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燕 武杰 趙洋
[摘? 要]在馬克思的視域中,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不僅蘊含著空間中的生產和空間本身的生產,也蘊含著物質空間的生產和精神空間的生產。馬克思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異化的分析批判,指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導致了城市居住空間和休閑空間的剝奪,使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陷入困境,導致了人的片面發(fā)展和病態(tài)發(fā)展。馬克思關于城市空間生產的批判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城市空間正義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城市空間生產;資本邏輯;空間異化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9)05-0010-07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由長、寬、高和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由此可以把物質和空間連成一體,形成一個自然空間。在自在的自然空間基礎上,經過人類的生產實踐而形成的自然則“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1]193,這個“人化的自然”,由于人的本質力量而被打上“社會”的烙印。人化自然的生產過程在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時代使資本獲得了巨大的增殖。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盡管沒有明確的“空間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概念,但是,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卻隱含著豐富的城市空間生產的思想。近代以來,隨著產業(yè)革命的興起,城市化“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2]35。這也就是說,資本的擴張本性推動的城市化運動促進了空間生產的發(fā)展,導致了世界歷史性的空間交往,但同時也潛藏了空間生產的異化。因此,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城市空間既包括城市自然空間(城市景觀和建筑物等),也包括城市社會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等);空間生產也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在空間中的生產,二是空間本身的生產。
馬克思關于城市空間生產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批判開啟的。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以人口和生產資料集中、階級對立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城市成為空間生產的主要形式,本來應該滿足和服務于人的生存發(fā)展的空間產品反而成為在資本生產引導下為剩余價值服務的中介和手段,從而導致空間生產的異化。馬克思正是通過對空間生產異化的分析批判,指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導致了城市居住空間和休閑空間被剝奪,使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陷入困境,導致人的片面發(fā)展和病態(tài)發(fā)展。所以說,“馬克思、恩格斯從城市現象入手探索城市的本質,認為城市既是資本主義罪惡最生動的體現,又是社會進步力量最充分發(fā)展的空間?!盵3]2
一、資本邏輯下的城市空間生產剝奪人的居住、休閑空間
歷史上,滿足人的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城市居住空間是城市社會空間中細微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yōu)榱烁玫纳疃鴣淼匠鞘?,“詩意地棲居”可以說一直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城市已不僅僅是作為政治文化中心而存在,它更多地表現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所必需的基本條件的空間集合體,是包含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內的聚集體,表征著人與自然之間最強大的物質交換和人與人之間最神秘的社會關系。作為生產力基本要素之一的勞動者受空間集聚的影響,從鄉(xiāng)村來到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主導和支撐下,資本邏輯取得了統(tǒng)治和支配一切的巨大權力。在城市,資本和有限土地結合在一起,也形成了一種巨大的空間力量,表現為現實的城市空間生產發(fā)生了異化,以至于人們的居住空間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
由于資本對剩余價值的不斷追逐,在大批工人涌入城市、需要大量住宅的時候,工人的住房卻不斷被拆除,其土地成為工業(yè)和商業(yè)用地。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住宅生產讓位于工業(yè)生產已成為資本獲取剩余價值的手段,這導致了工人的居住空間不斷地被剝奪。需要指出的是,住宅短缺已遠非城市空間生產問題,而是涉及資本主義分配和政治領域的問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住房短缺不是絕對短缺而是相對短缺;不是沒有住宅,而是沒有工人的住宅。恩格斯通過調查發(fā)現,“工人區(qū)和資產階級所占的區(qū)域是極嚴格地分開的”[4]326。工人區(qū)圍繞在商業(yè)區(qū)的周圍,中等的資產階級住在離商業(yè)區(qū)更遠的整齊的街道上,高等的資產階級則住在別墅或是空氣更加清新的鄉(xiāng)村的華麗住宅里。不僅“新市區(qū)里的貴族區(qū)的富麗堂皇和住在舊城的窮人們的骯臟貧窮形成了一個驚人的對比”[4]314-315,而且這種居住空間上的分異加劇了工人生活的艱辛和掙扎。住在貧民窟的人表現出骯臟、道德低下,被視為“下層階級的人”;而住在豪華別墅中的人則被描繪成高貴的有尊嚴的“體面的”人。在這里,資本邏輯就像一個籠罩在城市上空的天羅地網,將個人的一切感覺、愿望和夢想都統(tǒng)統(tǒng)攬入其中并使其銷聲匿跡。從表面上看,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時所締結的契約,可以說像白紙黑字一樣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卻發(fā)現:他不是‘自由的當事人,他自由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時間,是他被迫出賣勞動力的時間;實際上,他‘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決不罷休?!盵5]349
可見,馬克思并沒有止于對城市空間被剝奪而分異的表象分析,而是抓住了資本邏輯與工人之間的本質聯系,透過這種表面現象得出城市居住空間被剝奪而分異所彰顯出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平等,是一種社會地位和權力在城市住宅問題中的體現。誠然,住宅短缺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然而城市化的發(fā)展所導致的資本主義城市住宅生產和需求間的矛盾有其自身的特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今天所說的住房短缺,是指工人的惡劣住房條件因人口突然涌進大城市而特別惡化;……有些人根本找不到棲身之處。”[6]250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表達了他們對工人住房短缺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刻分析了工人住房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在這一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主宰下,資本邏輯不僅沒有解放人、使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反而是使人陷入了更加深重而隱秘的奴役和剝削之中。馬克思指出: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5]198。這個新時代,實際上正是資本邏輯作為“座架”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馬克思無情地揭露和諷刺了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批判它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同時,他把工人屈從于資本邏輯下的自由生活時間轉化為剩余勞動時間的最卑鄙、最可惡的專制稱為“資本專政”或“資本獨裁”。對資本邏輯和工人之間的這種根本關系,他又形象地描述為“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得還要牢”,甚至“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車輪下”[5]743。于是,資本邏輯也就成了能夠駕馭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城市的靈魂和杠桿。
作為一個社會的“座架”和“靈魂”,資本邏輯不僅體現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中,“還體現在促使其制度和生產方式發(fā)揮作用的信仰和觀念構成的意識形態(tài)中?!盵7]82工業(yè)化城市的集聚效應促進了城市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同時也產生了人的需求的多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的全面能力體系的構建和自由休閑時間的增加。在馬克思看來,休閑時間的增加是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人類生產的目的便是通過減少必要勞動時間不斷增加“自由時間(包含休閑時間)”來推進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因為只有在“休閑時間”里,人的興趣、愛好、個性才能獲得更加充分的發(fā)展。休閑空間則是馬克思所強調的人在其“自由時間”活動時的場所,是休閑時間在空間上的體現,主要包括社會公共服務的場所,如咖啡廳、電影院、美術館、體育場等。盡管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生產力發(fā)展已經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自由時間和休閑空間,但是資本家和工人所能享有的自由時間和休閑空間是完全兩極分化的。由于資本邏輯對剩余價值的瘋狂追逐,資本家會想方設法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以至于“個人的全部時間都成為勞動時間”[8]222,自由時間完全成了工人的奢侈品,而休閑活動則成為資產階級的專利和特權。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休閑空間也逐漸成為高門檻的商業(yè)化空間,需要有充分的自由時間以及較高的收入才能進入。這一門檻把自由時間缺乏、收入水平低下的工人階級完全排除在真正的城市休閑空間之外。正如馬克思所言:“由于沒有止境的單調的操作造成體力的過度消耗,他們變得任性放縱,不會思考或深思熟慮。他們除了下流的娛樂之外,不可能有任何體育、智育或精神方面的消遣;他們與一切真正的生活樂趣是無緣的?!盵8]227所以,那個時代除了縱欲和酗酒,工人階級的一切休閑活動和休閑空間都被剝奪了。
二、工業(yè)化城市空間生產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潔凈的水源、清新的空氣是人類健康生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在資本主義大生產和資本邏輯的驅使下,城市空間生產對于工業(yè)化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土地的開墾、利用等都是為了首先滿足工業(yè)生產的需要,或者說直接滿足資本邏輯的實現。這就造成了工業(yè)生產擠壓人的生存空間、城市生活功能滯后、公共衛(wèi)生狀況惡化等后果。而且,受制于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對資本貪婪的欲望,城市中的水、空氣、河流、植被等關乎人類基本生存環(huán)境的自然資源都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可以說,隨著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過渡和發(fā)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自然界原有的平衡也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內被打破。這一迅速崛起的不可逆過程,在為人類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毀壞了自己的家園、自己“無機的身體”,它“使得整個世界早期發(fā)展歷史的所有劇本都顯得拙劣無比”[9]9。
在馬克思看來,伴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城市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原本的良田被一座座廠房所取代,農業(yè)生產條件下人與自然之間正常的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關系也被打破,人類肆無忌憚地索取和隨心所欲的排放,導致自然界開始以更加殘酷的方式報復人類。18世紀中葉,蒸汽機以及其他技術發(fā)明為資本主義大生產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蒸汽機牽引的火車把煤炭運往全國各地,也使這一時期的煤炭開采和使用達到了歷史的高峰。“煙囪林立”“機器轟鳴”成為當時許多工業(yè)化城市繁榮的重要標志。煤炭燃燒所產生的大量濃煙(富含二氧化硫)未經任何處理直接彌漫于城市上空,使城市人飽受煙塵之苦?!皞惗氐目諝庥肋h不會像鄉(xiāng)村地區(qū)那樣清新,那樣富含氧氣。250萬人的肺和25萬個火爐擠在三四平方德里的面積上,消耗著大量的氧氣,要補充這些氧氣是很困難的,因為城市建筑形式本來就阻礙了通風。呼吸和燃燒所產生的碳酸氣,由于本身比重大,都滯留在街道上,……居民的肺得不到足夠的氧氣,結果肢體疲勞,精神委靡,生命力減退?!盵1]409除了空氣污染,資本主義大生產還直接導致了大量的河流污染。由于工業(yè)革命和城市化的拓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無形中增加了城市空間的密度,而且工礦企業(yè)為了發(fā)展的便利大多依河而建,結果導致大量的工業(yè)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隨意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中。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留下了許多關于河流污染狀況的描述。例如,流經曼徹斯特的艾爾克河是“一條狹窄的、黝黑的、發(fā)臭的小河,里面充滿了污泥和廢棄物……臭氣泡經常不斷地從坑底冒上來,散布著臭氣,甚至在高出水面四五十英尺的橋上也使人感到受不了?!盵4]331一定程度上說,以工業(yè)化為核心的城市空間生產是以礦產資源、石化能源和生物資源為生產生活的主要對象和來源的,隨著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加,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禍害”越來越重,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可見,在資本主義大生產中,表面上看,勞動者是自然界的主宰,他們通過技術和機器大生產直接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事實上,這種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勞動僅僅是工人維持生存的手段;對于資本家來說,這種勞動則成為其獲取利潤的手段,自然界也無意識地被他們所利用。在追逐利潤的驅動下,剝削勞動和掠奪自然必然會同時發(fā)生。所以說,資本主義大生產是一種畸形的生產。正如恩格斯所言:“在資產階級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了金錢而存在的,連他們本身也不例外,因為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快發(fā)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痛苦?!盵4]564以至他們在政治上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結成聯盟。盡管馬克思沒有將城市空間生產視為資本主義大生產的主要形式,也沒有將城市空間生產從單純的物質空間生產到社會關系生產都納入自己的研究范疇,但是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把異化同私有制統(tǒng)治下的社會制度聯系起來,用異化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資關系?!皠趧铀a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tǒng)治。”[1]156-157他還進一步指出:異化勞動既然奪去了自己勞動所生產的對象,也就奪去了作為勞動者所固有的人的生活;勞動者同其自身的勞動產品、生命活動、類本質被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與人關系的異化、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所以說,資本主義大生產直接威脅著人的生命活動和生存環(huán)境。
現在看來,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人類生存環(huán)境所面臨的壓力遠不及今天這樣嚴重,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其根源在于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其根源也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勞動。也就是說,勞動者越是對自然資源的恣意索取,自然界就越是報復于人類;他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強,就越是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面對當今環(huán)境污染嚴重、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我們要牢記恩格斯的教誨,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要在反思中更新發(fā)展理念,徹底揚棄“人統(tǒng)治自然的思想”;要充分認識生態(tài)危機一旦形成將會在很長時期內困擾人類,并難以恢復。因此,為了“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yè)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10]36,在它還處于潛伏狀態(tài)時就應該提醒人們警覺起來,使人的有機生命與自然界的平衡更好地融為一體。為此,我們必須深刻領會生態(tài)學這一關于“地球家政科學”的法則,形成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空間生產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和美麗。
三、異化的城市空間生產桎梏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所謂生產,一般是指“人們使用工具來創(chuàng)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11]1166,因此說到生產,首先是指物質生產,即在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上的生產——社會個人的生產??墒?,生產在一切時代也有其共同點、共同規(guī)定。馬克思所說的“生產一般”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這個一般是經過比較抽象出來的共同點[12]1-3,所以廣義的生產,是指一切社會組織或個人將其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因而本身就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別有不同規(guī)定的東西。其實,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就將生產劃分為“自己生命的生產”“他人生命的生產”和“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13]72-76。這樣,在馬克思的視域中,“生產一般”的概念就蘊含著空間中的生產和空間本身的生產,以及物質空間的生產和精神空間的生產。其中精神空間的生產是我們本節(jié)所要討論的主題——為滿足人的心靈世界(心理空間)的需求而進行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它是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密切相關的一個議題。
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宗旨和價值訴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鮮明地提出,未來社會要“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并認為這是未來新社會的本質所在。那么什么是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馬克思認為:“全面發(fā)展的個人……就是在交替變換的社會職能里,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種能力得到自由發(fā)展的個人?!盵14]234在這里,自由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所謂自由發(fā)展,就是指人能夠在認識和掌握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自覺地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多方面的能力,其指向必然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樣,所謂全面發(fā)展,是指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只要是正當的,現實就能為其發(fā)展提供或創(chuàng)造充分必要條件,其結果也必然是指向人的自由發(fā)展。正是這種“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聯系,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思想的豐富內涵。所以,城市空間生產理應服務于主體人的發(fā)展需求,進而重新占有人自己的類本質。但是,在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下,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都把占有空間作為自己生產生活的目標和追求,使本來應該為人的發(fā)展服務的空間生產反而成為人的“主人”,控制了人的行為乃至整個生命活動,即主體異化為空間的奴隸。例如“倫敦人為了創(chuàng)造充滿他們城市的一切文明奇跡,不得不犧牲他們的人類本性的優(yōu)良品質?!盵4]303
由此可見,馬克思并沒有把城市空間簡單地理解為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場所,而是挖掘出了它維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及完成資本積累的本質。在資本逐利本性所營造的環(huán)境下,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社會關系逐漸異化,工業(yè)化城市空間的延展賦予了空間主體新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現在“大工業(yè)通過普遍的競爭迫使所有個人的全部精力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它盡可能地消滅意識形態(tài)、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地方,它就把它們變成赤裸裸的謊言。”[1]566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人成為城市空間生產中的物的要素,或者說是機器的一部分,他也就被賦予了諸多機器的特征:冷酷、麻木、沒有情感。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人與人之間不再信任,而是變得越來越冷漠和孤僻。越是在狹小的空間里,“每一個人在追逐利益時的這種可怕的冷淡、這種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是使人難堪,愈是可恨?!盵4]304在對城市空間的追逐中,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般的人的關系統(tǒng)統(tǒng)被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所俘虜和替代,一切形形色色的天然尊長的封建羈絆被無情地斬斷,人與人之間“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盵2]34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開始無孔不入。與此同時,城市空間生產的異化使處于底層的勞動者很難有發(fā)展的空間,以至由于沒有希望而陷入完全的麻木狀態(tài),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因此,“從鄉(xiāng)村轉到城市、從農業(yè)轉到工業(yè)、從穩(wěn)定的生活條件到天天都在變化的毫無保障的生活條件的勞動階級,大批地墮落了?!盵15]393所以,馬克思稱這種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異化現象為一種“新的桎梏”。
實際上,資本中所包含的各種要素在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生產中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決定這一城市空間變化的核心機制就是資本邏輯。新馬克思主義者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指出:“城市空間的本質是一種建構環(huán)境……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城市建構環(huán)境的生產和創(chuàng)建過程是資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結果,是資本本身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建一種適應其生產目的的人文物質景觀的后果?!盵16]15-16這從馬克思對三大拜物教的批判中可以明確體現出來。資本邏輯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其實質是要把追求剩余價值看成是一種合理合法的正常行為,使人們對貪欲和愛財有了新的詮釋。在等價交換的幌子下,貪欲演變?yōu)橐环N表面的文明成果——文雅的商業(yè)交往。其實,亞當·斯密(Adam Smith)也曾有過類似的表述;只要是有利可圖,所有的活動都具有了無限制的“道德豁免權”[7]83。這就自然而然地昭示了資本邏輯背后所隱藏的是以“商品、貨幣、資本拜物教”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圍剿下,社會變成了單向度的社會,生活于其中的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喪失了自由和創(chuàng)造力,也使其陷入了痛苦之中。
從本意上看,城市的主體是人,同樣,城市空間存在的邏輯前提和意義所在也是生活于其中的有血有肉的人。馬克思說,“城市已經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與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盵13]104因此,可以將城市空間生產看作是人在城市中將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于空間各個維度的延伸。因而,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身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期待,無論從目的、動機、動力和意志,還是從價值訴求等不同視角來看都是實現空間正義的旨趣。然而,作為主體的人卻迷失于城市空間之中,甚至掙扎于心靈世界??梢姡谫Y本主義制度下,迫于空間生產的資本化邏輯,人的內在本質的充分發(fā)揮讓位于對資本的追求。這種現象的背后是主體的人被物化,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虛,內心中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向度的喪失??偠灾Y本主義社會的普遍物化已經發(fā)展成為社會的全面異化,即為了某些表面的、純粹外在的目的而犧牲了人的類本質,制約著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綜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生產的思想,可以發(fā)現,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致力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價值——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yè)正處于興起并逐漸興盛的年代,他們基于唯物史觀科學地分析了城市化、工業(yè)化、資本積累和意識形態(tài)等對社會發(fā)展以及人的發(fā)展的促進和阻滯作用,特別是揭露了在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生產下資本的逐利本性所導致的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和人的物化,從而導致了社會的單向度和人的片面發(fā)展。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150多年過去了,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7]9。相對于傳統(tǒng)提法,這一新認識不僅突破了“物本位”和“單純生產論”的慣性思維,也體現了對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路徑和機制的實踐探索。就當前我國城市空間生產而言,實現社會主義城市空間正義顯然是矛盾解決的方向之一。目前中國正處于城鎮(zhèn)化建設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之中,盡管這些空間拓展的進程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截然不同,但是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生產的批判、城市空間生產對人的發(fā)展的擠壓、空間生產的異化等問題卻給我們以警示和啟迪?!耙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發(fā)展?!盵18]所以,我們要借鑒和吸收馬克思關于城市空間生產批判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觀,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共創(chuàng)社會城市空間生產公平正義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白剛.資本邏輯的三種形態(tài)[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3).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美]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安德魯·麥卡菲.第二次機器革命[M].蔣永軍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0]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David Harvey.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5.
[17]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
[18]習近平.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N].人民日報,2018-04-11(01).
責任編輯? 姚黎君? 魏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