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疑者徐曉彬愚公移山,故事短小,意味深長,人物不多,各具性格。而其中蘊含的教育啟示,更是大可玩味。
移山之難,蓋有六重。一者,兩山之高大,方圓七百里,高及萬仞;二者,愚公之老邁,年近九十;三者,意見之分歧,“雜然相許”,非異口同聲;四者,力量之寡弱,挑擔(dān)者才三夫,孀妻齔男也算幫工;五者,道路之遙遠,去程半年,回程半年;六者,他人之嘲詆,以智叟為代表,乃反對之力量。移山之難,難于上青天。
而山竟移走了,因為“帝感其誠”。什么是“誠”?什么樣的“誠”能感動天帝?愚公一家給出的答案是:誠實不欺,盡心盡力,持恒徹底——試想象一下愚公拄杖、兒孫荷擔(dān)仆仆于渤海之路的情景!
那又是誰激發(fā)出了全家人的一念精誠呢?是愚公之妻。
愚公是一家之主,說一不二,他提出移山,兒孫縱有異議,卻不敢有異詞。然而“指通豫南,達于漢陰”,這樣一件震古爍今的大工程,單憑愚公一時腦熱和一己之力是無法實現(xiàn)的。首先要整齊人心,凝聚共識?!半s然相許”,只是貌似贊成的口頭表態(tài),卻未必能轉(zhuǎn)化為直面困難的堅決行動。在眾人將信將疑之處生疑,在有言不敢言之時獻言的,正是年且九十的愚公的老伴。她不回避困難,不刻意逢迎,提
出了兩個尖銳的問題:一是,光靠你老頭子怎么行?二是,垃圾如何處理?要使移山不流于孤軍奮戰(zhàn),不流于形式主義,不流于爛尾工程,就必須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正因此,才逼得模棱兩可的家庭成員們背水一戰(zhàn),從含糊的承諾到堅定的決心——“投諸渤海之尾”——唯其如此才能徹底,否則便是以鄰為壑。相“反”相成,正是愚公之妻的獻疑之功。
盡管哈姆雷特慨嘆:“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yè)在這一種顧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然而疑自有功,惑可無咎,卻是古老的哲學(xué)啟示。乾卦之九四爻辭曰:“或躍在淵,無咎?!薄兑住の难浴吩唬骸盎蛑撸芍?,故無咎?!边@里以“惑”釋“或”,那為什么疑惑就可以無咎呢?王弼注曰:“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于果,故‘無咎’也?!痹瓉?,疑以為慮,就不至于犯于己,師心自用、武斷莽撞,于人,盲目跟風(fēng)、一哄而上的錯誤??鬃犹岢偎级笮?,良有以也。
獻疑是一種清醒的姿態(tài)?!兑粋€醒的和八個醉的》是程千帆先生研究杜甫的名篇,獻疑者就仿佛是那“一個醒的”。再看另外兩個獻疑者,無論是祥林嫂臨死前的叩問:“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還是竇娥臨刑前的質(zhì)問:“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都是人物身上最閃光的
一筆。她們的疑問照徹了庸眾的昏聵和世道的黑暗,也壓迫著我們,使我們痛苦、思考。
而今課改主旋律,教壇異旗幟,“一手指天堂,又賣弄著西方”的和尚亦所在多矣,小到課文研讀,大到課程改革,用心存公、獨具膽識的獻疑者正何其可貴也。詩曰:
焉置移山土石何,
論功老嫗勝夸娥。
觀書得間無他術(shù),
只問獻疑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