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 朱必文
摘要:詩歌的韻味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去觸摸,去體悟。教師應秉承“讀占鰲頭,以讀為本”的理念,帶領學生以讀促悟,讓學生在沒有任何畏難情緒和心理壓力下,帶著畫面感多層次地在讀中建構詩歌所描繪出的意境,形成完整的意象。
關鍵詞:古詩教學;反復誦讀;以讀促悟
【教材解析】《絕句》是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大自然的奧秘”為主題的第一篇課文。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后的第二年回到成都草堂,面對勃勃生機的景象,無限歡喜,按捺不住,揮毫灑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詩歌描繪了一幅明媚秀麗的春景,蘊藏了歡悅活潑的情感、詩人輕快愉悅的心情。一句一景,清新自然,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遠有近,展現了一幅意境優(yōu)美的春景圖。
【片段賞析】
一、“讀”占鰲頭品詩情
師:捧起自己的書,大聲地朗讀這首七言絕句,做到讀準字音。
(生讀詩三遍,師巡視,指名讀,生點評)
師:這首詩想要讀好可不容易喲?。ㄕn件標出詩句中所有后鼻音字)同學們,睜大明亮的眼睛看看,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呢?
生:這些字都是后鼻音的。
師:是的,你們能把這些字讀正確、讀飽滿嗎?自己試一試。(生自己練讀,師指名讀)
師:大家都應該像這位同學一樣,把詩句中后鼻音的字讀得字正腔圓。(生齊讀)
師:同學們的聲音悅耳動聽,而且吐字清晰,把后鼻音讀得非常流利!字音讀準確了,句子也讀順了,并不代表萬事大吉,因為古詩的朗讀要求比一般文章的朗讀要求高。聽聽老師是怎么讀的,聽聽與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師范讀)
師:聽出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生:老師讀得有節(jié)奏,有韻味,給我們一種享受。
師:你有一雙靈敏的小耳朵。是的,讀詩時我們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出示劃分好的詩歌節(jié)奏),讀著讀著,我們就感受到了詩歌所獨具的節(jié)奏美了。根據節(jié)奏試著讀一讀!
(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師:詩歌還能對對子讀,想試試嗎?(生:想)我們合作來讀一讀。老師先說出詩中的一個字,你能找到詩中的一個字對嗎?我們來試試吧!
師:我說“窗”,你對什么?
生:你說“窗”,我對“門”。
師:好!如果老師出一詞,你也能對一詞嗎?如果老師出一句呢?
師:我說“黃鸝”,你對什么?
生:你說“黃鸝”,我對“白鷺”。
師:我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你對什么?
生:你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我對“一行白鷺上青天”。
師:合作愉快!同學們,讀著讀著,我們又發(fā)現了詩歌中還蘊藏了一種美,叫對——仗——美!來,讀讀這首“對韻歌”(課件出示):
“兩個”對“一行”? ? ? ? ? “窗含”對“門泊”
“黃鸝”對“白鷺”? ? ? “西嶺”對“東吳”
“鳴”對“上”? ? ? ? ? ? ? “雪”對“船”
“翠柳”對“青天”? ? ? “千秋”對“萬里”
【評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诒经h(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許老師秉承“讀”占鰲頭、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詩歌的韻味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去觸摸,去體悟,因此,許老師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范讀、對對子讀等多種形式帶領學生徜徉在詩情畫意之中。許老師循著讀準后鼻音、讀出節(jié)奏美、讀出對仗美的步驟,引導學生漸漸感悟詩歌與一般文章不一樣的獨特韻味。學生們讀著讀著,那聲音匯聚成一曲優(yōu)美的旋律在教室中徘徊。
二、抓“魂”悟境生意象
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份情。作者坐在自己的成都草堂(出示草堂的圖片),望著眼前一派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的景象,他不禁陶醉其中,寫下了——
(課件出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1:我仿佛看到一棵柳樹。
師:這是一棵怎樣的柳樹啊,能說一說嗎?
生1:這是一棵嫩綠的柳樹。
生2:這是一棵剛剛抽出新芽的柳樹。
生3:這是一棵在春風吹拂下顯得生機勃勃的柳樹。
師: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到的?還看到了什么?
生3:兩只黃鸝正在翠柳上唱著歌。
師:你從哪里感覺出黃鸝在唱歌呢?(生:鳴)“鳴”是什么意思?(生:叫)你真會讀詩,把黃鸝的鳴叫想象成在唱歌。你為什么想象是唱歌而不是在說話、在喧叫呢?
生3:因為作者描寫的是春天的美景,黃鸝自然很高興。
生4:黃鸝看到這美麗春光自然高興地放聲歌唱。
生5:如果黃鸝是在說話和喧叫,那就與自然環(huán)境不和諧了。
師:孩子們真會學習,能把詩中的描寫與環(huán)境聯系起來想象畫面,真了不起!是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春天里,除了黃鸝還可能有小燕子啊、烏鴉啊、麻雀啊,為什么作者偏偏只看到了兩只黃鸝呢?
生6:黃鸝的叫聲好聽。
生7:黃鸝的顏色好看。
生8:黃鸝代表喜慶,而且作者看到的是一對黃鸝,就更加喜慶了。
生9:烏鴉、燕子和麻雀是黑色的,形象沒有黃鸝漂亮,聲音也沒有黃鸝悅耳。
生10:黃鸝能代表作者此時的心情。
師:哇,同學們真是作者的知音,都讀到他的心里去了。
師:除了黃鸝的“黃”,你還看到什么顏色?
生11:白、青、翠。
師:原來作者在選擇事物時是很有講究的。那你從他選擇的這些景物和顏色中又能感受到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你能用一個四字詞語說出來嗎?
生12:欣喜若狂、笑容可掬、喜上眉梢、笑逐顏開、眉飛色舞、滿面春風……
師:剛才有個同學說出“眉飛色舞”這個詞,大家覺得用這個詞來形容作者的心情合適嗎?
生13:“眉飛色舞”主要形容人得意的樣子。事實上,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因為他感覺社會安寧了,人民安居樂業(yè)。顯然,用“眉飛色舞”來形容作者此時的心情是不合適的。
師:你能開心地讀一讀這一句嗎?(指名讀)
師:此時,作者抬頭仰望,又看到了什么?
生14:白鷺。
師:白鷺在空中是怎樣飛翔的呢?你看到了這是一群怎樣的白鷺?
生15:從課文插圖中我看到了白鷺飛得忽高忽低,所以它們是一群無拘無束的白鷺。
生16:一行行白鷺在藍天的映襯下自由自在地飛翔。
生17:這可能也是作者希望的生活吧!
師:你們太會讀書了,一首詩就是一段情、一曲動聽的歌。帶著你的想象,帶著你從詩中感悟到的情,將這首詩讀一讀吧!
師:作者描繪了一幅春風徐徐、楊柳搖曳、黃鸝嬉戲、白鷺成行、色彩艷麗、歌聲動聽的優(yōu)美畫卷啊!大家能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描述這幅畫面嗎?
(指名說,不到之處補充)
師:帶著這幅完整的畫面再來讀一讀,相信此時的你會讀出不同的感覺來?。ㄉR讀)
師:(出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此時他又看到了什么?
生17:看到了雪,看到了船。
師:作者看到了什么樣的雪?(生:千秋雪)“秋”是年的意思,千秋就是千年的意思,雪過了千年還沒有——(生:化)。這是哪兒的雪???
生17:山上的雪。
師:咦,你怎么知道是山上?哪個字告訴你的?(生:嶺)
師:(出示:嶺)因為“嶺”是什么旁?和山有關。你能用“嶺”組詞嗎?
生17:翻山越嶺、云嶺、嶺頭、雪嶺、嶺南……
師:如果是一座小山在你面前,能不能稱其為“山嶺”?
生17:不能,只能稱為“山丘”。
師:那么什么樣的山才能叫“嶺”呢?
生17:很高很高的山。
生18:一座挨著一座很高的山,才叫“嶺”。
師:此時你能說出“西嶺”是怎樣的一座山嗎?
生18:作者看到了一座挨著一座的高山。
生17:只有高山才會寒冷,冰雪才不會融化,作者才能看見雪。
師:是呀,作者遠眺看到的是皚皚的白雪、連綿起伏的群山。(生讀:窗含西嶺千秋雪)西嶺山的白雪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那么潔白。(生再讀)此時他將視線收回,又看到了什么?
生17:還看到了一只船。(師:這只船要去哪里?)
生17:東吳。
師:東吳是個地名,即現在的江蘇,離杜甫的所在地很遠,所以說是“萬里船”。這只船在哪?
生17:門前。
師:“泊”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見到過這個字嗎?
生17:“請勿泊車”的標志,就是不讓停車。
生18:“泊”就是“停靠”的意思。
師:杜甫是在哪看到的這些景色?你又是從哪知道的?
生18:窗戶旁,“窗含”的“窗”字告訴我的。
師:(出示圖片,理解“含”) 當你坐在教室的窗戶旁向外望去,看到了……(生說)當你坐在房間的窗戶旁向外望去,看到了……(生說)
師:此時,杜甫就站在窗戶旁遠眺,西嶺披雪、客船靜泊的美麗場景就被窗戶包含在其中,仿佛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動聽的歌。讓我們一起帶著想象再讀一讀這首詩吧!
師:一首詩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畫中有近有遠,有動有靜,有聲有色。
【評析】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督^句》中寫景的聯句展現的意境之美令人心醉。我們讀古詩,腦海里浮現出形象鮮明的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遠近交錯,有聲有色,那才能說感受到了美。想象畫面是對學生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審美能力的訓練。在此環(huán)節(jié),許老師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自由暢游,抓住詩中的關鍵字眼生發(fā)開去,將詩句讀活,讀得有聲有色,讀出孩子自己心中的那幅春景圖,再引導學生將想象到的畫面用口頭語言的形式描述出來,有效活躍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詩歌的第二句所描繪的詩境的理解,二年級學生有點吃力,其難度主要在于對“含”與“泊”的認知。為此,許老師搭設了“當你坐在教室的窗戶旁向外望去,看到了……;當你坐在房間的窗戶旁向外望去,看到了……”這一支架,引導學生借助熟悉的場景感受“窗含”的意思。在教學“泊”的意思時,許老師鏈接生活經驗指導學生理解。這一句的教學主要采取以讀促悟的方法,讓學生在沒有任何畏難情緒和心理壓力下帶著畫面感,去建構詩歌所描繪出的意境,以此形成完整的意象。
(本文系“‘論壇杯2019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展評暨全國語文名師工作室論壇活動”特邀名師文章)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