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呈賓
摘 要:素質教育是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造成二級分化。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課堂教學更加關注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文圍繞如何踐行素質教育進行闡述,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成績。
關鍵詞: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學生;主體;教學
語文是一門蘊含深厚人文底蘊的學科,語文教學能夠起到陶冶學生情操、升華學生思想的作用,對學生基本素質的養(yǎng)成有著重要影響。根據最新教育方針的要求,中學教育應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育良好的基本素質為目標,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落實到日常教學中,而語文課堂也應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勤奮學習文化知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達到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效果。
一、把握文本個性,促進學生愛學樂學
中學語文的課文具有深刻而不同的內涵,如人一般彰顯著不同的個性,呈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找準課文的“文路”,思考怎樣才能將文章中的核心特點傳達給學生,帶領學生領略到其中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對語文課文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從此變得愛學、樂學,幫助他們從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這才是高明的教學手法。例如,在教學《背影》時,不妨先從課文的標題入手,找出此標題的特殊之處:通常情況下,寫人的文章往往是從正面角度來寫的,而此文卻以人的背影作為主要描寫對象,這可謂是獨辟蹊徑。所以,教師應當緊扣這一點,設計出以背影為中心的教學方案。1.教師帶著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閱讀,弄懂本文的梗概,并留意文章中共描寫了幾次父親的“背影”。2.當學生發(fā)現(xiàn)共有四次描寫父親的“背影”后,教師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這四次描寫分別是如何與作者相聯(lián)系的?這樣的教學思路能夠引導學生快速把握重點,感受到課文的各個層次。
二、依據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想象思維
呂叔湘說過,離開思維的想象是很難學好語文的。語文教學要圍繞想象與聯(lián)想,打開學生的思維窗戶,促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得到延伸,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想象,從而在整體上感知文章想要表達的中心情感。教師引導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力,生動、立體的景象就會在學生的大腦中懸掛起來,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對詩歌中寫作手法的理解。例如,在開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時,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送別詩,教師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本詩中蘊含的“送別”與“安慰”的因素,感受作者對友人飽含的濃情厚意,然后再帶著學生深入閱讀本詩的各個部分,仔細鑒賞作者勾勒出的每一幅景象,并且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對“飛雪”、“寒風”、“梨花”等景象展開聯(lián)想,盡情發(fā)揮聯(lián)想,打破時空的界限,與詩人進行情感上深入交流。經過這樣一番學習體驗以后,學生自然就能準確而深入地把握好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感情,領悟到本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而對于教師來說,這樣的教學才稱得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加高效。
三、開展審美教育,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教學
語文教學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師帶領學生追尋美的過程。在學習課文時,學生總是能夠從中感受到生活和社會的美,再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也就完成了一次良好的審美教育。尤其是在開展詩歌教學時,教師應當悉心觀察學生的審美關注點,引導學生緊密結合實際生活,促使學生獲得一次真切的審美體驗,讓學生對詩歌中蘊含的獨特美感有一番獨特體會。例如,在進行《使至塞上》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到:本詩中描寫了“單車”、“征蓬”、“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多個意象,刻畫出一幅別有意境的邊塞風光,既顯得凝練有力而又不失準確到位。然而,大部分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沒有那么豐富,一時間還難以完全對本詩內容產生認同感,這就對本次課程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網絡上觀看過有關沙漠的視頻片段,這樣一來,就很好地將詩歌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從而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并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大漠的蒼涼與雄渾之美。
四、引導探究學習,深入領悟作者情感
對于學生來說,文言文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題,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的字詞意義和文法難以掌握,二是學生沒能讀懂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重點講解文中的字詞句型意外,還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感知文章的內涵,了解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中蘊含的深層次情感內涵。例如,在教學《陋室銘》時,為了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作者雖然住在簡陋的居室里,但是他是怎樣維持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的呢?”、“哪位同學能結合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下陋室的樣子呢?”、“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懷有怎樣一種生活態(tài)度?”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內容,并且互相交流學習,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進一步領悟作者樂觀向上的積極態(tài)度,領略到作者清者自清、不愿同流合污的可貴精神。不看看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教師還是應當緊扣思想情感這一塊來進行教學,唯有如此,方能提升學生對文本核心思緒的掌握程度。
總之,中學語文是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需要教師將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有效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基本素養(yǎng)。語文學習中的情感、審美等人文因素,都能夠對學生的人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才能讓素質教育理念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皇甫茉莉.初中語文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學[J].科教新報,2017(16).
[2]沈怡.素質教育視角下初中語文情感教學策略實施[J].科教新報,2017(08).
[3]傅全勝.略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江西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