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從渾源向東南過恒山隧道后,長途車大約又開了一個小時,來到深山河谷中的靈丘城。
靈丘之名來自縣城中的趙武靈王墓地,現(xiàn)在還能看到一個大土丘。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七雄趙國倡導“胡服騎射”改革的著名人物,這次變革被認為是歷史上漢族向游牧民族學習的樣板。趙國由此一度成為軍事強國。靈丘是個深山小縣,在古代卻是太行山八陘(八大交通要道)之一蒲陰陘的北部起點。靈丘西南,通過內長城上的平型關,可以抵達五臺山的北側、滹沱河流域。沿靈丘城邊的唐河,古道蜿蜒東去,穿過雄偉的太行腹地,最終抵達河北平原上的保定地區(qū)。北魏定都大同時,靈丘成為北魏統(tǒng)治者從大同出發(fā),控制河北平原的捷徑。蒲陰古道上熱鬧一時。
清晨,靈丘去淶源的省級長途中巴上,一個河北口音的人向司機問路。河北話和北京話近似,在山西走了許久,已經(jīng)習慣了聽山西話,忽然聽到近似的鄉(xiāng)音很是意外。公路在唐河峽谷里穿過一條隧道,在一道好像斷續(xù)屏風的山前,路右側山丘上出現(xiàn)了古塔的塔尖,這里就是覺山寺。
在河谷邊一片山間平地上,覺山寺坐北朝南。近代的磚石小門上寫圓覺寺,這是覺山寺的另一個名字。小門的形制和武鄉(xiāng)會仙觀的門極其相似,應該是清末民國的范式。門上雕刻著精細的龍鳳圖案。
據(jù)說最初下令建造覺山寺的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年幼時失去了父母,是在馮太后一手扶植下繼承帝位的。歷史研究已經(jīng)證明,孝文帝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續(xù)馮太后的漢化政策,并進一步深化。馮太后是個非常強勢的人,在她去世前,孝文帝的實際權力受限??梢哉f如果沒有馮太后,也就沒有孝文帝的全面改革。覺山寺的初建,在馮太后在世時期。
據(jù)清康熙《靈丘縣志·藝文志》收錄的《重修覺山寺碑記》和現(xiàn)在寺內遼碑記載,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孝文帝巡行至此,正值母親忌日,他十分悲痛,在這里興建覺山寺。建筑規(guī)模巨大,寺內有500僧人,六宮宮女也曾經(jīng)在此吃齋念佛??梢娪X山寺最初是座皇家寺院。
當時靈丘是大同去河北的要道,北魏皇帝經(jīng)常途經(jīng)這里前往河北。覺山寺興建前,馮太后的丈夫文成帝-孝文帝的祖父,曾多次到達靈丘。有一次文成帝在這里和群臣比試箭法,這在游牧民族出身的北魏高層中是很時髦的事情。《魏書》卷5《高宗級》載,“靈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詔群官仰射山峰,無能踰者。帝彎弧發(fā)矢,出山三十余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銘?!边@山就是覺山寺對面的筆架山,有學者認為文成帝的這次射程足有500米?,F(xiàn)在的覺山寺不遠處還有御射臺的輪廓。
更有意義的是,史書上記載的石碑,1996年被歷史地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了。這塊埋沒千年的北魏和平二年(461年)《皇帝南巡之頌》殘碑共計10塊,現(xiàn)在立在覺山寺東側的碑廊里。殘碑筆法古樸有力,是早期魏碑珍品,也是我看到時代最早的魏碑。經(jīng)過整理,碑陽可以看出167字,碑陰2412字,一共2579個字。碑陰上還刻有當時200多位隨從官員的官職和名字,對研究北魏早期的民族、語言、制度都有重要意義。隨從官員中很多是北魏皇家的禁衛(wèi)軍官。從官職看,很多是傳世文獻里沒記載過的,如內行三郎、折通真、內小幢將……有的應是源于鮮卑語的音譯。最有價值的是200多個人名,其中很多姓氏在漢化過程后已經(jīng)不存在了。這些姓氏中據(jù)統(tǒng)計有雙字復姓51個,三字復姓9個。有些是傳世文獻中未記錄過的一些,如呂河、代伏云、立利、熱阿、契胡等。
殘碑其貌不揚,但承載著1500年前的歷史信息。過去,覺山寺有所謂”塔井三奇”的說法。如今時事變遷,千年古碑再現(xiàn)人間,應是覺山寺現(xiàn)代三絕之一。
和北魏一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遼代佛教興盛,覺山寺進入又一個鼎盛時期。遼大安五年(1089年),朝廷一次撥錢十萬緡敕修覺山寺,另一次賜寺院山田140余頃。滄桑巨變,現(xiàn)在的格局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留下的。
寺內建筑因地勢分為左中右3軸設計。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是鐘鼓樓、天王殿、韋陀殿 、大雄寶殿;東線是魁星樓、碑亭、金剛殿、彌勒殿;西軸線是文昌閣、遼磚塔、羅漢殿、藏經(jīng)樓、貴真殿。現(xiàn)存建筑30多間,自南向北逐漸升高。規(guī)劃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皮,殿宇結構緊湊,做工精細。在大雄寶殿、彌勒殿內還保存有壁畫。
覺山寺里最能讓人感到深山古寺意境的非遼塔莫屬。這座遼大安五年(1089年)重建的八角密檐13層磚塔,高44米多,塔基須彌座的束腰上是遼代的雕刻藝術精華:獸面、力士、侍女、坐佛、菩薩、飛天、歌舞伎、盤龍柱……細看菩薩在講經(jīng)說法、無頭力士的身軀肌肉感十足,飛天翩翩起舞,獸面兇惡之極,所有單品無一雷同。
第一層南北開券門,東西是假門,塔心內室里過去有號稱遼代的南向臥佛和北向千手觀音,早毀,現(xiàn)在的是晚近村人補做。在塔心面上的佛像壁畫早毀,現(xiàn)存者根據(jù)墨書為清咸豐年間補畫。南面佛下部有巨大的盜洞痕跡。
所幸,四壁還有殘存下來的60多平方米精美的遼代壁畫。內容為八明王、四天王和四菩薩像。由于時代久遠顏料氧化,部分壁畫內容已經(jīng)變黑,但大多尚能分辨出來。遼代壁畫存世很少,這里的八大明王像是早期的典范。明王像上方側角處均有小菩薩像,象征明王為其化身。據(jù)央美金瑞先生考證,這八大明王是無能勝明王、不動明王、大威德明王、步擲明王、馬頭明王、大輪明王、降三世明王、大笑明王。八大明王的情況十分少見,比后期水陸畫內容里的十大明王,更為接近明王崇拜的早期內容。
在不動明王一面墻壁上,有位侍從武將裝扮,左手托塔,我最初以為是托塔天王。另外,在題記上的大笑明王其實是步擲明王,是后人在補錄的時候寫錯了。外側還有東西南北四大天王。南北券門兩側是文殊和普賢菩薩、觀音和彌勒菩薩。菩薩頭頂上都有梵文字號。菩薩像上方各有飛天,線條十分流暢,讓人想起敦煌壁畫里那些曼妙的飛天來?,F(xiàn)存塔內壁畫明王多處為瀝粉貼金形式。
塔室內中柱和塔壁之間十分狹窄,看到整副畫像都很困難,遼代工匠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作這一經(jīng)典。它們幸運的被保存了下來。遼代在唐代基礎上更為濃郁的契丹民族風格,在藝術上也多有反映。這里的菩薩、明王像的身形、服裝等方面都能看出唐代的大氣,同時又有了些游牧民族風格的豪爽和奔放。
此塔的建筑和塔內壁畫之精美應該和遼代的敕建和修繕活動有關。內室早年被盜,只剩下殘缺壁畫,壁畫早年還被無知的人們大肆刻畫,遭到嚴重破壞。塔內遼代壁畫少人觀賞,研究者更少。修繕時我有幸進入,后來得金瑞先生指點,我才知道了些明王的門道,其中名堂大得很,只是自己的學識太有限了。
二層以上,仿木斗拱支撐的外挑密檐層層遞減,塔頂上是鐵剎。有人認為此塔的玲瓏俊秀有唐代的風范。我繞塔走了好幾圈,磚雕上的金剛力士、飛天、歌舞的刻畫確實生動,盡管完整的已經(jīng)不多,但浮雕的立體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制造工藝之高,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北京著名的天寧寺塔。遼人的審美中崇尚健康和力量之美,與北宋以后中原逐漸趨向內斂和淡泊的風氣有很大區(qū)別。無可非議,遼塔也是現(xiàn)代覺山寺三絕之一。
山風陣陣,塔上風鈴響起。遙看山頂山體凹陷處還有一個小廟,當代人說那是觀音堂。覺山寺前廣場上3棵老松挺拔傲立,西側山崖有座小巧的袖珍塔,不知何時所立。
在寺外幾十米的玉米地里,我見到了老茶樹。老樹枝繁葉茂,一位農家大姐正帶著閨女收拾地頭。她們很爽快的幫我拽了幾個茶樹枝。“這樹有幾百年了,從我們搬過來一直長的不錯?!贝蠼慵业姆孔泳驮诓铇渑赃?。我聞了聞,果然是茶葉的馨香。我把這幾枝放在背包里,連續(xù)一周,包里都是淡淡的茶香。
覺山寺地處北緯39度地區(qū),按常理不具備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但這老茶樹確實生存了下來。據(jù)說,覺山寺僧在4月會以老樹的新茶待客,我夢想著覺山茶香。老茶樹應是現(xiàn)代覺山寺的三絕之一。
深山古道邊,魏碑、遼塔、老茶樹三絕,堪稱覺山寺1500年來的歷史文化精華,我為天地間的這方寶地而沉醉。
出寺,河邊的筆架山陡峭依舊,古籍中說“平地驚雷”的唐河水在我身后緩緩流過如溫柔的姑娘,早已沒了當年的咆哮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