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摘要]水晶雕刻是繼石雕、玉雕之后,又一傳統(tǒng)雕刻藝術,雕刻手法與石雕、玉雕較為相似。天然水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小到人物的頭發(fā)、衣褶,大到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都需要雕刻藝人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精細化的雕琢,才能做到層次分明、整體和諧。水晶雕既有玉雕的溫婉,又有石雕的精細。分析水晶雕的發(fā)展歷程,并從佛文化、民俗文化等角度分析天然水晶雕刻藝術品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水晶;雕刻藝術;文化打造
好的水晶雕作品不僅能陶冶大眾的性情,還具有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一塊平淡無奇的水晶材料,通過水晶雕藝人巧妙的構思、日復一日的雕刻,不僅能彰顯水晶的質地美,更能賦予水晶人格,增添幾分神韻。下面,筆者將結合實際工作,探討如何對天然水晶雕刻藝術品進行文化打造。
一、天然水晶雕刻的發(fā)展歷程
在商周時期甚至是遙遠的石器時代,人們將水晶作為一種最原始的裝飾原料,將其視若珍寶。收集或者佩帶在自己的身上,以顯示身份和地位。貴族們不遺余力地推廣帝王文化,以水晶制作酒杯、茶壺等器皿,讓水晶的實用價值、文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水晶雕刻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漢武帝將水晶盤賞賜給大臣,可見當時的晶雕技藝已經(jīng)較為成熟。三國時期,孫和手持水晶雕刻的如意,號令三軍。到了唐宋時期,佛文化興盛,這一時期水晶雕刻作品主要用于各大佛像雕刻,禪意十足?,F(xiàn)今傳承下來的許多佛像晶雕技藝大多師承這一時期。到了明清時期,水晶雕刻藝術品逐漸以朝珠、頂珠的形式出現(xiàn)在官員的服飾、官帽上。同時,由于水晶雕刻工藝的成熟,水晶雕刻不再是皇家專屬。京城一帶,水晶雕件作坊開始興盛起來,吉祥類水晶、生肖類水晶層出不窮。
二、天然水晶雕刻藝術品的文化打造
(一)在晶雕作品中融入佛文化
天然水晶晶瑩剔透、純凈無污染,與佛家提倡的空、透理念契合。佛家文化向來強調(diào)“凈”“靜”。需要晶雕藝人具備一定的禪心、禪德,在日常生活中多感悟、多思考,在雕刻時,心無雜念、清靜無為,遠離功名利祿的誘惑,達到一心向佛,心晶合一的狀態(tài)。同時,佛家講究自然,因勢而為。因此,水晶雕刻藝人在雕刻時,要觀察晶體的形態(tài),注重點、線、面的結合。在保留水晶的天然之美的同時,以極簡的線條、挺括的塊面,將佛像人物的臉龐、神情、服飾刻畫出來,并且要注意因色施藝。
(二)注重吉祥文化的滲透
從尋常百姓到皇親貴族,自古以來,我國普通大眾都注重將吉祥文化注入玉石之中,寓意深遠。玉雕如此,晶雕亦然。浪漫的仙俠神話、經(jīng)典的人物傳記、各類花鳥蟲獸都成了水晶雕刻的素材。這些雕刻題材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如龍與鳳常被人們用來彰顯尊貴的身份和地位,期盼每年風調(diào)雨順、夫妻之間百年好合等。以祥云為雕刻紋飾,寓意福氣綿延不絕。以紅鯉魚作為雕刻元素,寓意紅紅火火,年年有余。喜鵲與梅花也常作為雕刻紋飾,喜鵲有喜之意,梅通“眉”,二者合在一起有喜上眉梢的寓意。此外,蝙蝠、烏龜、松樹也常常作為賀壽的雕刻題材,寓意福海無邊、萬壽無疆。這一系列民俗文化,都需要雕刻藝人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積累。
(三)以水晶打造養(yǎng)生文化
水晶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化學和物理反應,具有天然無污染的特性。李時珍曾經(jīng)從藥用的角度形容水晶:“瑩潔晶光,如水之精英?!笨梢姡瑢⑺У窦糜诩抑?,置于人的脖子上和腰間,有醫(yī)療養(yǎng)生之用。如鈦晶,有養(yǎng)脾胃、提高患者食欲和促進患者消化的功效,適用于長期胃寒、干嘔者;茶晶,具有增強人體免疫能力的功能,將茶晶作為原材料的晶雕作品佩戴手上,能起到排濁去病的功效;海藍寶,將其佩戴于人的頸脖處對人體的咽喉具有一定保護功效,特別適用于扁桃體發(fā)炎、咽喉不適的患者;紫水晶,有助于改善失眠、偏頭痛患者的睡眠質量。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養(yǎng)生。晶雕藝人不僅要懂得晶雕藝術,還要懂得各類水晶的養(yǎng)生功效,從養(yǎng)生的角度,推廣和傳承傳統(tǒng)晶雕技藝不失為一種新的思路。
(四)再現(xiàn)水晶里的詩情畫意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边@句話中的“玉英”被很多人認為是屈原對水晶的稱呼。古代詩詞人對水晶喜愛可見一斑。司馬相如以“水玉磊珂”形容水晶外表之華麗。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以“含空無表里”來形容水晶的晶瑩剔透,可見水晶在古代詩人心中崇高的地位。于水晶雕藝人而言,雖沒有詩人的豪言壯語,但仍舊可以通過手中的刻刀,以流暢線條將水晶的內(nèi)在美勾勒出來,使得觀眾在光影之間、虛實之間感受到水晶雕刻作品的詩情畫意。
(五)勇于創(chuàng)新,深挖水晶文化內(nèi)涵
1980年以后,隨著局部噴砂工藝的出現(xiàn),水晶雕刻藝人在原有圓雕、浮雕、線雕、透雕的基礎上,引入了鑲嵌技術,利用亞光、亮光等現(xiàn)代工藝對水晶作品進行拋光打磨,使得原本晶瑩剔透的水晶變得炫目多彩。局部噴砂這一技法創(chuàng)新了水晶雕刻的技法。例如,筆者的作品《佛首》,通過光亮、磨砂等技法,將水晶中蘊藏的靈氣和佛的神情、發(fā)飾進行了有機融合,簡練的線條,富有層次感的外形構造,讓整個佛像韻味十足,特別是藝人對佛像眼角與嘴角的處理,可謂細致入微,眼角和嘴角微張,盡顯佛祖的親和力。
(六)融入當代的精神和審美情趣
水晶雕刻作品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除了做工精細外,還與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有關。例如,作品《母愛》借助泛紅的晶體結構,描繪了一個慈母手捧幼兒的場景。筆者借助晶體的外形,以流暢的線條勾勒“母親”飄逸的發(fā)飾,盡顯女性似水的柔情。同時,對“母親”面部神情的雕刻也可謂是細致入微。堅毅的眼神、微張的嘴角,讓人感受到“母親”既歡喜又緊張的情緒。另外,依偎在母親手中的嬰兒俏皮地吮吸手指,可愛至極,讓人不免心生憐愛。整件作品沒有經(jīng)過過多的人為修飾,圓潤光亮,熠熠生輝,每一個細節(jié)無不體現(xiàn)出濃濃的母愛。
再如,作品《蝦趣》,取材于透明的白水晶,描繪了幾只蝦爬行的場景。整個作品最大的難點在于蝦觸角、蝦尾的刻畫,需要精細化雕刻和細致入微的觀察,幾只蝦栩栩如生,給人一種似動非動之感,審美情趣極高。
水晶雕刻藝術品傳承的不僅僅是先輩的技藝,更要與時代的精神、價值觀、審美相融合。作為水晶雕刻藝人,不僅要習得晶雕技法的精髓,還要通過自省、外部學習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在工作之余加強心理學、社會學、佛學等多個學科的學習。將養(yǎng)生文化、民俗文化、佛文化與水晶雕技藝相融合,從而使水晶雕作品更具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曹春華.淺析中西方水晶藝術與文化的差異中國水晶藝術品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趨勢[J].上海工藝美術,2018(3).
[2]王東光.修心津道造像傳真:我的水晶佛造像雕琢心得[J].祖國,2017(23).
[3]趙停停.走進水晶的繽紛世界[J].收藏,2013(5).
[4]余雅林.天然水晶飾品的設計策略在市場開發(fā)中的作用[J].中國經(jīng)貿(mào)導刊,2010(24).