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動畫學派的四大動畫片種中有三種都屬于定格動畫,如木偶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定格動畫以其實拍特征,與民族手工藝術中多種藝術形式的材料、制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由此,動畫的創(chuàng)作與民族審美、民族工藝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此為切入點,分析三種動畫形式的民族藝術淵源,將民族精神的傳承、民族審美的體現(xiàn)帶入當代中國動畫創(chuàng)作的深思中。
關鍵詞:中國動畫學派;定格動畫;民族審美
中國動畫學派輝煌于20世紀美術片創(chuàng)作“走民族化之路”的探索時期。1955年12月,時任電影局局長的陳荒煤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視察時提出:美術片要在民族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要從民間故事、童話、神話、寓言中挖掘源泉。此后,不少美術片開始借鑒民間傳統(tǒng)繪畫、工藝等藝術形式,從中尋找表現(xiàn)方法。自此,中國動畫學派以其蓬勃的創(chuàng)造力和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迎來了第一次繁榮期。“文革”沉寂之后,又再次創(chuàng)造繁榮。在此期間,定格動畫這一形式,一直處于較為重要的位置,不但在上海美影廠的中國動畫學派動畫作品中占有較大的創(chuàng)作比重,其成果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從1956年到2000年,中國動畫有45部獲得了各種國際獎項,其中有20部是定格動畫。因此,對中國定格動畫民族語言的探討,也是對整個中國動畫學派各種類型動畫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語言的探討。
定格動畫是一種古老的動畫創(chuàng)作形式,早期的電影特技便是以這種方式完成的。作為動畫,和大多數(shù)通過繪制或者計算機生成運動影像不同的是,它的連續(xù)畫面運動來自于靜止的攝像機的連續(xù)拍攝。因此,需要有真實的場景用于拍攝,以制造虛擬的、假象的運動,這一真實的場景便涉及到實景的搭建、角色的制作。材料、手工、表演,便成為定格動畫不同于其它動畫的獨特之處。我國活躍于各民族的多種藝術形式,諸如剪紙、皮影、編織、泥塑、刺繡、竹編、紙扎、木雕、木偶、年畫,手工和材料都是其藝術表達的重點。定格動畫這一實體的存在方式,使它與民族藝術中這一材料和制作本體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導致在創(chuàng)作定格動畫作品時,借助于材料、表演和手工制作體現(xiàn)民族審美傾向這一“民族性”追求,總在有意與無意中呈現(xiàn)。
從歷史沿革來看,中國動畫學派定格動畫大量采用中國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如剪紙、皮影、木偶等,其制作、造型、視聽風格與中國民間藝術極其接近。本文通過木偶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來探討這些與民族藝術具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動畫形式的緣起。
一、木偶動畫
多處考古發(fā)現(xiàn),木偶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古老的喪葬文化中常常出現(xiàn)各種“偶”“俑”。自漢代,發(fā)展出木偶戲,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演繹故事,走向了動態(tài)呈現(xiàn);到了唐代,木偶表演有了更進一步發(fā)展,開始出現(xiàn)了木偶歌舞;到了宋、明,木偶的制作工藝更為復雜,演出方式也更具專業(yè)性,各地民間紛紛出現(xiàn)木偶表演;至清代,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木偶戲在民間的長久發(fā)展中,融入了地方特色、地方文化、民間故事等,從而產(chǎn)生了諸如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等有名的木偶表演種類。木偶戲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的聲音和影像,深深隱藏在我國早期動畫人的童年生活中。
我國最早的30秒木偶動畫拍攝,是持永只仁這位長期在中國工作的日本人的作品,也就是在這30秒的片子里,持永只仁完成了將木偶從提線木偶表演到定格動畫拍攝的質的變化。從“提線”表演制造運動到埋入保險絲逐格拍攝,最終將一張馬歇爾的照片和蔣介石的漫畫變成了一個30分鐘的動畫,插入了《翻身年》這一紀錄片中,全新的木偶動畫形式帶來的新異感得到了觀眾的極大認可,“每到這個動畫場面就會引起掌聲和喝彩聲,我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144。這是一次木偶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飛躍,因此在時任東北電影制品廠黨委書記鄧波爾的帶領下,由持永只仁擔任動畫設計,誕生了我國第一部木偶美術片《皇帝夢》。鄧波爾讓持永只仁研究木偶動畫時說道:“中國以前就有各種木偶劇,各地形式不同,但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nèi)容。我們東北以前也有很多來自福建省的皮影戲江湖藝人……群眾中有很多人很喜歡這樣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1]144由此可知,扎根于民間的傳統(tǒng)審美催生了我國木偶動畫的產(chǎn)生。
1948年,虞哲光的“新型木偶戲”《長恨歌》將木偶戲電影化,這種形式介于民間木偶戲與木偶美術片中間。1950年,上海美術影制片廠美術組成立后,一些上海的木偶藝術家和民間藝人也加入進來,主持木偶劇社團的虞哲光成為了木偶片技師和導演,其弟子也擔任動作設計。由此可見,我國木偶動畫所取得的成績,不但得益于動畫人開疆拓土的實驗精神,也來自于傳統(tǒng)木偶藝術家和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根基。
二、剪紙動畫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 進入非遺的剪紙包括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剪紙、醫(y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剪紙、樂清細紋刻紙、廣東剪紙、傣族剪紙、安塞剪紙。它們分別來自我國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廣東、云南、陜西。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幾乎覆蓋全中國,可見剪紙藝術在我國民族藝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9年,中國剪紙項目還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3]。
現(xiàn)在剪紙常用的技藝,早在還沒有出現(xiàn)“紙”時就出現(xiàn)了,一般在薄片材料如金箔、皮革、絹帛、樹葉上使用鏤空技法鏤花。唐宋時期發(fā)展迅速,宋代甚至有以剪紙為職業(yè)的藝人,明清時期技藝更為成熟,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tài)之一。”[4]“剪紙”藝術,也是一種深埋于中華民族生活甚至血脈之中的藝術形式。
1958年,剪紙動畫誕生,開山鼻祖萬古蟾拍攝了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貼在窗戶上、門楣間的剪紙被賦予了新的生命——運動。盡管這一動畫形式并非我國首創(chuàng),早在20年代,便有德國的剪紙動畫《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也有日本的《馬具田城的盜賊》等剪紙片,但中國的剪紙從一誕生便有強烈的自身民族特色。萬古蟾說:“我們在試制(剪紙片)樣片時,在藝術和技術方面,攝制了不少新式樣,像陜西和湖南的皮影樣式樣,有的像民間窗花和北方流行的剪紙式樣,也有的像國外的剪影片式樣。我們總覺得國外剪影片的式樣是,人物各部位漆黑一團,輪廓不分明,過于簡單化,倒不如我國的民間窗花剪紙多彩多姿,鮮艷可愛。我們采用了彩色剪紙式樣,作為攝制剪紙影片的借鑒,也與國外的剪紙片有所區(qū)別,并想通過這一式樣,為百花齊放,發(fā)揚傳統(tǒng)藝術做一些嘗試?!盵5]由此可見,我國的剪紙動畫從誕生之初便與傳統(tǒng)審美和傳統(tǒng)藝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折紙動畫
折紙動畫是這一時期最為獨特的一種動畫形式。從角色造型看,似乎與民族藝術的直接關聯(lián)度不如木偶和剪紙動畫高,似乎還和由包豪斯學院傳入的立體構成有親近之處。然而究其創(chuàng)作歷程,可知這一動畫形式的產(chǎn)生,仍然是我國民族藝術的催生。
被稱為“實現(xiàn)中國美術電影史上第七次質的飛躍”[6]的折紙動畫只誕生了兩位大師名匠——虞哲光和李榮中。
由于紙在中國誕生年代較早,西漢時期就出現(xiàn)了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纖維制造的紙張,因此,較為主流的觀點是,折紙起源于中國,也有說法認為折紙起源于日本和西班牙。無論起源哪個國家,折紙這一藝術和游戲形式在我國由來已久。虞哲光是折紙片的開山鼻祖,他借用這一技藝,賦予角色生命,獨創(chuàng)這一定格動畫語言。他曾編寫了很多幼教的手工折紙書,他的“折紙動畫”便來源于此。由于注重“折”,因此其造型顯得輕巧、靈活、稚氣。
李榮中是一位全面的美術片創(chuàng)作者,從60年代開始,他參與制作過多部剪紙動畫,熟知“紙”這一材質的基本屬性,精通紙的各種造型。他的紙偶造型從我國傳統(tǒng)的折紙、紙藝、紙雕、紙扎偶人等民間藝術中吸取養(yǎng)分,徹底打破了剪紙的二維屬性,將虞哲光的“折”與木偶的“偶”結合,使他的紙偶片更為立體,更加富有表現(xiàn)力。在中國動畫學派“走民族化之路”時期,增添一筆瑰麗的色彩。
四、結語
隨著上海美影廠的沒落,老一輩定格動畫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技藝沒有被傳承,中國定格動畫脈絡被截斷,加之CG動畫的發(fā)展,中國定格動畫創(chuàng)作無論從題材還是技法角度,都出現(xiàn)了斷層。近幾年我國的定格動畫創(chuàng)作又邁入了復蘇期,但是仍然小眾,在創(chuàng)作方法技巧上幾乎重歸于零,創(chuàng)作者開始進入了再一次的艱難摸索期。他們艱難地學習國外的經(jīng)驗,從美國、英國、捷克等國的創(chuàng)作中學習技法,模擬造型語言,而我國寶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卻沉寂無聲,沒有被挖掘出來用于當代定格動畫的創(chuàng)作指導。當我們回望老一輩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美學追求,梳理創(chuàng)作過程,尋求制作技法、歷史依托和啟迪時,也將當今動畫創(chuàng)作中民族精神的傳承、民族審美的體現(xiàn)這一話題帶入當代中國動畫創(chuàng)作的深思中。
參考文獻:
[1]持永只仁.持永只仁先生傳記[M].陳祖蓓,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7:144.
[2]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通知[EB/OL].[2006-06-02].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3]張芬娟.“非遺保護”在中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10-20.
[4]潘魯生,苗紅磊.剪刀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27.
[5]萬古蟾.談剪紙影片[J].上影畫報,1958(11):15.
[6]鮑濟貴.中國動畫電影通史[M].北京:連環(huán)畫出版社,2010:94.
作者簡介:林潔,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