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慕玲
【摘要】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要立足于漢字文化的基礎之上,并結合漢字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來開展識字教學,既有助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又能更好地讓小學生對漢字的識字能力達到讀得出來、寫得清楚和運用得當的目的。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挖掘漢字文化的內涵,能激發(fā)小學生對識字的興趣;明晰漢字結構邏輯,能增強小學生對識字的印象;豐富傳統文化的形式,能加強小學生對識字的運用;導入傳統文化的價值,能升華小學生對識字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40-02
小學生識字教學既難又易,難的地方在于小學生對漢字總是一知半解,經常出現錯字別字,識記準確度相對較低;易的地方在于由于文字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小學生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為識字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傳統文化下,漢字不僅僅是學生認識中華文明的基礎與工具,更是吸引中華文明智慧與經驗的載體。因此,抓好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過程。在漢字文化內涵、漢字結構邏輯、傳統文化形式和傳統文化價值等方面,通過興趣激發(fā)、明晰漢字、加強運用及升華認識等步驟,有助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低段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挖掘漢字文化內涵,激發(fā)小學生識字興趣。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最怕死記硬背,這不僅不符合小學生識字心理期待,而且對小學生未來識字及語文學習留下了較大的創(chuàng)傷。有相關研究表明,當前很多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不高,跟其低段時期的識字學習有密切聯系。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要重視通過漢字文化內涵來激發(fā)小學生的識字興趣,以故事性為切口,以漢字“甲骨文”、“金文”或“篆體(書)”等為文化釋義,通過故事講述既把學生識字興趣激發(fā)出來,又讓學生對漢字學習印象更深刻。一方面,當前簡化的規(guī)范化漢字,很多不太能體現出漢字的本義,使之失去了文化蘊味,從而無法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積極性,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另一方面,“甲骨文”、“金文”或“篆體”不僅還原了漢字的文化內涵,更是漢字形象義圖景式的呈現,因此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與識記。
以“人”字的識字教學為例,很多小學生在上小學前完全認識這個字,但即使到了二年級時,還是有部分學生分不清楚“人”與“入”的區(qū)別。在“人”的識字教學中,筆者把“人”的“甲骨文”、“金文”或“篆體”(如圖1)通過投影把其文化內涵以故事形式講述出來,然后再把簡體字“人”進行對比說明,從而讓小學生對這一字有深刻的印象。通過這樣的識字教學后,學生們初步了解了漢字進化的過程及漢字文化,激發(fā)了小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對所識之字也會形成較深刻的印象。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個漢字都有適合用這種方法來開展,但通過漢字文化內涵來演繹故事的方式卻是較受小學生歡迎的識字教學形式之一。
二、明晰漢字結構邏輯,增強小學生識字印象。
漢字文化本身也包含了其結構分析,如上文所提及的“人”與“入”字的結構,其實在“金文”、“篆體”兩者的差別不大,小學生容易出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樣可以通過漢字結構的分析,把“人”看作是直立行走的兩條腿,把“入”看作是一個人進了門。以這種漢字文化思維來幫助小學生識記,還是有助于小學生進行區(qū)分的。漢字結構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造字的歷史與價值,無論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還是獨體字,在字義上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上對世界與自然的認識,是感性思維發(fā)展的極致。通過漢字結構的分析來滲透思維發(fā)展,是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所承載的另一隱性價值與意義。語文教師要摒棄“小孩子不懂文化”的淺顯看法,通過有效的識字教學來反映漢字結構的邏輯思維,為學生未來語文學習與發(fā)展打下較扎實的基礎。
以“雨”字結構邏輯為例,通過漢字結構分析,小學生可以很容易掌握這個字。筆者的結構分析如下:“一”就是天空(出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我們看到的天是一個水平面的,所以它在最高處;“冂”就是烏云所籠罩的地方,所以像小屋子一樣;在這個小屋子里烏云像花灑一下有四條水落下來,這就是四點。通過這樣的漢字結構一分析,學生們不僅牢牢記住了這個字,更為重要的是,滲透在其中的傳統文化思維得到了學生的理解。而通過雨字的聯想,很多字如“雪”、“霧”、“霜”等也會慢慢被學生成消化,從而形成同部首字的識字記憶與教學。由此可見,分析漢字結構及其邏輯思維,是對漢字傳統文化思維解析的過程,有助于增強小學生的識字學習。
三、豐富傳統文化形式,加強小學生識字運用。
漢字的表意性與象形性,是其見形知義的重要原因,也是傳統文化中字理分析的根據。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會讀、會寫是會用的基礎,因而運用才是識字教學檢測的最重要手段。在運用過程中,運用傳統文化字理分析開展識字教學反饋,在幫助學生強化識字認字的基礎上,更有助于小學生形成較強的運用能力,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字理分析外,兒歌編排、猜字謎等形式,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傳統文化形式,進一步加強小學生識字運用。
如上述雨、雪、霜、霧等字族文,既可以通過聯想識字、兒歌編排的形式,也可以在特殊的節(jié)日里如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通過猜字謎的形式進行教學。以兒歌編排為例,通過網絡查找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案例,如圍繞母體字“青”以及衍生的“請、清、情、晴、睛”,就有《小青蛙》兒歌:“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請你愛護小青蛙,好讓禾苗不生病?!睂τ谛W生而言,只要會唱這首兒歌,那么青、清、晴、情、請等這幾個字的運用也會比較準確。因此,通過豐富的傳統文化形式,把識字教學與漢字文化相關聯,體現出漢字差異與文化內涵,小學生就可以在學習中運用中,在運用中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從而強化識字學習的運用。當然,不同的漢字要采用不同的傳統文化形式,使識字教學轉化為傳統文化滲透的“游戲”課堂,才能持久保證小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
四、導入傳統文化價值,升華小學生識字意義。
漢字中還包含著傳統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體現出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史上的價值與意義。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要把握價值,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到識字學習中,從而使識字教學演繹為語文綜合學習活動,升華小學生識字意義。隨著社會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漢字中的傳統文化價值也越來越被學校教育所重視。特別是在較發(fā)達地區(qū)的識字教學,家長、學生、社會都不滿足于簡單的識字教學。小學語文教師要正視這種看法,通過在識字教學中導入傳統文化價值,體現識字教學的意義。
以“愛”的文化價值為例,從繁體字來看,其本義為用心保護自己認為好看的東西之行為,因此,愛重在知行合一的行,即保護。在識字教學中,除了可以通過投影投射出愛的繁體字以外,還可以對其傳統文化價值進行生活化釋義——愛學校,就要保護學校聲譽及財產不受損失,要有集體榮譽感;愛同學就要保護、尊重、諒解對方,友善相處……通過傳統文化價值的導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意義就得到了升華,并能引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漢字文化。
總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要重視傳統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并通過漢字文化、漢字結構、漢字價值及傳統文化等多種形式來豐富教學內容,不斷激發(fā)小學生對識字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讓小學生對漢字的識字能力達到讀得出來、寫得清楚和運用得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蓉.優(yōu)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有效性的措施探討[A].教育理論研究(第五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2.
[2]趙桂清.淺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134.
[3]彭亞寧.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寫字教學淺談[J].青海教育,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