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冻啾谫x》寫于詩人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之際,雖是團練副使,卻“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蘇軾仕途不得志,內(nèi)心苦悶,在沉重的現(xiàn)實壓力下,欲申其志而不可得,只能在大自然中忘懷得失,尋求精神解脫,這種悲歡交替的情緒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也是本文的魅力所在。
關(guān)鍵詞:美人;悲歡;曠達
《赤壁賦》是人教版必修2的重點篇目,單元目標要求學生體會其中的節(jié)奏、語氣和韻味,體驗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赤壁賦》的教學重點是虛設(shè)的主客問答。其中,作者為何會借客人之口發(fā)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自其變者而觀之”“不變者而觀之”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以及詩人筆下的赤壁景色在表現(xiàn)作者的情緒變化方面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等等,對于初上高中的學生而言尤其難以掌握。課文所抒發(fā)的情感比較復雜,悲喜轉(zhuǎn)換,跌宕起伏,其中還涉及佛老思想,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引導學生透徹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脈絡(luò),就顯得尤為重要。
禪宗大師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佛老思想對于剛從記憶型教學中脫身而出,轉(zhuǎn)入抽象感悟教學的高一學生而言是陌生而艱深的,但是文章第一段中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良辰美景,“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賞心樂事,學生還是能透過文字而身臨其境的。這時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直觀可感,有一定人生閱歷的學生,似乎也能理解蘇軾在“樂極”之時為何渴望“羽化登仙”了。但是,在這種舉酒邀月的快樂之下的“遺世獨立”的人格和淡淡的憂傷就比較難以把握,要做進一步的思考了。
世間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痛苦卻不盡相同。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后,學生理解體會詩人的痛苦也就水到渠成了。
蘇軾出生在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的家庭,但從小接受了豐富的文化教養(yǎng)和熏陶,少年便“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高中進士時,年僅21歲,可謂少年得志,意氣風發(fā),似乎成就一番偉業(yè)猶如坦途行走一般。
然而,個人的命運常常被裹挾于時代之中,本可以成為一個出將入相的治世能臣而彪炳史冊的蘇軾卻身處北宋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心,這注定了他要成為這一場政治斗爭中的不幸犧牲品。果然,在烏臺詩案中,他受盡折磨,幾至大辟,其后又一貶再貶。就如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鳖H有舉世茫茫,英雄末途的蒼涼之感了。才華卓著,又在人生的盛年不幸遭遇貶謫,面對厄運,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曠達風貌之下內(nèi)心的悲憤和一些消極情緒。如“不絕如縷”的幽咽的簫聲,蘇子“愀然”的神態(tài),及“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無奈與悲觀。
面對清風明月,蘇軾不由得想起了曹操,想起了曹操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想起自己猶如那不知“何枝可依”而惶惶不安的“烏鵲”。然而在蘇軾的眼中,無論是立志成為周公、建立偉業(yè)的曹操,還是報國無門、悠游赤壁之下的自己,同浩瀚永恒的宇宙相比,都是渺小的。不過,曹操的渺小尚且是偉大的,功成名就,青史永留,而自己卻如滄海之一粟,且不說建功立業(yè),前途何在尚且未知。“人生短促,天地永存”,對于一位有理想和抱負而不得施展,反遭貶斥軟禁的人來說,只能唱出內(nèi)心的渴求:“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西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于君?!泵廊藦拇吮愦砻篮玫恼沃贫扰c高潔的人品,給后世詩人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懊廊瞬粌H比喻君臣關(guān)系,也用來象征詩人對理想的熾熱追求和追求失敗的痛苦?!焙榕d祖曰:“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遲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滿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焙笫啦坏弥镜奈娜嗽谑送旧系墓陋毢臀C感,多來自自身滿腹才學卻不得重用,所以他們在文學作品中或托閨中怨婦之情寫君臣之事,或借花草自喻,表達內(nèi)心的焦慮。
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是將這句話匆匆?guī)н^,未作詳細分析,而學生常常對“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不理解,學生預學時常問我:“‘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不是作者在思慕他心中的美人?”我告訴他們:“作者表面上是講思慕天一方的美人,而實質(zhì)上是表達內(nèi)心的一種感情和追求。”“美人”在《詩經(jīng)》和《楚辭》中是“賢主”和“美政”的象征,蘇軾借吟唱“美人”這一意象,其實是想表達自己雖因烏臺詩案遭受貶謫,但始終不忘“致君堯舜上”的社會理想,心系國家社稷。而文章由悲轉(zhuǎn)喜,對作者樂觀曠達的品格的理解的突破點也就在此了。
當“美人”成為表情達意必不可缺的意象后,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借男女喻君臣就已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因此課文里的“美人”可以看作是暗喻宋神宗。蘇軾平生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雖然被貶黃州,但內(nèi)心深處仍渴望得到帝王重用,以期一展政治抱負。在這里,蘇軾的痛苦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表達的“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人生的挫折并沒有摧毀詩人,卻讓他“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他學會了自我疏解,不怨天尤人,也不封閉自虐,他坦然地接受命運的每一次挑戰(zhàn),在疾風驟雨中談笑自若,做到了我生百事常隨緣,人生旅途的苦難和不順,使他真正地成熟了?!冻啾谫x》中,蘇軾用“桂棹”與“蘭槳”來彰顯自己的高潔,用“溯流光”表達自己身處逆境而不屈服的性格。月和“我”相通相融,讓“我”體驗到人生的真趣。
文人墨客得志者少而失志者多,懷才不遇、羈旅異鄉(xiāng)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生命之盛衰存亡又是一代又一代人體驗不盡的永恒的主題,也最易激發(fā)起我們內(nèi)心深處強烈而持久的共鳴。蘇軾的曠達豪情對后人永遠起著開釋郁悶、暢達胸懷的作用。這大概就是《赤壁賦》不朽的原因,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傳達給學生的精神內(nèi)核。
作者簡介:
王惠雄,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