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德
(一)
仿佛是經(jīng)過火、水與時光的洗禮,析木玉變得恬靜、溫潤。它渾身散發(fā)的氣息總讓人靜謐,似乎能夠一眼望穿幾千年的故事。與和田玉的羊脂白、翡翠的帝王綠相比,析木玉的黃綠獨具特色,或者是命中注定的呼應(yīng),上演著玉石世界中的五彩斑斕,給創(chuàng)作以無限的可能性。
“讀懂原料,用心創(chuàng)作”,這是千璞涯恪守的理念。作家對著一張白紙冥想,千言萬語從腦海中涌來,然后甄選,刪改。玉雕師對著黃綠色的析木玉,它有形、有色、有質(zhì)、有肉、有皮,有瑕,同時有來歷,有故事……然后大量的信息攪動著腦海,讓你活躍起來。這一種來自玉石本身的吸引力,會讓你持續(xù)保持創(chuàng)作的欲望,然后才會奔流而出,或柔和的線條,或質(zhì)感的輪廓。這種創(chuàng)作前的閱讀,仿若是“大戰(zhàn)”之前的動員令,“勞作”之前的儀式感,調(diào)動所有積極的情緒。玉石雕刻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讓雕刻師的每—刀慎之又慎。而這種與玉石單獨的交流,接受來自玉石的信息,同時也讓各種想法在玉石上流轉(zhuǎn),從而找到更加匹配的創(chuàng)作方案。
我想,張慶東在進行創(chuàng)作前,讀玉花的時間更長一些。他不僅讀到了玉石的外部世界,同時好像也讀懂了玉石表達歷史人物故事的訴求。黃綠色仿佛是一場幕布,幕布后正在醞釀著一出大戲。玉石是古老的,黃綠色卻給人一些心情的律動,故事是古老的,但是每一點傳神的把握都會給人一絲驚喜。一些律動和一絲驚喜的嚴(yán)絲合縫,讓人有些意猶未盡。我覺得,張慶東創(chuàng)作以前一定想到了這些。
蘇軾游覽西湖的時候說:“深淺隨所得。”大自然鬼斧神工,美景已然存在,但是每個人對美的接受不同。玉石已然存在了,施展著誘人的姿態(tài),歷史已然存在了,散發(fā)著迷人的風(fēng)采,每一個雕刻者在這些面前,就如同西湖邊的游客。對美的接受與心得,不止有一時的靈感迸發(fā),還有文化氣韻、生活閱歷、歷史底蘊的作用。因此,我們說,藝術(shù)最終的比拼是積淀,是磨煉,是文化。
當(dāng)我看著千璞涯一篇篇的宣傳文章,欣賞著一件件館藏作品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一群努力的人,他們以“析木玉”為原點,串起了一條線,一頭是它的過去,一頭是它的未來。
(二)
一件作品,一段故事,一種生活,能量生發(fā),大義凜然。
《佛說》,自在舒坦的坐姿,莊嚴(yán)肅穆的表情,讓觀者親近卻頓生敬畏感。我們等待著,生怕錯過只言片語,因為佛說的話語總是很簡短,卻意味深遠(yuǎn)。佛是義,以智知,非相見,如樹中香味,如色中膠青,如水中鹽味,如光中之明。佛說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撥開迷霧。
《盤古開天》,是不是發(fā)力的過程中還帶著聲嘶力竭的吶喊,這種吶喊中有抗?fàn)?,也有視死如歸。佛是領(lǐng)路人,盤古何嘗不是?他頂起來的是天,是命運,也是后人的仰視。在仰視的同時,我們迸發(fā)出無限的力量。
這些作品雖然是靜態(tài)的,都定格在一個點上,但是我們卻用自己的思想給予了他們動起來的能量。無論是《佛說》《盤古開天》,還是《三英戰(zhàn)呂布》《顯圣》,這些古人離我們很遠(yuǎn),也盡在我們的眼前。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普度眾生”“開天辟地”是無畏,是大義?!度?zhàn)呂布》《顯圣》有真情,是小義。能夠為了別人的美好犧牲自我,這或者就是我們所說的正能量?;蛘摺傲x”“正能量”都提倡大愛,是我們?nèi)祟愘囈陨娴摹?/p>
這些故事定格在玉石上,溫潤柔和,如天籟之聲娓娓道來。這得益于玉石本身的氣質(zhì),同時也得益于雕刻者的高超技藝。我們從這些作用中讀到了故事,讀到了選擇,讀到了能量,仿佛也讀到了創(chuàng)作者的理念與心態(tài)?;蛘哒f,我們就完全不知道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那么這些作品中的栩栩如生,精益求精,也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用心。
“打造中華美玉”,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卻需要無數(shù)的踐行。需要挖掘中華文化的精華并且以最簡潔的姿態(tài)定格在玉石上,需要領(lǐng)會歷史深處的思想附著在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也是改造者,用現(xiàn)代的審美目光講一個或者一段古代的故事,讓這些故事萌生出力量與希望。
或者,這也就是千璞涯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