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晨 劉曉玲 黃水秀 盛壽日
江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330022) 江西省上饒市上饒中學(334000)
通過溴乙烷的消去反應去認識有機化合物官能團之間的轉換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的基本要求,然而不同版本教材涉及內容編排不盡相同。人教版教材只給出了溴乙烷的消去反應機理,并未設計演示或探究性實驗;蘇教版則提供了該反應的演示實驗,但實驗過于簡單,副產物過多,收集到的乙烯量太少,定性檢測不明顯,往往導致課堂演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在收集文獻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新的實驗反應裝置(如圖1所示),并通過正交試驗法,對溴乙烷消去反應的適宜條件進行了探究。
圖1 實驗改進裝置圖(驗證乙烯)
由于該反應下,存在E2和SN2競爭反應,即溴乙烷消去反應與溴乙烷取代反應,所以反應中溶劑的極性以及溫度都會影響乙烯的產率。為了提高該反應裝置下乙烯的產率,本文將采用正交試驗法,對溴乙烷消去反應的最適條件進行探究,以供同仁參考。選取反應物的量是:10 mL溴乙烷、10 mL飽和氫氧化鉀、15 mL無水乙醇溶液,反應溫度為90 ℃。在該裝置與條件下,需要40 s時間使5 mL 1%溴水褪色。
溴乙烷消去反應是利用在強堿性條件下,溴乙烷脫去溴化氫,產生乙烯的過程,但溴乙烷發(fā)生消去反應是有局限性的。在溶劑極性較大、反應溫度較低時,溴乙烷容易發(fā)生水解反應,由于中學實驗室溶劑種類較少,所以不對溶劑種類進行探究,但可以對溶劑的用量探究。除溫度與溶劑(無水乙醇)之外,原料溴乙烷與強堿氫氧化鉀也是必然考慮的因素。綜上,選取溴乙烷用量、反應的溫度、飽和強氧化鉀用量、無水乙醇用量作為正交試驗的因素,每個因素選擇三個水平,選擇L9(34)正交試驗表進行實驗,見表1。
表1 溴乙烷消去反應正交試驗表
基于圖1的實驗改進裝置,撤掉乙烯的定量檢測與裝有水的集氣瓶裝置,加入排水法收集乙烯裝置,導管尾部依舊采取尖管,控制氣體流速,以便除雜,如圖2所示。
圖2 實驗改進裝置圖(收集乙烯)
(1)按照如圖2所示裝置組裝儀器,檢驗裝置氣密性,按照表格要求,依次取溴乙烷于50 mL圓底燒瓶,取飽和氫氧化鉀溶液于100 mL三口燒瓶,關閉止水夾1和2,在三口燒瓶下方水槽注入100 ℃熱水,對氫氧化鉀溶液進行預熱處理。
(2)待氫氧化鉀溫度上升到目標溫度時,取無水乙醇溶液于三口燒瓶中,當氣球逐漸變大,溫度計顯示達到目標溫度后,在圓底燒瓶下方水槽注入熱水,并打開止水夾1,使溴乙烷蒸汽進入三口燒瓶中。
(3)當溴乙烷完全進入三口燒瓶中后,關閉止水夾1,反應過程,觀察氣球,待氣球有變小的趨勢時,打開止水夾2,收集氣體,待氣體量保持不變后,讀取數值。
將獲得的9組數據依次填入正交試驗表中,對表中數據進行直觀分析,見表2。
表2 溴乙烷消去反應正交試驗表
在已選擇的因素與水平中,根據均值k來確定反應的最適條件,在溴乙烷用量中,均值k2最大,即反應中溴乙烷選用8 mL;在溫度大小上,均值k3最大,即反應溫度為100 ℃;在強堿氫氧化鉀飽和溶液用量中,均值k1最大,即反應中飽和氫氧化鉀溶液選用8 mL;在無水乙醇用量上,均值k3最大,即反應中無水乙醇選用15 mL。綜上所述,最適條件為A2B3C1D3(溴乙烷8 mL、飽和氫氧化鉀溶液8 mL、無水乙醇15 mL、反應溫度100 ℃),在此條件下,進行下一步實驗,得到乙烯氣體體積174 mL。
根據極差值R大小可以確定影響本實驗的因素主次關系見圖3。
圖3 影響實驗的因素主次關系圖
對溴乙烷消去反應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原料溴乙烷的量,但僅隨其后的就是反應溫度,而影響較低的是無水乙醇與飽和氫氧化鉀溶液。
通過正交設計助手軟件對表中數據做效應曲線圖分析,如圖4所示。
圖4 效應曲線圖
從效應曲線圖可以看出,雖然溴乙烷的量對反應有較大的影響,但并不是投料越多越好,投料過多,反而效應偏低。其次,溫度的選擇和乙醇的量可以盡可能大一點。最后,氫氧化鉀的量可以偏小,氫氧化鉀越多反而效應越低。
本文通過正交試驗法對溴乙烷消去反應實驗的最適條件進行探究,得出以下結論。
(1)在所選用的因素與水平中,最佳條件為溴乙烷8 mL、飽和氫氧化鉀溶液8 mL、無水乙醇15 mL、反應溫度100 ℃。
(2)4種因素對溴乙烷消去反應影響大小關系為:溴乙烷>溫度>無水乙醇>飽和氫氧化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