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翠
【摘要】? 筆者一直認為自己是天生的教育工作者,剛工作不到幾年,班級的一切事宜都在筆者的掌握之中。有一天我的領導略帶神色地朝我走來,以一種故作輕松的語氣跟我說:“我接到了一起關于你的投訴?!笔裁?,居然有人投訴我?當時筆者感到非常震驚,一門心思投入到這個班級里面,為了他們每一個人,我嘔心瀝血,披星戴月,生怕因為自己的不作為而耽誤了孩子的前程,現(xiàn)在居然要投訴我?據(jù)了解,投訴筆者的便是最近班上的風頭人物小浪。
【關鍵詞】? 叛逆期學生 班主任
事情追溯到剛接手這個班級的頭兩個月。小浪是一個做事張揚、不受約束的孩子,學習成績不錯,口才了得,且極具音樂天賦,因此在班上很受歡迎。但是他在班上的很多行為常常令我看不順眼,經常遲到、座位不整潔、經常在課室里面彈吉他。無論我怎么苦口婆心地提醒他、教育他,他都依然我行我素。一個月下來,他的種種行為已經觸及了我忍耐的底線,隨著我對他的批評懲罰一步步升級,他看我的眼神也由一開始的溫和變成了憎恨。班級的集體活動他拒絕參與,早讀晚讀我對他的提醒他充耳不聞,只要是上我的課,他就選擇趴臺睡覺等等,以此來表示對我工作的不滿與抗議。
直到有一次,我們的對立關系到達了白熱化的地步,原因就在于小浪四人中午不回寢室,盡然留在課室里瀏覽色情網站。這不是無法無天了嗎?不行,我一定要趁此機會,把他之前所有問題行為一并清算。于是我把他們的父母都叫過來,并要求他們在班上作公開檢討兼停宿一周,好讓他們幾人受點教訓,也可以趁此機會教育一下全班學生,也好樹立我的威信。
但是事情的發(fā)展完成超出我的預期,小浪的媽媽不僅指責我不會教育學生,最后還“警告”我說:如果我不公正處理這件事情,就媒體見!天啊,沒有家長的配合,我的教育不是孤掌難鳴嗎?不僅如此,隨后小浪還在班上公然貼大字報,戴紅頭巾,強烈譴責我的行為。在他的鼓動下,我在班上的“敵對勢力”增強了不少,學生對我的行為產生了誤解和在背后對我進行指責,一時之間我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地步。這時,我開始意識到,小浪的事情已經不再是我跟他兩人之間的個別事件,如果這件事情沒有處理好的話,接下來我的班主任工作該如何開展呢?
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我還接到了家長的投訴,當時,我真的心灰意冷,萬念俱灰,接下來的幾天,我神情恍惚、身心俱疲,我不斷地問自己:“我到底錯在哪?為什么要投訴我?”冷靜下來以后,我就想:“我們時常打著愛的旗號去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學生的身上,會不會違背了16歲花季少年的成長規(guī)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我們幫助學生立下什么德和塑造什么樣的人?于是,我開始翻查相關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書籍,了解到處于“暴風疾雨期”的青春期少年,情緒易波動,行為易沖動,敢于批判成人和挑戰(zhàn)“權威”。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也認為:人行為是有目的,而行為的目的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只有讀懂了學生“問題行為”背后的目的,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經過一番思考,我開始認識到:我們在向學生輸出自己的教育觀和價值觀的同時,是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充分考慮輸出方式和學生的輸入程度呢?我們口口聲聲說自己愛學生,可是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呢?如果我們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進行思考,也許我們會了解他們更多。這位家長的投訴確實給了我這個“菜鳥”班主任打響了一記耳光。
因此,想要挽救當前的危機局面,必須先跟學生破冰。我曾經聽一位前輩說過,寫信是一種非常鄭重的溝通方式,代表一種誠意和真心關注,于是我鼓起勇氣,給小浪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大致是:我對自己之前的行為做了一番解釋和誠懇的道歉,我真誠地表達對他的欣賞與期望。我跟他承諾以后會注意教育的方式,同時我會跟他父母好好溝通,讓他們支持小浪的音樂夢想。我希望能跟他約法三章,我可以不束縛他的天性,但是他也要自覺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不放棄自己的學業(yè)。”其實當時我對自己的做法也沒有多大信心,我不知道小浪會不會把我的信到處公開,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對我的真情表露嗤之以鼻。值得慶幸的是,我這一切的顧慮都是多余的。從小浪每天細微的進步以及看待我的眼神中,我知道,我成功了。
類似這樣的信我不止寫了一封,在信中我會跟他經常交流我的內心想法以及表達對他的期望,我發(fā)現(xiàn)這種以心換心的方式非常管用。除此以外,我還嘗試著改變他身邊的環(huán)境,對于他的一些無傷大雅的行為,我采取了選擇性的忽視;每次見到他的時候,我不再板著臉,用挑剔的眼光尋找他的毛病,而是以微笑面對,用欣賞的眼光及時發(fā)現(xiàn)并表揚他的閃光點。一開始,他見到我總是躲躲藏藏,或者冷眼相對,慢慢地,他開始像其他同學一樣主動向我問好。有人說: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會因為你而改變,那是因為他感受到你的愛。
在跟學生逐步搞好關系的同時,我也嘗試積極與其媽媽取得聯(lián)系。我本以為他的媽媽之所以那么抗拒我對學生的嚴肅處理是因為對孩子過分溺愛。據(jù)了解,他們母子之間的關系并不好,分歧就在于對音樂的態(tài)度上。媽媽希望他能考上中國最好的財經學院,繼承家族的事業(yè),但是小浪則堅持要考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因為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他們倆也因此互相不理不睬。
于是,我嘗試通過QQ的方式與家長進行心靈溝通。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家長的QQ空間里面發(fā)現(xiàn)里面寫滿了給孩子的信,信里面的內容記載著孩子的成長以及充分表露出一位母親對自家孩子的欣賞與喜愛。每一篇都是情真意切的生活點滴,每一句話都是發(fā)自肺腑的心里話。那時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是互相深愛著對方,只是大家都用錯了表達方式而已。
進一步了解情況之后,我開始改變策略,我每周都把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學習上的進步及時匯報給他的媽媽,同時還通過電話溝通來交換對教育的想法等等。她為孩子什么都不跟父母說而感到苦惱。我跟她分享了這段時期的孩子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喜歡對成人閉鎖,對同伴開放,所以,一切都得講究方法與時機。就這樣,慢慢地我逐步化解了她對我的誤解,并跟她交上了朋友。同時,我了解到小浪在周末會到街邊“賣唱”,于是,我特意邀請了他的媽媽跟我一起去感受孩子為追求夢想的那份勇氣與執(zhí)著。我永遠無法忘記看到小浪的那一幕。他手拿一把吉他,站在麥克風面前,自信地、毫無約束地盡情演唱。一曲《森林》既體現(xiàn)了作者為原本的寂寞孤獨而嘆息,同時也讓人聽出了在歷盡滄桑之后,有了新的開始的信心和希望。當收獲觀眾熱烈掌聲的時候,他會欣喜若狂地蹦跳起來。這時候,我看到他的媽媽跟我一樣,眼眶都是濕潤的,因為,我們都被孩子的成長與勇氣感動了。
在良好的師生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的配合影響下,最后小浪果然不負眾望,成功考出理想的成績。同時,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他成為我校唯一一名國際交換生,到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進行音樂深造,并獲得巨額獎學金。當時我就問她媽媽:“您真的舍得讓他離開嗎?”她媽媽跟我說:“我們都應該讓他活得像他自己,而不是我們期望中的他,不是嗎?”
畢業(yè)后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跟他聯(lián)系了,直到十年校慶那一天,他特意回來看我,原來他一直沒有忘記我。之后他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留言到:老師,謝謝您沒有把我變成另外一個人,而讓我活得像我自己;謝謝您沒有讓您的威嚴,刺傷了我的弱小心靈。謝謝您肯愿意無條件地去容忍一個少不經事的叛逆期少年,您是教育界的“最佳女主角”!
這一件事使我深刻地體會到,在這一場師生較量中,我終于贏了,不是贏了學生,而是贏得了學生。其實教育根本沒有輸和贏,因為只有共贏。很多時候根本沒有什么“問題學生”,而更多的應該是“問題行為”,在教育此類學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是學生的成長問題還是品行問題,是學生“有問題”,還是老師們“看不清問題的真相”?而且,教育學生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否則就只能永遠停留在“菜鳥”級水平。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促發(f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