育乏味、枯燥,極大影響到孩子對漢字學習的熱情。該種情況的產生不但造成學生采用漢字表意的能力降低,并且還導致樂童人文精神薄弱。
基于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背景研究漢字教學,既能夠完善教育成果、發(fā)揚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并且能夠令漢字講解的過程“變成陶冶性情、促使生命個體整體生成的文化環(huán)節(jié)”,在培育兒童了解漢字、讀、寫、使用水平的基礎上,喚醒他們的心靈,指引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生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所以,在小學漢字講解中,采取先進的教學方式,基于活動、感受、內化的基本規(guī)律,從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場中確定課堂教學主題。通過漢字教育生活化的活動與實踐,不但讓孩子了解漢字讀、寫,并且引導兒童用心去了解漢字意象構造的豐富世界,感受生命的魅力與艱辛,認真體驗生活的滋味,用心體現人生的奮斗和幸福,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其思想境界,使之不但具備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并且具備生態(tài)道德,主動保護生態(tài)平衡,人和自然才能真正融洽相處。
二、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背景下小學漢字教育途徑
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背景下的小學漢字教育是對字源解析法、字理解釋文字教育的發(fā)展與提升,以生態(tài)文化觀進行漢字教育,不僅要認識觀念上的改變,還需要有教育方法的幫助。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體現漢字的文化內涵,還使學生處于輕松自由的氣氛中更好學習。
1.溯源解理,轉移派生
民族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小學漢字教育增強孩子對字義的了解是授課的核心,所以,在教學階段,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孩子對字形特點的了解,并用字形特點激活孩子頭腦里所保存的字義內容,結合漢字構形規(guī)律,實現知識的轉移。
(2)注重漢字溯源。小學漢字教育中,象形字、指事字等均能夠通過其有趣形象的圖形組合來表示詞義[1]。利用《說文解字》、《字源》等資料,從研究漢字的構形之理著手,圖畫文字,溯源比較,掌握漢字的形體構造與變化規(guī)律,找到漢字所隱藏的文化價值,讓學生準確了解文字音、形、義間的關系,在了解漢字的基礎上,學著合理應用漢字。
當前所用的各種版本的語文課本,在基本字方面均突出了挖掘漢字源義的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課本上的識字部分,先列舉的象形字均配備事物圖形,隨后為古漢字,最后出現楷體字,并根據《說文解字》、《字源》等資料,對字義的解析、對漢字實現溯源。這種編排與設計科學有效,在實際教學中采取字理解析,引導兒童自主認字,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2.解析字理
字理文字講解是基于解析字理前提下,通過解讀組成部位,指引學生思索、確定推理的授課步驟。老師自身在注重漢字文化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采用所學的漢字文化及規(guī)律進行觀察、研究、推理,從而主動學習生字,了解新的知識,實現學生水平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技能。整個漢字講解根據“觀察形體——解析部件——部件文化分析——創(chuàng)建生態(tài)聯系——確定造字原理——確定字義”的步驟進行。
3.先易后難,逐漸深入
漢字的造字應先從象形開始,再派生出會意字、指事字以及形聲字等。而單獨的象形字與指事字造字和生態(tài)、人類本身有密切的關系,并且具有很強的構造功能,所以能夠基于字形推出象形字、指事字的含義。針對會意字,能夠從字的構造著手,聯系有關部件的文化價值來分析,先將之分解為若干個部件,然后結合部件找出其原本意義或代表的讀音,最終分析其構造所代表的讀音及含義。學生對漢字的掌握程度和記憶效果和難度程度息息相關,所以在教學時要先講解學生口語中慣用的、和學生現實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漢字和字義簡單的漢字,在教育層次上,采取從獨體字至合體字,從具備象形性的漢字至字義較難懂的漢字逐步進行[2]。講解好象形字對之后教學指事字,從而再講解合體字及形聲字,遵守由簡至繁的順序進行漢字教學,將不斷提升漢字教育效率,更好提高兒童的主動識字水平。
4.利用現代化教學方式
漢字要遵守漢字自身的規(guī)律,注重漢字的文化價值溯源,多媒體系統(tǒng)是漢字字源意境再現的重要工具,在漢字講解中,可以營造一個交互情境。某學者探究多媒體字源認字法,其重點就是對文字實現文化溯源[3]。借助多媒體系統(tǒng)營造圖文聲畫并茂、創(chuàng)建動畫場景,通過聲、光、電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多感官反應,由事物原型著手,把抽象的文字還原至古人造字的場景中,采用動畫技術根據“原始圖像——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呈現漢字形體的變化過程。在動態(tài)的場景中,學生不僅能夠聽見字音,還能夠看見字形,所以更容易理解字的本意,進而創(chuàng)建出文字音、形、義之間的關聯,記住了漢字。
利用多媒體更能體現漢字的生態(tài)文化特征,對于兒童以感性思維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在教學時由漢字內涵的生態(tài)化特征著手,直觀呈現漢字部首,令學生的類型和漢字文化產生更多共鳴,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兒童的漢字學習積極性,促使兒童知識的遷移。
三、結束語
基于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觀進行漢字教育,對小學語文老師的漢字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語文老師既具備生態(tài)審美水平,并且還要有較高的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與扎實的漢字學專業(yè)知識,唯有如此,方可在講解漢字時熏陶孩子的生態(tài)文化素養(yǎng),令漢字學習成為一種自然審美體驗,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孩子對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并促使他們養(yǎng)成知識遷移水平。
而且,注重生態(tài)問題便是對人類今后的自我關懷,現如今從小學教育著手,宣傳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理念,培育有生態(tài)涵養(yǎng)的新人,促使中華民族繁榮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生態(tài)化生存。
李雄合,甘肅省莊浪縣朱店鎮(zhèn)三合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