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亮 高路
摘 要:利用常規(guī)寶石學測試,電子探針(日本電子JXA-8230型電子探針分析儀)、X射線粉末衍射儀(XRD)對中國云南、四川南紅瑪瑙、河北及遼寧戰(zhàn)國紅瑪瑙和非洲紅瑪瑙的礦物組成、微量元素、市場價值等特征進行了總體分析,并對市場價值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南紅瑪瑙;電子探針;微量元素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11-0124-03
市場中的紅瑪瑙中以南紅瑪瑙最為受歡迎,而遼寧、河北一帶的戰(zhàn)國紅瑪瑙品種增加了獨特的黃色,市場中沿襲了傳統(tǒng)觀念“紅為尊,黃為貴”的特點,使戰(zhàn)國紅瑪瑙也成為瑪瑙市場中受追捧的對象.南紅瑪瑙在中國的產地主要以云南和四川為主.然而.近年來,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來自非洲的紅色瑪瑙,其顏色特征與我國南紅瑪瑙的相似,且價格相對較低、產量較大,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關注.[1]因此,以四川南紅瑪瑙、云南會澤瑪瑙、戰(zhàn)國紅瑪瑙與非洲紅瑪瑙等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微量元素分析,橫向縱向進行對比,找出每個產地之間微量元素的不同,找出更有實際意義和價值的信息.
1 測試樣品和方法
為了準確有效的分析本文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去市場搜集了非洲、中國的云南、四川、遼寧等省的紅瑪瑙進行分析.在搜集標本的過程中,注重挑選同一產地的并且顏色特征有明顯區(qū)別的樣品以及不同產地的顏色相似的標本.
1.1 測試樣品
本文試驗選用1塊非洲南紅瑪瑙(編號為FZMN-1)和2塊云南紅瑪瑙(編號為YNHZ-1、YNHZ-2)、6塊四川瑪瑙(編號為SCLS-1、SCLS-LH-1、SCLS-LH-2、SCLS-MG-1、SCLS-MG-2、SCWX-1)、3塊遼寧戰(zhàn)國紅瑪瑙(編號為LNBP-1、LNBP-2、LNBP-3)、2塊河北宣化戰(zhàn)國紅瑪瑙(編號為HBXH-1、HBXH-2).這些樣品是從四川涼山和河北當?shù)厥袌霾少彾鴣?
1.2 試驗方法
采用電子探針、粉晶衍射分析的方法對所采購樣品進行分析,主要進行以下對比方式,具體如下:
(1)通過國內不同產地南紅瑪瑙的成分的測試,針對標本相同顏色的區(qū)域進行分析,得出成分和微量元素的不同,從而區(qū)別不同產地的特征.
(2)通過四川涼山瑪瑙之間的對比進行微量元素分析.
(3)對比國內瑪瑙成分,對非洲紅瑪瑙進行分析,與國內紅瑪瑙進行對比,從而區(qū)別國內外不同產地紅瑪瑙的微量元素的特征.
(4)對市場中新的品種如戰(zhàn)國紅瑪瑙中的紅色部分進行成分分析,區(qū)別南紅瑪瑙微量元素成分區(qū)別.
2 測試的數(shù)據(jù)內容
為了進一步確定樣品的物相組成,保證樣品的正確性,將樣品用瑪瑙研缽磨到0.074mm后做X射線衍射分析,所用儀器型號為德國布魯克D8 ADVANCE衍射儀,測試電壓40KV,電流40.0mA,波長0.1517nm,步長0.010°,檢測角度為2.5°~70°,得出衍射結論都是SiO2類礦物.[2]進一步檢測采用電子探針設備進行微量元素分析,以下是電子探針設備詳細信息;測試單位:新疆礦產實驗研究所電子探針室;儀器型號:日本電子JXA-8230型電子探針分析儀;測試條件:電壓:氧化物15Kv,單質20Kv;電流:1.00E-8A(10nA);束斑直徑:1-10um.SEI為二次電子圖像(形貌),COMPO為背散射圖像(成分).
2.1 國內南紅瑪瑙成分分析
通過國內南紅瑪瑙產地如云南會澤南紅瑪瑙(樣品編號為YNHZ-1,YNHZ-2)、四川涼山南紅瑪瑙(樣品編號為SCLS-1、SCLS-2、SCLS-LH-1、SCLS-LH-2)的成分的測試,針對標本相同顏色的區(qū)域進行電子探針微量分析.為了數(shù)據(jù)的嚴謹性,每個標本取兩個點位進行分析.測試數(shù)據(jù)如下:
從表1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無論是云南會澤還是四川涼山的南紅瑪瑙,主要的化學元素都是Si和O元素,并含量其他少量微量元素.主要的化學成分都是SiO2,并含有MgO、Al2O3、K2O等化合物.從數(shù)據(jù)中可以發(fā)現(xiàn),云南紅瑪瑙和四川紅瑪瑙的SOi2的含量均很高,而云南標本表面微量元素中Al的含量較高.不僅如此,云南紅瑪瑙中Ti元素和Mn元素的含量要遠遠高出四川紅瑪瑙中Ti和Mn的量.
2.2 樣本橫向對比
由于四川樣品較為典型,對四川涼山一帶美姑、聯(lián)合、四川瓦西料等產地的標本進行微量元素橫向對比.四川聯(lián)合料中Ti的含量明顯要高,達到0.095,而美姑和瓦西料中Ti的含量為0,而瓦西料中Al的含量要高出其他產地很多.而美姑的K含量較高,達到0.015,而另兩個產地幾乎為0.
2.3 非洲紅瑪瑙與四川南紅瓦西料、美姑料的對比
四川南紅瓦西料、美姑料顏色最為接近,對比三者之間的特征,區(qū)別出微量元素的不同.
在表2中可以發(fā)現(xiàn),非洲南紅瑪瑙顏色雖然較深,但是Fe含量為0,遠遠沒有國內南紅瑪瑙鐵含量高.但同時發(fā)現(xiàn)非洲南紅瑪瑙樣品表面Ti含量非常高,所測兩個點位Ti含量都遠遠超出國內南紅瑪瑙.在Al含量的表現(xiàn)上,非洲紅瑪瑙樣品為0,而國內樣品中除了瓦西料中Al含量高,其余產地均為0,可見即使是同一個產地的樣品在微量元素上也會有所不同.
2.4 戰(zhàn)國紅瑪瑙成分對比
遼寧北票戰(zhàn)國紅(樣品編號LNBP-1,LNBP-2,LNBP-3)與河北宣化戰(zhàn)國紅(樣品編號HBXH-1,HBXH-2)都是屬于紅黃相間的瑪瑙品種.在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Ti的含量在河北宣化戰(zhàn)國紅瑪瑙中為0,而在遼寧北票樣品中Ti含量較高.另外,遼寧北票樣品中Al的含量比河北宣化樣品中普遍要高.而兩地樣品中Na的含量都很少,遼寧北票測試樣品中Na含量為0,同樣河北宣化樣品中Na含量近乎為0.
3 市場消費分析
南紅瑪瑙2011年以來勢頭很猛,在玉器市場占有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尤其是蘇州工的滿肉的南紅瑪瑙價格更是扶搖直上,目前在玉器行業(yè)中與和田玉、翡翠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南紅瑪瑙中,由于四川南紅瑪瑙產量較大,顏色鮮艷,裂紋又少,在市場中更受到青睞.戰(zhàn)國紅瑪瑙由于獨特的顏色和紋路,受到北方消費者的青睞.中國紅瑪瑙由于顏色鮮艷,認可度高,價格比同品質的非洲紅瑪瑙價格高.[3]所以非洲紅瑪瑙適合于消費較弱的市場.對此,筆者認為,瑪瑙終歸是二氧化硅類的玉石,其產量較翡翠和田玉多出很多,并且由于消費者的傳統(tǒng)觀念中對瑪瑙始終抱有一種低廉貨品的認知,所以在推廣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翡翠和田玉價格高昂的市場背景下,同時由于消費者對傳統(tǒng)玉器的審批疲勞,希望看到更新的玉石品種,近年來南紅瑪瑙的顏色和相對較低的價格受到人們的追捧,但整體消費基礎不夠扎實,消費者如果想做投資,需要選擇精品南紅,這樣更有價值.而非洲紅瑪瑙在市場中接受程度較低,價格較為便宜,大多不具備收藏價值.
4 結論
從各樣品的外觀來看,非洲紅瑪瑙顏色較深,結構較為細膩,但顏色品種較為單一.云南會澤紅瑪瑙并沒有傳統(tǒng)的云南保山瑪瑙中出現(xiàn)的大量裂紋,而是相對顆粒粗大,也有帶皮的品種.而四川涼山南紅瑪瑙礦床均為沉積礫巖型礦床,主要產于二疊系樂平組(P21)礫巖層中.[4]兩地南紅瑪瑙中除石英外,很少存在其他物相,僅存在少量赤鐵礦,表明兩地南紅瑪瑙的色彩均由赤鐵礦所致.[5]南紅瑪瑙顏色極為豐富,這是由于微量元素的不同導致的.品種和產地也較多,有無色的冰飄種,也有顏色鮮艷的紅色瑪瑙,不僅如此質地差異也較大,有價值高的滿肉的紅瑪瑙也有含有明顯條紋的價值較低的普通瑪瑙.戰(zhàn)國紅瑪瑙中遼寧和河北是重要的兩大產地,它們與四川、云南南紅形成南北之勢,受到不同人群的喜愛.通過上文分析和各種設備的測試,對各種樣品進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首先,云南、四川涼山、河北宣化及非洲紅瑪瑙在礦物組成上都是以SiO2為主的玉石標本,但均含有少量的Mn、Ti、Mg、K和Ca等元素.通過探針分析,由于產地的地質條件成因不同,四川聯(lián)合料中Ti的含量明顯要高,而美姑和瓦西料中Ti的含量為0,但瓦西料中Al的含量要高出其他產地很多.分析國內外紅瑪瑙微量元素發(fā)現(xiàn),非洲南紅瑪瑙樣品表面Ti含量高,所測兩個點位Ti含量都遠遠超出國內南紅瑪瑙.Ti的含量在河北宣化戰(zhàn)國紅瑪瑙中為0,而在遼寧北票樣品中Ti含量較高.這可能是某些元素未能進入硅氧結構體中的緣故造成的.[6]其次,遼寧北票樣品中Al的含量比河北宣化樣品中普遍要高.而兩地樣品中Na的含量都很少,遼寧北票測試樣品中Na含量為0,同樣河北宣化樣品中Na含量近乎為0.
參考文獻:
〔1〕代司暉,申柯婭.四川涼山南紅瑪瑙與非洲南紅瑪瑙的寶石學特征[J].寶石與寶石學雜質,2016,18(4):22-27.
〔2〕王艷娟,張源,路磊.玉石掛件市場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J].藝術科技,2018(06):41.
〔3〕張桂玲.追尋中華玉石文化 反思當代玉石市場——評白描《秘境——中國玉器市場見聞錄》[J].寧夏社會科學,2017(04):2+257.
〔4〕陳索翌,王時麒,何雪梅等.四川涼山南紅瑪瑙礦床產出特征及成因分析.珠寶與科技——中國珠寶首飾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5:211-214.
〔5〕李孔亮.山西金紅石礦床中黑色金紅石及相關礦物的礦物學特征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7(06);73-76.
〔6〕駱少勇,周躍飛,張皙,郭飛.南紅瑪瑙保山料與涼山料的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J].云南地質,2017(04):54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